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届专业志愿服务周(Pro Bono Week,简称PBW)以“志愿新时代 创变新服务”(A New Ara of Pro Bono as Social Innovator)为主题的首届志愿服务技术大会(Volunteering Technology Meeting,简称VTM)成功在京举办。
在本次大会的第三部分“2024中国志愿服务研究成果发布”中,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博士生刘媛女士从样本概况、测量方法、十大核心发现三方面为大家展示了2023年中国志愿服务指数报告的核心内容,并向各志愿服务组织发出2024年中志组织招募倡议。
样本概况
2023年中国志愿服务发展指数报告涉及238家组织和2万余名志愿者,覆盖港澳台和西藏以外的所有区域。志愿服务组织平均每个区域8个,志愿者平均每个行政区域716人。同时刘媛女士指出,希望2024年报告可以在样本代表性和平衡性上做进一步的改进。
注册于民政部、民政厅、民政局的志愿服务组织占比75%,一般志愿者占比97.7%,骨干、专业和志愿服务工作者样本量需进一步加强收集。
女性志愿者占比65.31%,在各年龄段均高于男性。大学生志愿者占比56.8%,最积极,其次是全职父母、退休人员、自由职业者和个体经营者,占比约15%。政治面貌为群众的志愿者占比最高,为45.8%,党员志愿者占比11.7%。
报告对志愿者进行了多维度的细致分类,预示着今年将在性别、政治面貌和职业身份等方面进一步深入展开专项分报告和专题分析。
测量方法说明
中国志愿服务发展指数课题组是专业志愿者团队,在推进项目的同时进行个人研究工作,坚持高标准要求自己。测量工作遵循五个原则:一是可持续,本课题组已历经11年,纵有波折,但几代人努力前行,坚信时间会赋予力量;二是客观性,数据源自国家官方网站及统计公报;三是可比性,我们拥有稳健的核心数据库支持年度监测;四是科学性,问卷经信度效度检验,均达标准,2024年将更科学严谨推进;五是多样性,课题组密切跟踪研究大量文献、事件等行业发展,连续三年发布《中国志愿服务年度纵览》和《微年鉴》,积累并回溯行业历程。
课题组重视指标穿透性,测量框架涵盖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微观关注志愿者个人特征,中观以中志指数组织为代表,宏观则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和科技环境的观察和评价。
2023年测量框架有所变化,从五大关键指标变为4个一级维度和13个二级维度,新增志愿服务成效和环境友好度测量,并细化了志愿者类型研究视角,突出行业专业性趋势。课题组对每个概念都是在现有学术研究和行业探讨基础之上,来界定的,报告撰写的过程中也有校对和校准过程,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十大核心发展
其中45.76%的人出于责任,30%是出于兴趣,这是最重要的两个原因。
1.活跃志愿者10991万人,有所下降;志愿服务总时长为20.46亿小时,趋于疫前水平。
2.志愿服务贡献经济价值1056.07亿元,相当于无偿提供102.3万名全日制雇员。
3.志愿者服务动机:普通志愿者动机多元,骨干志愿者得到认可很重要。
4.互联网在志愿者招募、信息发布、传播中的重要性显著提升。
5.社区成志愿服务主战场,扶老助残是最广泛的服务内容。
6.经费自筹、收入有限、投入乏力是指数组织资金方面的基本现状。
7.志愿者激励方式仍较为单一,实际享有的社会优待和期待存在较多差距。
8.志愿服务参与的便捷性和品质是志愿者可持续投入的重要因素。
9.相较于资金,中志指数组织对政策环境表现出更高重视和更强信心。
10.社会环境与其良好,但认同地方志愿服务氛围浓厚和生态多元的比例并不高。
发出号召和倡议
我们致力于提升志愿服务的专业性,并愿意接受行业内外全方位的考核与验证。我们正积极推进行业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力求其数据广泛且具有代表性,诚邀社会各界共建、共享数据库,支持跨区域、跨领域及跨专业的研究,也期待中志指数组织的踊跃参与。我们将持续优化技术工具,增加深度访谈与定性分析案例,拓宽研究领域,涵盖女性、青年、老年、社区及党员等多个方面,并与顶层政策涉及紧密衔接。
我们希望招募到500家中国志愿服务指数组织500,加入的组织将获得线上分享、培训、广泛资源、定制化培训和数据权益等福利。此外,我们还将提供组织推介和项目推介的机会,并逐步建立行业资源知识库,服务于更广泛的志愿服务组织。研究组也会加强对运营组的支持力度,助力组织优化服务,并深化研究对实践的应用,鼓励分享服务与开源合作,共同推动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我们诚挚邀请志愿服务相关组织积极自荐或推荐,加入2024年中国志愿服务发展指数的研究,共同推进中国志愿服务高质量健康发展。我们期待与您共建行业基础,让数据发挥更大价值,让志愿服务更加专业和有效,欢迎大家扫码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