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唯一的重阳镇!重阳节文化原来发源于南阳!

文摘   2024-10-11 06:55   河南  

重阳敬老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西峡县重阳镇是重阳文化的重要传承地。登高、喊山、喝菊花酒、吃重阳糕、佩茱萸香囊等重阳民俗,传承数千年。如今,西峡重阳文化已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西峡有个重阳镇


西峡是重阳文化发祥地,重阳镇是重阳文化重要传承地,重阳文化在这里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西峡县重阳镇,是全国唯一一个以重阳为名的乡镇。相传,尧的儿子丹朱建立了重阳店,明朝在这里设立重阳保,民国期间设置重阳区,解放后有重阳乡、重阳公社,今称重阳镇。以重阳作为行政区划名沿用至今,全国独此一家。
西峡有许多与重阳文化有关的地名,如重阳店、重阳村、重阳街、重阳河、重阳湖、重阳沟,以及娘娘庙、公主坟、登高台、快活林、塔沟、云彩山、皇后村、德河等。



重阳文化传承数千年


西峡的重阳民俗保存比较完整,登高喊山,喝菊花酒、茱萸酒、菊花茶,枕菊花枕,食重阳糕,佩茱萸香囊等风俗习惯十分普遍。
西峡的菊花山和重阳寺是重阳文化的集散地。每年九月初九,百姓扶老携幼,登高赏菊;插茱萸枝,佩茱萸囊,家家蒸重阳糕,户户酿菊花酒;车水马龙,蜂拥至菊花山或重阳寺,举行祈福祝寿等活动。
西峡是菊花文化的发源地,自古便有“茂林修竹地,菊花茱萸乡”之称。重阳节正值金秋时节,漫山遍野盛开菊花,人们登高赏菊、饮菊花酒、喝菊花茶、做菊花枕,还有人头戴菊花,把菊花贴在门窗上。
菊花山自唐朝起就是全国闻名的登高赏菊之地,吸引了无数文人雅士,成就了一段段名人佳话,留下了一篇篇绚丽诗章。
在西峡民间,重阳节要插茱萸、佩茱萸香囊,人们认为这样可以消灾避难。西峡是山茱萸的适生地和原产地,每年重阳节前后成熟,这为人们插茱萸、佩茱萸香囊提供了丰足的原材料。
重阳糕,因起源于重阳、于重阳节食之,故名重阳糕。西峡重阳糕最大的特点就是糕必九层,状如宝塔,顶端放置两只面羊,以合重阳寓意。食重阳糕时,要点蜡烛灯,“点灯”“吃糕”,寓意登(灯)高(糕)。




近年来,西峡重阳文化在保护中快速健康发展。西峡县委、县政府把保护、弘扬重阳文化摆到重要位置,建立组织、科学规划、加大投入,把重阳文化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产业重点打造,融入县域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中,着力传承弘扬这一民间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多年努力,西峡县摘得“中国重阳文化之乡”“中国重阳文化研究中心”两块国家级牌子。




西峡县重阳文化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逐步成为传承重阳文化的“活化石”,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及精神家园、全国尊老敬老的典范。
值得一提的是,西峡的重阳镇不仅是交通要道,还是一个军事要地,历史上充满着传奇的色彩。
      在古代这里是秦楚孔道,豫陕咽喉,东连吴楚,西接秦壤。现在有3条大动脉在这里交会,一条是从上海至乌鲁木齐的312国道,一条是连接大西北的312高速,还有一条是从西安至南京的铁路,均是连接中国东西部的大通道。历史上,这里曾发生了许多战争,让人惊叹不已。
     战国时,秦楚争霸中原,公元前312年在此决战,楚兵败北,战死8万余人,主将被杀,被俘将领70余人。这是楚亡秦胜,秦统一全国的前奏。
      刘邦起义,带兵伐秦,就借道西峡重阳这一古道,直捣咸阳,完成了灭秦的匡世伟业。
      明朝末年,李自成兵败南江,曾隐居在重阳西坪山区休整,养精蓄锐之后,进军中原,一举推翻了大明王朝。
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在重阳马鞍桥一带山区,阻止入侵日军的西犯,直到日军投降,使日寇在此没能往西跨进一步。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败在了这个小山沟里。老百姓以形象的语言,记述这一盛事为“日落西山”。
      这些神奇的故事,令人产生无尽的遐想。     
     西峡重阳节习俗保存比较完整,登高喊山,喝菊花酒、茱萸酒、菊花茶,枕菊花枕,食重阳糕,佩戴茱萸囊等民俗十分普遍。西峡的菊花山和重阳寺是古时重阳节文化和民俗的集散地,每年九月初九重阳节,群众扶老携幼,登高赏菊,插茱萸枝,佩戴茱萸囊,家家蒸重阳糕,户户酿菊花酒,车水马龙,蜂拥至菊花山或重阳寺摆重阳糕、供果、菊花酒及香案,举行重大祈福祝寿祭典活动。
      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是重阳节的主要活动之一,西峡人在重阳节都有登高的习惯。菊花山、佛爷山、云彩山都是重阳登高的圣地,吸引河南、湖北、陕西等地的群众到此过节。
      西峡是菊花文化的发源地,是观赏菊花的胜地。西峡自古号称“茂林修竹地,菊花茱萸乡”,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漫山遍野盛开菊花,登高自然能赏菊。特别是丹水菊花山远古闻名,自唐代以后就成为全国著名的登高赏菊之地,吸引了历代无数文人雅士到菊花山喝菊潭之水,品菊花茶,饮菊花酒,成就了一段段名人佳话,留下了一篇篇绚丽诗章。菊花早已成为西峡地域文化的一部分,深深影响了当地的民间艺术,无论岁月怎样更迭,以菊花为主旨的重阳节文化,一直在西峡沿袭相承,使西峡的历史文化处处饱含着菊香。
     在西峡民间,重阳节要插茱萸,佩戴茱萸囊,以消灾避难。在古代,茱萸曾作为巫术灵物。西峡是山茱萸的适生地和原产地,恰值每年重阳节前后成熟,为人们插茱萸、佩戴茱萸囊提供了大量原料。
     重阳糕因起源于重阳,于重阳节食之,故名。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云:“此日都入店肆,以糖面蒸糕,上以猪羊肉鸭子为丝簇钉,插小彩旗,名曰重阳糕。”可见当时南方在重阳节吃糕已十分讲究。而西峡重阳糕最大的特点就是糕必九层,像宝塔,顶端置两只面泥羊,以合“重阳”寓意。食糕时,点蜡烛灯,其喻为“点灯”“吃糕”,代替登(灯)高(糕)。
     在西峡因《重阳公主》的传说影响深远,所以在重阳节还有娘家人接出嫁女回娘家共食菊花糕、共庆团圆的习俗。因此,当地也称重阳节为“女儿节”。
                   小 结
西峡的灵山秀水是大自然的恩赐,西峡丰富的文化元素是先辈留下的重要遗产。这种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形成了西峡的特殊韵味,如此之多的文化符号聚积在这个地域,使西峡有了动人魅力。这种文化在各个民族和地域中是一方水土独特的产物,这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根基和底色,属于原生态文化,是对人类多元文化的重要贡献。



俯仰人间今古
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