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马威联合香港中华总商会、一国两制研究中心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与香港的机遇和挑战》

企业   财经   2024-10-31 17:49   北京  


粤港澳大湾区以其极高的开放程度和经济活力,傲立于中国经济版图之上,成为推动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自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正式发布以来,一系列创新政策与合作机制的落地实施,引领大湾区进一步迈入高质量发展平台,也让香港特别行政区及区内企业将迎接前所未有的机遇,并需直面随之而来的挑战。

2024年10月31日,香港中华总商会、一国两制研究中心以及毕马威联合举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与香港的机遇和挑战》研究报告发布会,旨在深入探讨大湾区如何携手香港共同面对新时代下的机遇与挑战,并聚焦大湾区的发展战略蓝图,分析香港如何在大湾区建设中发挥独特优势,促进经济多元化发展,强化互联互通。


<请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会议上,毕马威携手香港中华总商会、一国两制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与香港的机遇和挑战》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一方面,透过整理大湾区发展规划,梳理过去五年的整体发展情况,掌握政策指导下大湾区发展走向,从战略规划视角提出政策建议。另一方面,通过梳理大湾区企业主体的发展现状,结合案例总结关键领域的发展难点,提出富有前瞻性实用性的大湾区企业发展战略指南。


识别上方二维码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获取完整报告


政策篇: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规划与政策建议


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和政策等方面来看,大湾区在朝着成为对标世界三大湾区的全球产业核心区、引领区,占据世界经济分工体系制高点位置前进,基于此,大湾区的战略目标主要分为三大板块。



近年来,大湾区经济总体规模保持平稳增长。2023年,深圳、广州、香港的地区生产总值位列大湾区的前三位。在大湾区的城市布局中,包括4个中心城市及7个重要节点城市,实施中心带动、节点联系的区域发展战略。其中,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作为大湾区的四大中心城市,凭借各自的比较优势,不断优化升级,成为引领周边区域发展的强大引擎。而珠海、佛山等七个重要节点城市,则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资源,深化改革创新,不断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实现了功能互补、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表1:粤港澳大湾区各市主要发展指标(2023年)

# 以当时市价计算
@ 以当年平均外汇兑换率换算
* 2022年数

资料来源:香港贸易发展局、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澳门统计暨普查局、珠三角各市统计局


大湾区作为香港深度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的关键舞台,香港应积极探讨在大湾区开发战略拓展区,促进香港在“由治及兴”阶段及其后长远发展的重大部署。对于如何汇聚和善用大湾区发展的资源要素,《报告》提出6个方面的建议

与北部都会区规划的战略联动:北部都会区虽然拉动了香港与内地的协调发展,但就大湾区整体区域布局而言,需要一个更靠近大湾区中心的“战略性发展功能区”,强化香港在大湾区发展中的角色。北部都会区在加强香港与大湾区的联系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是香港未来发展的新引擎。

为新型工业化增量赋能香港的新型工业化策略必须将科技研发和工业制造分成两个产业链的不同端,让大规模生产环节落地在大湾区其他城市,实现产业整合发展,共同推动大湾区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的工业生态

于黄金内湾合作开发新型深度合作区:现存三个主要粤港合作平台(前海、南沙、河套)协作治理经验均有可完善之处。香港可与大湾区的黄金内湾区域开展合作,打造新时期粤港合作重大平台,除发挥自身区位与产业优势外,也要体验香港在协作治理上的积极参与,发挥规划战略优势,把握与其他平台的联动协作潜力。

创设香港特区政府投资公司与内地共投共管模式:由香港特区政府全资拥有的“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与内地政府投资的企业设立合资管理公司,以灵活企业化管理,参与“粤港新型深度合作区”土地开发、开展国际推介、招商引资、产业导入、项目建设等事项。

设立先进制造业“CEPA拓展园区”:建议于现有的合作区内设立“CEPA拓展园区” ,把CEPA中香港原产地的定义延伸到合作区里的特定空间。原材料可以免税进入该区,而在区内进行的生产,都算作香港的区域价值,使得产品可以享受CEPA下的零关税。

打造高端旅游休闲项目依托大湾区独特地理条件和香港项目管理经验,推动香港与内地城市合作打造优质游艇航行旅游项目,落实游艇自由行。


企业篇:

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发展现状及应对指南


自2019《纲要》发布以来,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增加了3万家。截至2024年,大湾区已拥有超过7.5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在企业数量增加的同时,大湾区企业营收和市值也大幅提升。在最新《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中,粤港澳大湾区共有22家企业上榜。此外,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结构正在不断优化升级,形成了多个领先的产业集群。

值得注意的是,大湾区整体上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附加值和利润率偏低,各市发展仍面对以下难点:



通过走访大湾区内多家极具代表性的企业,《报告》剖析了企业的发展现状,深刻洞察到企业在发展过程所遇到的复杂挑战。


营商环境:

大湾区涉及三种不同的行政体制,导致企业在营商过程中需要面对不同规则之间的衔接与协调问题。而跨境合作中的法律、金融、税收、资金流动以及贸易环境等规则差异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和风险。此外,信息不对称与沟通障碍也是大湾区发展中的一个难题。最后,大湾区内各城市之间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存在较大差异,这也为区域协同发展带来了挑战。


税收政策:

由于大湾区税制的差异性,增加了企业税务管理工作的难度。同时,广州南沙、珠海横琴、深圳前海、深圳河套的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备案管理采取“自行判别、申报享受、相关资料留存备查”方式,因此对落户企业的合规性带来一定的挑战。


人才政策:

企业亟待提升对个税优惠政策的解读与应用、建立更为合理的税务筹划和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手段,以及制定配套的人才引进和留任战略,达到为港澳和外资人才谋福利并为企业规避税务问题和人才流失风险的目的。


财政补贴:

优惠政策落实门槛高,高新技术企业有可能因为研发费用占收入比例不符合规定等要求而未能享受到优惠,还可能会遇到申报流程困难复杂、资料准备繁琐等问题。此外,大湾区内的企业为了争取当地适用的优惠政策,可能会产生多方矛盾。


跨境资金运用:

属地员工与外汇管理存在风险管控问题、资金分散且各国外汇政策不一使得境外资金存贷双高,以及融资困难。


企业出海布局:

存在目标市场定位不够清晰、市场进入策略选择困难重重、行动进度难以有效掌控、海外运营协同机制尚待完善、供应链规划缺乏整体考量、合规风险持续上升、以及数字化管理效果亟待提升七大挑战。


区域产业协同:

大湾区内产业资源需进行整合,谋求进一步打破流通壁垒、创新壁垒和人才壁垒。在以投资驱动为主导的发展模式下,产业体系可能会面临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的情况,还可能会出现创新水平下降和科技成果减慢等挑战。此外,如何平衡区域科技创新资源也是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突出挑战。


跨境资料流动:

大湾区内的跨境数据在安全、合规、有序、高效流动领域的成熟度尚有待提升,制约着大湾区企业的交流协作。


鉴于上述企业所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报告》提出富有前瞻性与实用性的大湾区企业发展战略指南。


构建国际化营商环境:

大湾区企业需要构建一个全面且前瞻性的外部战略框架,拓宽国际市场、深化国际合作,实现资源高效配置和产业优化升级,并打造数字化与人才驱动的内部战略新引擎。


优化税务策略:

根据企业定位进行税务管理筹划,对照税务优惠政策与企业业务的匹配情况评估可享受的企业所得税优惠,并考虑税务管理规划的落地实施问题。


强化人才战略:

立足企业战略定位,建立匹配的人才战略与税务筹划;辅助港澳、外资员工进行个税优惠申报,并提升内部流程健康自查能力,完善相应的内部政策。


精准财政补贴:

加强对高新技术补贴政策的了解和利用程度,并优化知识产权与研发布局以享受跨区域优惠。


促进跨境资本自由流动:

分阶段设立境外企业财资中心,从流程、制度、人员及运营效能等方面构建整套运营体系。


拓展国际市场版图:

对目标市场与进入路径进行筛选,依据目标市场的需求定制产品组合与营销策略,全面评估项目的风险与收益,灵活调整投资策略;通过构建适用于海外的治理与管理体系、建立供应链风险预警系统、强化税务合规等综合措施,为海外业务稳健发展保驾护航。


深化湾区产业协同:

探索“技术+产业”双轮驱动模式,根据粤港澳三地资源进行优势互补;深港两地产业布局需注意选址、供应链规划,两地科创企业可建立项目管理沟通部门和成果分享平台,促进合作和信息共享。


畅通资料跨境流动渠道:

关注粤港澳三地政府在跨境数据安全合规方面的要求与措施,多方面提升内部对跨境数据的治理水平。


李令德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与发展中心副主管合伙人

毕马威中国

粤港澳大湾区在经济总量、产业发展等方面已取得显著成就,而香港发展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的要点,需加速融入大湾区整体发展,把握政策红利和市场机遇,洞察新发展机遇下的挑战,予以积极应对,推动大湾区一体化,致力香港实现良性健康发展。


未来,随着大湾区的深化合作和协调发展,将有助于缓解香港依靠自身难以处理的深层次矛盾,推动香港长远发展。毕马威中国期待与更多伙伴携手,拥抱区域战略发展过程中机遇与挑战,为大湾区企业提供专业的服务,共同推动区域企业的发展。


联系我们


彭富强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与发展中心

主管合伙人

毕马威中国

wilson.pang@kpmg.com

李令德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与发展中心

副主管合伙人

毕马威中国

maggie.lee@kpmg.com

杨彬

研发及财税优惠服务

全国主管合伙人

毕马威中国

bin.yang@kpmg.com

李智深

香港政府及基建咨询

主管合伙人

毕马威中国

chisum.li@kpmg.com

沈嘉灝

香港科技咨询主管合伙人

毕马威中国

stanley.sum@kpmg.com

段雯雯

中资机构金融服务合伙人

毕马威中国

meg.duan@kpmg.com

文婧

研发及财税优惠服务

税务高级经理 

毕马威中国

miko.wen@kpmg.com

赵嘉琪

治理,风险及合规服务

经理

毕马威中国

marina.zhao@kpmg.com

*本文照片来自于活动现场

本文内容仅供一般参考用,并非针对任何个人或团体的个别或特定情况而提供。虽然我们已致力提供准确和及时的资料,但我们不能保证这些资料在阁下收取时或日后仍然准确。任何人士不应在没有详细考虑相关的情况及获取适当的专业意见下依据所载内容行事。本文所有提供的内容均不应被视为正式的审计、会计或法律建议。
©2024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均是与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组织中的成员。毕马威国际及其关联实体不提供任何客户服务。各成员所均为各自独立的法律主体,其对自身描述亦是如此。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香港合伙制事务所。版权所有,不得转载。毕马威的名称和标识均属于毕马威国际的商标或注册商标。

毕马威KPMG
欢迎关注毕马威中国官方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