华裔在好莱坞出息了,他算一号

体娱   2024-12-07 22:31   四川  

[摘金奇缘]后,导演朱浩伟一炮而红。

好莱坞华裔的身份以及其站在西方视角下对亚裔生活的想象也成为他与他的电影绕不开的话题。

其实在此之前,朱浩伟已经拍过不少类型、题材、风格迥然不同的商业片续集。

与其说他是好莱坞新冒尖的华裔电影新秀,不如说是一个遵循好莱坞工业体系一步步成熟起来的“杂食型”导演。

华裔只是他身上的一个元素。

用不同电影的续集积累履历,逐渐敲开好莱坞大门,拿到拍摄自己作品的机会,才是他的路线。

从续集起步

在朱浩伟开始自己一部又一部的续集电影生涯之前,他从未想过要干这么“不酷”的事。

身具才气又初出茅庐的年轻导演,总是有那么一段心比天高的时期。

特别是朱浩伟这种从小在老爸耳提面命的“美国梦”理念下成长起来的华裔,融入环境、证明自我几乎是他刻在骨子里的潜意识。

作为“移二代”,朱浩伟童年的不少时间都在自家餐馆里度过的。

他爸妈五十多年前移民美国,在旧金山湾区开了一家名为“喜福居”的中餐厅。

朱浩伟(中)与母亲、兄弟在自家餐馆的合影

家里的几个孩子没事就在角落里叠叠纸巾,帮些力所能及的小忙,街头往来进出的人们,是朱浩伟最熟悉的儿时场景。

中国文化里,饭馆茶楼向来是汇聚八方来客的场所,“喜福居”也不例外。

开业近半个世纪里,这里多次被评为当地最佳中餐厅。

喜福居

硅谷的科技大佬乔布斯、扎克伯格、NBA球星林书豪是这里的常客,美国多位政要甚至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都曾到此用餐。

除此之外,还有加州最不缺的电影人们。

比如[星球大战]的缔造者乔治·卢卡斯,以及最早发现并挖掘朱浩伟导演天分的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想来当时以餐馆作为一家子生计起点的朱爸爸大概不会想到,自己安身立命的事业有一天也会意外开拓小儿子的人生版图。

朱浩伟与兄弟、父亲

为了让几个孩子更好地融入当地的社会文化,朱家父母有着不同于一般华裔大家长的开明和宽松。

除了学业上较少干涉,几乎每个周末都会带儿子女儿们去观看芭蕾舞、话剧、歌剧、电影等艺术表演。

受这种家庭氛围的影响,朱浩伟自小就沉浸在音乐、舞蹈和其他多种艺术的世界里。

不仅学了12年踢踏舞,还涉猎过钢琴、吉他、萨克斯风等多种乐器。

虽然他并不精通于其中某一项,但覆盖面够广,自小培养起来的音乐敏感度和理解力也远高于旁人。

兴趣爱好这种东西,用不到的时候就像道镶边的摆设,可一旦与其他技能发生交汇,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对朱浩伟来说,打通这面艺术次元壁的,就是电影。

他对电影的兴趣开始于三四年级的一次家庭旅行中。

当时他负责用一个很大很笨重的录像机拍摄家人和风景,意外发掘了新的兴趣点。

高中时,已经是熟练业余选手的朱浩伟用一部关于《了不起的盖茨比》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15分钟原创短片代替作文交给了老师。

朱家虽然成长环境宽松,但朱妈妈并不赞成儿子因为业余爱好而耽误学习。

到朱浩伟对母亲说这就是他以后想干的事。

不料次日,行动力极强的朱妈妈就抱来了一大摞关于拍电影的书籍,并告诉儿子:

“如果你真的想拍电影,就要像其他学科一样认真读书,系统地从头学习怎么拍。”

多亏了母亲的点醒,也多亏了餐厅开在美国电子技术最发达的地方,朱浩伟早早就接触到了数码摄像机等便捷又省钱的拍摄器材。

大学期间,他从自小熟悉的音乐领域入手,执导了一部长达二十分钟的歌舞类电影短片。

在网络尚未普及的年代,他把这部短片做成DVD向外散发,也由此得以遇见斯皮尔伯格这个人生伯乐。

用朱浩伟的话说:

“当你只有22岁的时候,梦工厂的办公室听起来简直让人感到不知所措。

原本我打算去拜访,告诉斯皮尔伯格我有多崇拜他。

结果他却告诉我他欣赏我的短片,直接邀请我去看他拍戏。

这真的是最能鼓舞人心,最美丽的肯定。”

短片不错的效果和斯皮尔伯格的欣赏让初出校园朱浩伟收获了不少行业内的关注,22岁就拿到了索尼的两个片约。

可惜出于各种客观原因,均没能成拍。

直到2006年票房口碑双高的歌舞片[舞出我人生]挑中他执导续集,朱浩伟才拥有了电影生涯的处女作。

第一部长片就是接盘的续作,他也曾有过犹豫。

毕竟拍一部纯原创处女作是不少导演的执念,这种系列片又掺杂了太多前作的风格和考量。

但好莱坞进门不易,没有什么行业背景的朱浩伟只能抓住每一个机会,通过自己擅长的领域(歌舞片)在行业内立住脚跟。

他也确实做到了。

[舞出我人生2:街舞]上映后,接连几部片子发来邀约,都是商业片翘楚。

但也无一例外都是续集。

拍出我人生

俗话说“事不过三”,这句话放朱浩伟的导演之路上似乎不怎么合适。

大概连他自己都没想到,当初尝试接下作为入行敲门砖的“续集”,一拍就是十年。

众所周知,续集不好拍,尤其是首部就备受好评的片子。

续集想要达到观众的预期,不仅品质要延续前一部的品质,还得有不同于前一部的出彩点。

上一位好莱坞知名续集狂人还是年轻的詹姆斯·卡梅隆。

他的[终结者2]算是影史有名的续集佳作,不仅超越了第一部,还直接让这一IP封了神。

同样以续集入行的朱浩伟虽然不能和“卡神”同日而语,但是在续集项目如何平稳落地,不至于被贴上“烂尾”标签这一议题上,他算得上经验丰富。

并且,他在不同系列的影片拍摄中找到了续集的乐趣与挑战。

接连拍完[舞出我人生2:街舞]和[特种部队2]后,[惊天魔盗团]也找到了朱浩伟操刀第二部。

这是他非常喜欢的一部片子,也是导演路易斯·莱特里尔的粉丝。

电影院看完犹觉不够,又买了DVD在家看。

所以有机会执导[惊天魔盗团2]算得上他职业生涯的一个惊喜。

但欣赏归欣赏,真以导演的身份进入创作层面,朱浩伟还是想拍点与第一部不一样的东西。

正如大卫·科波菲尔关于魔术的阐述——

当你在观众中的位置不同时,魔术的把戏也就不同了。

朱浩伟很喜欢这个概念,这种视角的转变也促成了[惊天魔盗团2]与第一部的最大差异。

前一部的花活施在观众身上,后一部则转到幕后,看魔术师被布局之人的魔术困住时,如何破局反击。

如果说前者是魔术师单向的奇观展示,那后者则是专业高手的实力对决。

从戏剧冲突和破解难度方面来说,第二部都是有升级的,最终口碑不如前作,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叙事的平淡。

单就画面效果来说[惊天魔盗团2]并不逊色,街头戏部分甚至可以称为朱浩伟个人导演色彩的一大呈现。

或许自小生长于中餐馆,见惯了街头巷尾的风貌,朱浩伟的续集中总有前作里不曾出现、好莱坞商业片里少见的街头景象和生气。

[舞出我人生2:街舞]自不必说。

受舞蹈类型所限,离不开街头这个取景元素。

所以我们在片子里看到了大量不同于前一部的非典型跳舞场所。

地铁、酒吧、球场、校园、街头,只要身体能舒展开,随时都能开跳。

完全打破了传统场域限制,既扣住了“街舞”的题眼,也极大丰富了舞蹈桥段的视觉元素多样性。

开片的地铁一段和结尾的雨中PK算是影片两处极为出彩的段落。

中段街头挑衅的视频舞蹈也足够疯狂创新。

导演可以说是充分阐释了“扬长避短”的奥义——

叙事不够,画面凑,将自己的街头感受和舞蹈功底充分结合,设计出既生活化又精妙炫酷的动作,从头到尾铺上一遍。

即便故事平平无奇,也足以为影片赋予炸裂的观感。

同样的街头特色也出现在[惊天魔盗团2]中。

相较于[舞出我人生2]的街头属性,[惊天魔盗团]系列并没有明显的地域偏向。

将其中很多魔术场景搬到不同的街头演绎,纯粹是朱浩伟的个人偏好。

他曾在采访中提到自己喜欢上拍摄续集的原因,那是一种“比原创更需要定义你自己风格”的创作过程。

没有原创漫无边际的发散,是站在盒子里跳舞。

被框住的导演必须有自己的风格意识,才能不被前作左右,将有限的盒子变成适配自己的舞台。

就成片来看,[惊天魔盗团2]是一部典型、标准的好莱坞商业大片续集。

在第一部的故事落幕后,安排一个更大的幕后黑手,将作为胜利者的主角团打入困境,再看他们绝地反击。

故事不新鲜,但同[舞出我人生2]一样,胜在画面。

片中令人倍感熟悉的中国街景,是几年前美国大片最时兴的异国取景方式之一。

经好莱坞商业滤镜呈现的澳门夜市,有种既熟悉又疏离的画面感。

朱浩伟将打斗和变魔术的戏份叠加到一起,利用街头巷尾常见的生活物件,展示了一场精彩即兴的街头戏法,赋予了影片不同于上一部的热闹烟火气。

伦敦的的几处街头魔术也将飞鸽、纸牌等传统项目玩出新意,内容视效都算得上满满当当。

尤其伦敦雨夜的那段戏份,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舞出我人生2]的雨夜街舞。

虽然一个偏重特效,一个偏重舞蹈,但黑夜、雨水加灯光的商业片惯用视觉效果,足以展现朱浩伟作为一个好莱坞商业导演的专业熟稔度。

一个电影系列在第二部成功以前,都不能称之为“系列”,可见续集对一个IP的重要性。

通过几部还算成功的续集,朱浩伟敲开了好莱坞机遇之门。

他就像一个善解人意、专业过硬的乙方,既能精准戳到甲方的痛点,在有条框的范围内适度发挥;

也知道如何吸引观众,拍出一部完成度高、值回票价的大银幕商业片。

这才有一个个慕名而来续集团队,才有了他后来独立执导非续集类商业大片的机会。

不管是让他一夜爆红的[摘金奇缘],还是即将上映的[魔法坏女巫],都是朱浩伟用续集证明实力之后得到的资源倾斜。

但就目前来看,自由发挥的原创作品,尚不如此前在盒子里跳舞的续集片。

那些来自第一部的条条框框或许限制了导演的发挥范围,但某种程度上来说,也为他提供了相对安全的创作思路和经验,是种变相的保护。

至于真正实力如何,且待之后更多影片方能分晓。


看电影杂志
《看电影》杂志官方微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