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智汇】张艳萍医师《创伤性脑损伤患者的自由性或限制性输血策略》

健康   2024-10-12 06:01   上海  



文献导读


国际疼痛研究协会将疼痛定义为一种与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的情绪和躯体感觉和情感体验。这一定义强调了疼痛不仅仅是一种生理上的感受而且受到不同程度的生物学、心理学、药理学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01



摘要

背景:对于颅脑创伤重症患者,自由性或限制性输血策略孰优孰劣尚不明确。

方法:本研究纳入中重型TBI(颅脑创伤)合并贫血的患者,分别采取自由性输血策略(血红蛋白水平≤10g/dL时启动输血)和限制性输血策略(血红蛋白水平≤7g/dL时启动输血)。主要结局是6个月时通过GOSE评分评估患者的不良结局,在患者基线预后基础上使用滑动二分法对不良结局进行分类定义。次要结局包括6个月时的死亡率、功能独立性、生活质量和抑郁症状。

结果:该研究共纳入742名患者,随机至自由性策略组的364名患者中,68.4%出现不良结局;358名随机至限制性策略组的患者中,73.5%出现不良结局(调整后绝对差异为5.4%,95%CI-2.9%~13.7%)。自由性策略组在部分而非所有功能独立性和生活质量量表上得分较高,但两组在死亡率和抑郁症状上无显著差异。至于严重不良事件,两组静脉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均为8.4%,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分别为3.3%(自由组)和0.8%(限制组)。

结论:对于中重型TBI合并贫血的重症患者,自由输血策略未能降低6个月时不良神经结局的风险。


02



背景和目的

限制性输血策略:可能减少大脑氧气供应,对患者结局有害。

自由性输血策略:在重症患者中,维持较高的血红蛋白水平无益于降低死亡率。

现有证据不足以指导颅脑创伤患者的输血实践

目的:该项随机试验,比较在中重度颅脑创伤的重症成人患者中,自由性输血策略和限制性输血策略对死亡率、长期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假设:自由性输血策略会比限制性输血策略产生更好的结果。


03



研究方法

1.试验设计和监督

研究类型:本试验名为颅脑创伤优化输血阈值试验(HEMOTION),采用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开放标签、盲终点(PROBE)设计;

伦理审查:该临床试验得到了加拿大魁北克拉瓦尔大学医学中心和各参与中心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试验注册:HEMOTION ClinicalTrials.gov number:NCT03260478,并由独立的数据和安全监控委员会进行监督;
知情同意:所有患者或其代理人提供书面知情同意。
2.试验人群

受试者来源:加拿大、英国、法国和巴西的34个中心。

纳入标准:年龄≥18岁;急性中重度创伤性脑损伤(GCS 3-12);贫血患者(Hb≤10g/dL)。

排除标准:入住ICU后、随机分组前接受过输血治疗;输血禁忌症或反对输血反对;GCS为3分,双侧瞳孔散大固定;神经系统死亡;伴有失血性休克或需要紧急外科手术的危及生命的活动性出血;决定停止或撤销生命支持治疗;没有固定的地址。

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范围为3-15,评分较低表示意识水平较低

3.随机化

  • 将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配,接受自由性或限制性输血策略。

  • 随机化采用区组长度为4和6的区组化随机,并根据试验地点分层。

  • 非盲: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都知道随机分组后的试验组分配。

  • 区组化随机主要目的是为了尽可能使进入各比较组的研究对象数量相同,提高统计效率。

  • 它是指将研究对象分成若干个区组,就像火车中若干个车厢;然后将每一个车厢(区组)内部的受试者按一定的分配比例(通常是1:1)随机分配到各比较组。

区组长度,就是每个区组包含的研究对象例数,一般要求为组数的2倍以上,4例或6例较为常用。

4.试验干预

  • 两组患者均应在达到血红蛋白阈值后3小时内尽快输注红细胞。

  • 当血红蛋白阈值达到时,每次输一个单位。如果输血后Hb水平仍低于指定阈值,将给予额外输血。

  • 治疗策略终点为患者死亡、决定退出维持生命治疗或出ICU,以先到者为准。


5.研究结局

主要结局:通过格拉斯哥结局扩展量表(GOS-E)评估6个月时的不良结局。

在患者基线预后基础上对GOS-E使用滑动二分法来定义不良结局,具体是根据每位患者的基线水平,使用国际创伤性脑损伤临床试验预后和分析任务(TBI-IMPACT)预后模型将患者被分为三个风险级别(最差、中等或最佳),如果6个月时GOSE评分分别≤3,4或5,则认为是不良结局。

TBI-IMPACT预后模型预测因素:包括年龄、GCS运动评分、瞳孔反应性、低氧血症和低血压状况、CT损伤分类、CT扫描有无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硬膜外血肿、入院时血糖和血红蛋白水平。

次要结局:包括死亡率、功能独立性、生活质量(通过FIM、EQ-5D-5L、Qolibri等量表评估)和抑郁状况(通过PHQ-9评估)。

FIM: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范围18~126;评估运动和认知功能。

Qolibri:脑损伤后生活质量量表;范围1~100;评估脑损伤患者生活质量。

EuroQoI VAS EQ-5D-5L:EuroQol视觉模拟量表,范围0~100;EuroQol五维,五级效用指数,范围-0.59~1;评估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

PHQ-9:9项患者健康问卷;范围0~27;评价抑郁情况。

FIM、EuroQol VAS、EQ-5D-5L和Qolibri量表得分越高,表明健康状态越好,PHQ-9得分越高,表明症状越严重。

其它结局:ICU内输入的红细胞单位数;每日最低血红蛋白水平;感染;与输血相关的并发症;机械通气持续时间;ICU时间;住院时间。

6.预设亚组

根据以下因素进行了预先指定的亚组分析,以评估主要结局:年龄(>55岁vs≤55岁);性别;TBI的严重程度(中度[GCS9~12]vs重度[GCS 3~8];国家;是否存在心脏病;是否进行了神经外科干预;随机分组前是否进行了红细胞输注。


04




统计分析

  • 样本量计算:检验效能为80%,误差风险a为5%,主要结局效应值10%,考虑2%失访,目标样本量为742例患者。

  • 使用滑动二分法使不良结局的定义根据基线时的预后风险而不同。

  • 基线特征以描述性统计的形式,使用均值±标准差或M(IQR)。

  • 分类变量比较采用x2检验。如果x2检验不适用,则采用Fisher精确检验。

  • 为了用风险比来表示治疗效果,使用稳健的分层泊松回归模型。

  • 所有分析均按照意向性分析原则进行,以95%的置信区间报告结果。

意向性分析(ITT)

意向性分析(intention-to-treat,ITT)在完全随机设计的临床试验中,受试者被随机地分配到不同的处理组中,这种按照初始随机分配的组别来进行的分析就是意向性分析(ITT)。ITT分析的主要目的是保持随机化的效果。为了实现这一点,违反方案或提前离开研究的参与者依然被视为属于他们最初被随机分配到的组别,即遵循“一旦随机分配到该组,始终属于该组”的原则。

符合方案分析(PP)

在随机对照实验中,随机分组后部分患者没能按照预先的计划完成试验,所以研究者只对依从性好且完成试验过程的受试者进行分析,这种分析策略称为符合方案分析(PP)。PP分析的主要目的是评估在整个随访期间完全完成预先计划的人群与对照人群之间的差异,剔除了违反方案的受试者,只对依从性好且没有明显偏离方案过程的受试者进行分析。


05




研究结果

742例随机分组患者中误纳入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4例患者撤回同意。736名患者进行意向治疗分析。

14例患者失访主要结局。最后确定了722名患者(自由性策略组364名,限制性策略组358名)纳入6个月时的主要结局分析。

研究流程图


两组之间存在一些基线不平衡

限制策略组的女性、GCS运动评分为1分、无瞳孔反应的患者和有低血压发作的患者比自由策略组多。与限制策略组相比,自由策略组患者出现低脑灌注压发作、马歇尔评分为V或VI的比例更高。

每日最低Hb水平的平均值

开放性策略组在ICU住院期间的中位血红蛋白水平为10.8g/dL,限制策略组为8.8g/dL。

达到输血阈值后的输血时间

自由性策略组血红蛋白测量与红细胞输注之间的中位时间为134分钟,限制性策略组为104分钟。

主要结局

6个月时,自由性策略组364名患者中有249名(68.4%)出现不良结局,而限制性策略组358名患者中有263名(73.5%)出现不良结局。两组患者在6个月时出现不良结局的比例相似。

主要结局和次要结局指标

  • 与限制性策略组相比,开放性策略组出现不良结局的总体风险比为0.93。

  • 6个月时,两组的死亡率无显著差异。

  • 自由性策略组在FIM、EQ-VAS量表、EQ-5D-5L量表等方面表现略好于限制性策略组,但在Qolibri量表PHQ-9方面无显著差异。

  • 自由性策略组中有6名患者(1.6%)发生输血反应,而限制性策略组中为1名(0.7%)。


主要结局亚组分析

使用分层泊松回归模型,对年龄、性别、创伤性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国家、心脏病史、神经手术干预、输血史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发生不良神经结局的风险无显著差异。

不良事件

两组静脉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均为8.4%,ARDS发生率分别为自由性策略组3.3%和限制性策略组0.8%。


06




研究结论与讨论

1.研究结论:在这项国际随机试验中,自由性输血策略并未减少6个月时,脑创伤危重患者GOS-E量表测量的不良神经结局的风险。

2.讨论:

(1)对于中重型颅脑创伤合并贫血的危重患者,采用自由性输血策略还是限制性输血策略对6个月后的不良神经功能结局没有显著影响。亚组和敏感性分析的结果也与整体结果一致。

(2)在红细胞输血阈值的试验中关注患者的长期神经系统预后的很少。

(3)本试验死亡率方面的发现与之前在不同危重患者中进行的随机试验的结果一致。

(4)既往研究显示自由性输血策略组增加静脉血栓栓塞事件的风险。

(5)目前有试验研究包括红细胞输注及侵入性脑氧监测的干预措施,改善患者结局。与这些试验相比,本试验侧重于由血红蛋白测量驱动的输血阈值,这提供了一种临床实用方法。

优势:

  • 国际性的,包括患者群体,增加了普适性。

  • 研究涉及供血者、医护人员和患者,以确保试验相关性并促进结果的快速应用。

  • 结局由不知分组情况、集中培训的评估人员评估,失访率极低。

  • 密切监控方案遵守情况,确保组间血红蛋白水平的早期和持续差异。

  • 滑动二分法的使用使得GOS-E作为一个序数尺度得到了有效利用。

局限性

  • 招募贫血的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可能使研究局限于伤情较严重的人群,随着基线风险的增加,发现比较小的治疗效果十分困难。

  • 组间基线不平衡,甚至包括一些TBI-IMPACT评分的预后变量,这些变量可能表明自由性策略组在基线时有更好的预后。



讨论环节


陶艺教授:该研究的立项依据在于多数创伤性脑损伤重症患者会贫血,当前治疗贫血标准是低血红蛋白水平时输血,但现有研究纳入神经系统损伤患者极少且主要关注死亡率。作者认为对 TBI 患者长期神经功能恢复最重要,现有研究不能为 TBI 患者护理提供充分指导,由此提出科学问题,即 TBI 患者应选择开放性还是限制性输血策略。该研究目的是比较两种输血策略对中重度 TBI 重症成年患者的死亡率、长期功能及以患者为中心的疗效的影响,也表明了好的研究需要多学科合作。从研究结果来看,医生在临床决策中需要谨慎权衡获益与风险,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策略。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来自真实世界的资料,对于区域性治疗决策和临床效果重要的指导价值。从统计学角度来看,该研究将稳健性估计合成层级数据分析技术与泊松回归模型结合,形成稳健层级泊松回归模型。此模型可处理具有层级结构的泊松分布数据,在数据存在异常值或模型假设不完全符合实际情况时,仍能提供可靠的参数估计。在该研究中,采用的是泊松回归,将每个人的结局作为因变量,其原因在于该研究是将变量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这样的选择使得分析更具针对性和整体性,能够更好地揭示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整体结果的影响。


赖思旭医师提问:从本篇文献的结果来,两组的基线资料是不平衡的,对结果的解读有什么影响?或者说可以采用哪些方法使结果更加可靠呢?滑动二分法在研究当中有哪些应用场景?

陶艺教授这是一个随机实验,虽然呈现出了不平衡的状态,但是作者没有隐瞒该问题,并在后面采用广义线性模型进行了改良,将性别作为矫正因素纳入所有因素的分析中,以此对基线不平衡的情况进行矫正。至于滑动二分法,个人认为是在队列研究中一直处于动态调整状态,不断进行预测和评估


梁赟医师该研究对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输血策略的探索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尽管自由性输血策略在改善部分功能独立性以及生活质量方面有一定优势,但总体结果并未显著改善患者预后。麻醉医生在实际操作中不必一味追求较高的血红蛋白水平,尤其是在库存血有限或存在较高输血相关并发症风险时,可以优先考虑限制性输血策略。对于重症患者,特别是那些需要长时间机械通气的 TBI 患者,麻醉医生需要特别关注输血风险,多余的输血可能会增加液体负荷以及肺部并发症风险。在为 TBI 患者制定治疗计划时,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手术要求以及并发症风险灵活应用输血策略。本研究随访时间持续至术后六个月,也提示麻醉医生在术后监护时应注重患者长期预后。总之,该研究为 TBI 患者输血策略提供了强有力证据,有助于我们在日后的临床决策中更好地平衡输血的益处与风险。


梁赟医师提问:对于需要进行神经外科手术的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麻醉医生应该如何在术中维持合适的血红蛋白水平以优化手术效果?在术后管理中,是不是有针对不同手术方案的输血策略呢?未来的研究是否有必要增加其他干预措施以及是否可以开展更多有关输血量、输血速度以及输血类型的研究,以优化患者的输血管理呢?

张艳萍医师脑创伤合并贫血的患者在临床上较为特殊,对血液灌注要求极高,也是麻醉医生要重点关注的问题。这篇临床试验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见,但对于此类重症患者究竟应采用哪种输血策略,目前尚无明确结论。在临床实践中还是要实施个体化管理,当然这与麻醉医生的习惯有关,也可以借助神经外科的无创或有创监护。此外,开展更多有关输血量、输血速度以及输血类型的研究是具有广阔前景的,我们呼吁开展更大型、更严谨的临床试验,同时应警惕不良事件的发生。


赖思旭医师提问:在临床实践中,许多患者往往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除了血红蛋白水平之外,还有哪些指标或体征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制定输血策略呢?不恰当的输血策略可能会给患者带来哪些风险呢?

梁赟医师如果患者在给氧情况下,血氧饱和度仍处于较低水平,这可能提示氧供不足,此时需要评估是否需通过输血来改善氧供。乳酸水平也是一个重要指标,如果乳酸水平较高,说明可能存在氧供不足情况,在必要时可以选择输血。还能通过患者的心率和血压判断,贫血时患者心率会代偿性增快,血压降低,若代偿难以纠正,可能是贫血,考虑输血解决。另外,通过尿量判断,尿量持续减少或出现无尿情况,可能存在肾脏灌注不足的情况,可以通过输血增加有效循环血量。当患者出现头晕、心悸、皮肤苍白、呼吸急促等症状时,也可能是贫血或低氧供。在制定输血策略时,要充分考虑患者具体情况,不恰当的输血策略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心血管系统损伤、容量超负荷或免疫抑制等问题,所以制定输血策略要非常慎重。


洪瑞阳医师:本研究具有创新性,是少数探讨 TBI 患者输血策略对神经学长期影响的大规模研究之一,为未来输血策略的临床实践提供支持,文章强调应更多关注患者的长期功能和生活质量而不是仅看死亡率的多少。本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例如一些基线特征在组间存在不平衡;招募贫血患者可能使研究人群局限于伤情较严重的人群等。未来在选择开放性和限制性输血策略时,医生需要谨慎权衡红细胞输注的益处和风险,为患者制定个性化决策。限制性输血策略的血红蛋白阈值是在可用证据、专家意见和临床平衡的基础上选择的。在限制性输血策略和宽松输血策略之间,输血反应的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异,输血反应对于研究结果的临床意义尚不清楚。此外,该研究中缺少来自中国的数据资料,这也提示临床医疗决策应更多遵循并结合实际情况,来自真实世界的资料对于区域性决策和临床效果有更为重要的指导价值。这篇研究为创伤性脑损伤伴贫血患者的输血策略选择提供了重要的临床依据,为后续的研究和临床实践奠定了良好基础。




线上网友提问:在创伤性颅脑损伤合并贫血的患者当中,自由性的输血策略和限制性输血策略分别在何种情况下更适用呢?

张艳萍医师这属于较为个体化的问题。在临床上采用何种输血策略,需根据患者当时的基础血红蛋白水平、血流动力学情况以及心脏、肺脏代偿情况等进行综合考量决定。对于一些身体条件较好的年轻患者,身体功能稳定且血容量良好,推荐采用限制性输血策略,可结合脑氧含量等监测设备进行监测。目前虽无明确研究表明其一定能改变患者预后,但在临床上可以帮助麻醉医生判断病情。临床麻醉医生如何在临床工作中进行权衡,值得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探索,这也能够体现麻醉医生的价值。





总结

梁赟医师非常感谢各位嘉宾的精彩分享与讨论解答。本项研究从临床问题出发,发现重症患者中维持较高血红蛋白水平对降低远期死亡率并无帮助。既往研究中对神经损伤患者,尤其是颅脑损伤合并贫血患者的输血策略研究较少。本研究得出自由输血策略虽不能改善远期神经系统预后,但在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方面表现更好的结论。如果要得出更明确结论,需要进一步展开工作。临床上无需严格追求高水平血红蛋白,在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和生命体征平稳的情况下,可优先考虑限制性输血策略。对于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应考虑其具体需求和并发症风险,结合其他指标灵活应用输血策略,期待未来能够进一步探索更精准的监测指标和评估方法,以优化输血策略。


直播回放


往期回顾

【醉智汇】王文健医师《剖宫产术后急性心力衰竭一例》

【醉智汇】魏大源医师《主动保温防治围术期意外低体温:成本-收益分析》

【醉智汇】董军副教授《专题讲座:基于无创心排量监测的膝关节置换术中血压管理策略》

【醉智汇】孙丽娜教授《抑制IL-11信号传导是否可以改善哺乳动物的年龄相关疾病及寿命》

【醉智汇】邹磊教授《专题讲座:糖尿病患者围术期麻醉管理》

【醉智汇】曾星医师《1例腰椎手术循环崩溃的始末》

【醉智汇】赵邦术医师《一例气管撕裂修补术患者的麻醉管理》

【醉智汇】赖思旭医师《无创通气预充氧在建立紧急气道时的应用》

【醉智汇】黄佳医师《肿瘤与糖的故事》

【醉智汇】王海涛教授《一例肝切除手术术中突发室颤》

【醉智汇】周冬雨医师《ACC-VTA-ACC闭合环路介导慢性疼痛及伴发负性情绪的交互调控》

【醉智汇】陈婧医师《专题讲座:术后肺部并发症防治》

【醉智汇】王姬教授《儿童下颌骨骨折困难气道1例》

【醉智汇】彭丽桦教授《围手术期镇痛管理新进展》

【醉智汇】邹谋医师《文献导读:DNA感应受体TLR9信号通路形成记忆的机制研究》

【醉智汇】陈婧医师《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后发生肢体麻木1例 》

【醉智汇】周俊丽医师《病例讨论:染色体异常伴甲状腺髓样癌患儿麻醉管理1例》

【醉智汇】吴超然教授《专题讲座:围术期急性肺栓塞-重在预防》

【醉智汇】乔慧教授《专题讲座:神经电生理监测在桥小脑角手术中的应用》

【醉智汇】严敏教授《专题讲座:心脏介入手术的麻醉管理》

【醉智汇第八十二期·精粹】洪瑞阳医师《麻醉苏醒期谵妄低风险的预测因素》

【醉智汇第八十一期·精粹】李龙云教授《专题讲座:预防老年PND标准化流程的一些实践及思考》

【醉智汇第八十期·精粹】钟东教授《专题讲座:双镜联合切除听神经瘤力争实现保面保听》

【醉智汇第七十九期·精粹】陆菡教授《类脑探索全麻机制的研究》

【醉智汇第七十八期·精粹】杨谦梓教授《全麻机制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

【醉智汇第七十七期·精粹】杨勇教授《病例分享:困难气道管理与临床思考》

【醉智汇第七十六期·精粹】顾卫东教授《专题讲座:精准麻醉助力老年手术患者快速康复》

【醉智汇第七十五期·精粹】黄佳医师《文献导读:肌松拮抗剂的选择对术后尿潴留的影响》

【醉智汇第七十四期·精粹】韩非教授《同期双侧开胸的麻醉管理及预后》

【醉智汇第七十三期·精粹】王鹏医师《病例讨论: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1小时心脏骤停》

【醉智汇第七十二期·精粹】顾小萍教授《专题讲座:无痛胃镜肠镜联合镜检的麻醉管理》

【醉智汇第七十一期·精粹】姜虹教授《美容整形手术麻醉的相关问题》

【醉智汇第七十期·精粹】李师阳教授《专题讲座:剖宫产麻醉中喉罩相关问题》

【醉智汇第六十九期·精粹】张娅医师《氯胺酮与电休克治疗非精神病难治性重度抑郁症的比较》

【醉智汇第六十八期·精粹】王彬教授《病例讨论:新冠后肺结节切除术心脏骤停患者抢救成功一例》

【醉智汇第六十七期·精粹】张艳萍医师《早期使用4因子凝血酶原复合物治疗大量输血风险的创伤患者的探究》

【醉智汇第六十六期·精粹】梁赟医师《急性胰腺炎:积极还是适度液体复苏》

【醉智汇第六十五期·精粹】魏锦来教授《专题讲座:围术期肠功能评价》

【醉智汇第六十四期·精粹】专题讲座:脑卒中高危患者的围术期麻醉管理

【醉智汇第六十三期·精粹】慢性盆腔痛麻醉治疗经验分享

【醉智汇第六十二期·精粹】黄河教授《专题讲座:thrive的临床应用》

【醉智汇第六十一期·精粹】乔新教授:《专题讲座:卵圆孔未闭患者非心脏手术的麻醉管理》

【醉智汇第六十期·精粹】李健医师《病例讨论:主动脉瓣重度狭窄伴心室血栓急诊瓣膜置换术麻醉1例》

【醉智汇第五十九期·精粹】闫文龙博士《文献导读:Lancet综述-骨质疏松症》

【醉智汇第五十八期·精粹】张超教授《病例讨论:一例老年患者输尿管支架置入术中发生脓毒症的识别处理》

【醉智汇第五十七期·精粹】王苗苗医师《病例讨论:行 POEM 手术拔管后呼吸困难一例》

【醉智汇第五十六期·精粹】王婷婷教授《ERAS理念下神经外科围术期液体治疗》

【醉智汇第五十五期·精粹】宋学敏教授:《围术期气道管理再思考》

【醉智汇第五十四期·精粹】张良成教授《专题讲座:腰椎手术中凝血功能障碍病例分享》

【醉智汇第五十三期·精粹】吴德均教授《病例讨论:神经系统不能触碰的药物》

【醉智汇第五十二期·精粹】吴德均教授《病例讨论:神经系统不能触碰的药物》

【醉智汇第五十一期·精粹】余剑波教授《专题讲座:妊娠相关腰痛及防治》

【醉智汇第五十期·精粹】吴雨佳教授《专题讲座:门诊患者心跳骤停的处理原则》

【醉智汇第四十九期·精粹】王锷教授《病例讨论:围术期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病例报告》

【醉智汇第四十八期·精粹】马正良教授《专题讲座: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非心脏手术的麻醉与围术期管理》

【醉智汇第四十七期·精粹】余健医师:《老年人在重大手术与谵妄后的六年认知轨迹》

【醉智汇第四十六期·精粹】刘迪医师《病例讨论:一例半喉切除术后行食管癌根治术的麻醉管理》

【醉智汇第四十五期·精粹】顾健腾教授《TAVI术中循环崩溃转危为安一例》

【醉智汇第四十四期·精粹】曹江北教授:《疼痛综合管理试点的几点建议》

【醉智汇第四十三期·精粹】彭丽桦教授:《围术期罕见严重过敏病例一例》

【醉智汇第四十二期·精粹】税敏医师:《术中麻醉交接对成人术后死亡率再入院率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醉智汇第四十一期·精粹】郭曲练教授《日间手术麻醉实践之分享》

【醉智汇第四十期·精粹】刘红亮教授《病例讨论:老年肿瘤患者的新辅助化疗围术期思考》

【醉智汇第三十九期·精粹】郝学超教授《脓毒性休克:开放补液or限制补液?》

【醉智汇第三十八期·精粹】杨建军教授《麻醉ICU的建设与思考》

【醉智汇第三十七期·精粹】邓碧教授《氨甲环酸在剖宫产产后出血中抗纤溶作用的剂量-效应关系》

【醉智汇第三十六期·精粹】包程蓉教授《病例分享:气道支架手术的麻醉管理》

【醉智汇第三十五期·精粹】童珊珊教授《专题讲座:分娩镇痛的再认识》

【醉智汇第三十四期·精粹】李挺教授《首篇JAMA-MRCT研究论文经验分享》

【醉智汇第三十三期·精粹】杨又医师《间皮细胞将蛛网膜下腔划分为多个功能区间》

【醉智汇第三十二期·精粹】乔欣教授《OSA手术患者围术期管理》

【醉智汇第三十一期·精粹】魏珂教授《肥胖患者的肺损伤与肺保护》

【醉智汇第三十期·精粹】薛张纲教授《新冠病毒感染相关疾病的新认识》

【年度总结】【醉智汇第二十九期·精粹】于布为教授《中国麻醉学科的发展成就与今后发展方向》

【醉智汇第二十八期·精粹】黄河教授《肿瘤手术患者自体输血进展》

【醉智汇第二十七期·精粹】范羽医师《合并严重肥胖相关疾病患者行减重手术的围手术期管理》

【醉智汇第二十六期·精粹】张建国教授《DBS治疗帕金森病的现状和展望》

【醉智汇第二十五期·精粹】陈其彬教授《一例难治低钾低血压》

【醉智汇第二十四期·精粹】赵楠医师《气道优先——口腔颌面外科手术麻醉的特点》

【醉智汇第二十三期·精粹】肖静宇医师《心脏术后的炎症反应扰乱大脑执行功能网络》

【醉智汇第二十二期·精粹】冉伟医师《高风险气道肿瘤介入治疗一例》

【醉智汇第二十一期·精粹】律峰教授《疼痛与谵妄:机制、评估与管理》

【醉智汇第二十期·精粹】邓碧教授 《依托咪酯与丙泊酚静脉麻醉对老年患者术后主要并发症的影响: 一项随机临床试验》

【醉智汇第十九期·精粹】曹俊教授《一例术中反复心脏骤停病人的急救处理》

【醉智汇第十八期·精粹】赵广超教授 Science《应激识别并介导恢复性睡眠的中脑特异性神经环路》

【醉智汇第十七期·精粹】董军教授《膝关节置换的围术期镇痛策略》

【醉智汇第十六期·精粹】易萍教授《ERAS相关的宫颈癌围术期改进》

【醉智汇第十五期·精粹】彭丽桦教授《以脑功能康复为目标的老年围术期镇痛管理》

【醉智汇第十四期·精粹】乔欣教授《TEE在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

【醉智汇第十三期·精粹】彭方亮教授《羊水栓塞综合症》

【醉智汇第十二期·精粹】程波教授《全麻诱导期间的循环管理》

【醉智汇第十一期·精粹】刘新伟教授《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临床麻醉策略》

【醉智汇第十期·精粹】庞倩芸教授《一例顽固性低血压的处理及思考》

【醉智汇第九期·精粹】王彬教授《氨甲环酸在非心脏手术患者中的应用》

【醉智汇第八期·精粹】赵邦术教授《卵巢畸胎瘤合并脑炎的手术麻醉管理-多学科病例讨论》

【醉智汇第七期·精粹】雷晓峰教授《孕期胎儿和产时新生儿的手术麻醉》

【醉智汇第六期·精粹】魏珂教授《肥胖患者围术期呼吸管理的进展》

【醉智汇·精粹】任力教授《JAMA新近文献导读:区域麻醉或全身麻醉对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术后谵妄的影响》

【醉智汇·精粹】黎平教授《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非神经外科手术的麻醉管理》

【醉智汇·精粹】王彬《抗栓治疗的围术期管理》

【醉智汇·精粹】闵苏《老年患者麻醉医学新机遇》

《醉智汇》第一课 | 曾因明教授《不负时代 不负韶华——优秀始于奠基》





下期预告


《醉智汇》栏目第104期将于2024年10月15日19:00进行直播,主题为《病例分享:急诊开颅探查术中突发呼吸衰竭引发的思考》。

重庆大学附属中心医院麻醉科傅洪教授担任授课嘉宾,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麻醉科杨天德教授担任主持嘉宾,重庆大学附属中心医院神经外科邓永兵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彭丽桦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陈利好医师为讨论嘉宾,欢迎广大同道前来听课!


编辑:刘悦

审校:陈小星

声明:古麻今醉公众号为舒医汇旗下,古麻今醉公众号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舒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古麻今醉网
古麻今醉网是舒医汇旗下麻醉学科的专属学术平台。云集国内外知名麻醉学专家,及时将麻醉学科的新动向、新知识、新技术进行传播,呈现我们麻醉医生的美------“志存高远,佑护生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