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史话(1)——枢纽要地物华天宝,南都帝乡人杰地灵!

文摘   2024-10-18 07:00   河南  


楔子
读者欲了解我南阳悠久的历史,沧海演化,以及活动在这块土地上的帝王将相、杰出人物,人民的创造和生活,先听我略述一番南阳的历史沿革。
位于"成周"之南,汉水之阳的"南阳"地名,最早出现于战国。在此之前虽有黄河之北,太行山之南的"南阳"和山东的"南阳",但最具生命力并传至今世的只有"枕伏牛而蹬江汉,襟三山而带群湖"的南阳一地。
她北控汝洛,南蔽荆襄,西通关陕,东连江淮,是古代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军事要地;她"割周楚之丰壤","商遍天下"、"富冠海内",是古代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她孕育了被誉为中华科圣的张衡,医圣张仲景,"相秦七年而霸西戎"的名相百里奚,"居家则家至千金,居官则位至卿相"的范蠡等一大批先贤名哲;汉光武帝发迹于此,诸葛孔明躬耕于此……南阳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矣。
早在四五十万年以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距今四五十万年前的南召猿人,是研究中国旧石器时代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资料;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星罗棋布,淅川的下王岗、黄棟树,南阳的黄山,镇平的赵湾等名扬天下。出土的遗物表明,南阳是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分布的南界和长江流域新石器文化分布的北界。
据有关专家研究,当时生活在南阳境内的居民是被称作"九州之戎"的一支。黄山遗址出土的独山玉铲,把南阳加工玉器的历史上溯到六七千年前。
南阳是夏商王朝重要的活动区域,是夏商王朝经营南方和南方诸国北进中原的捷径。尧曾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帝舜子义均于南阳境内。出土的甲骨文资料表明,商王朝曾在曾地(今河南省方城县一带)设置军营,商王曾在此屯驻。十里庙遗址发现的铜渣等,是南阳人炼铜和铸铜的最早实物例证。由于南阳在夏代的杰出贡献,在西汉时,南阳人仍以"夏人"自居。
西周时期,南阳境内方国林立。姜姓的申、吕,姬姓的曾、唐,嫚姓的邓,任姓的谢,芈姓的楚,姑姓的鄂等纷纷于此立国,并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周厉王时鄂国(今卧龙区石桥镇)首领驭方联合南夷、淮夷北侵中原,周王对鄂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平乱战争。为巩固周王室对南方的统治,周宣王派其舅申伯"于邑于谢""南土是保"。周幽王时,幽王宠爱褒姒而废申后,申侯联合增、戎围攻幽王,把幽王杀死在骊山之下,俘虏了褒姒,立周幽王之子宜臼为王,迁都洛邑。周夷王时,以丹阳(今淅川丹江河北岸)为国都的楚,举兵北上,一度占领了鄂、庸和扬越,后被周王室及诸侯国举兵收回。
春秋时期,周平王虽征调军队戍申、戍甫,但终究挡不住日渐强大的楚国北进中原的步伐。楚于春秋之世逐渐灭掉了申、邓、唐等国,打开了挺进中原的通道,并于申国故地设置县邑,组建了令中原诸侯闻风丧胆的申之师,南阳申地遂成为楚争霸中原、饮马黄河的基地。楚王经常在申地活动,并在申地会盟诸侯。春秋时期吴国曾出兵攻楚,一度占领楚都,其行军路线就是从方城三隘进入南阳盆地,然后挥师南下的。
战国时期,方城一线是楚国北部的自然军事屏障。方城之内的宛,是全国著名的冶铸中心,宛地生产的铁制兵器被誉为"惨如蜂趸",天下闻名。在南阳的西部,通往西秦的武关道,成为秦、楚联络的要道,也成为秦楚争雄的关键地带。公元前312年著名的丹阳之战,秦国兵士走的就是这条路;楚举兵伐秦,出武关、战蓝关走的也历史上溯到六七千年前。
南阳是夏商王朝重要的活动区域,是夏商王朝经营南方和南方诸国北进中原的捷径。尧曾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帝舜子义均于南阳境内。出土的甲骨文资料表明,商王朝曾在曾地(今河南省方城县一带)设置军营,商王曾在此屯驻。十里庙遗址发现的铜渣等,是南阳人炼铜和铸铜的最早实物例证。由于南阳在夏代的杰出贡献,在西汉时,南阳人仍以"夏人"自居。
西周时期,南阳境内方国林立。姜姓的申、吕,姬姓的曾、唐,嫚姓的邓,任姓的谢,芈姓的楚,姑姓的鄂等纷纷于此立国,并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周厉王时鄂国(今卧龙区石桥镇)首领驭方联合南夷、淮夷北侵中原,周王对鄂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平乱战争。为巩固周王室对南方的统治,周宣王派其舅申伯"于邑于谢""南土是保"。周幽王时,幽王宠爱褒姒而废申后,申侯联合增、戎围攻幽王,把幽王杀死在骊山之下,俘虏了褒姒,立周幽王之子宜臼为王,迁都洛邑。周夷王时,以丹阳(今淅川丹江河北岸)为国都的楚,举兵北上,一度占领了鄂、庸和扬越,后被周王室及诸侯国举兵收回。
春秋时期,周平王虽征调军队戍申、戍甫,但终究挡不住日渐强大的楚国北进中原的步伐。楚于春秋之世逐渐灭掉了申、邓、唐等国,打开了挺进中原的通道,并于申国故地设置县邑,组建了令中原诸侯闻风丧胆的申之师,南阳申地遂成为楚争霸中原、饮马黄河的基地。楚王经常在申地活动,并在申地会盟诸侯。春秋时期吴国曾出兵攻楚,一度占领楚都,其行军路线就是从方城三隘进入南阳盆地,然后挥师南下的。
战国时期,方城一线是楚国北部的自然军事屏障。方城之内的宛,是全国著名的冶铸中心,宛地生产的铁制兵器被誉为"惨如蜂趸",天下闻名。在南阳的西部,通往西秦的武关道,成为秦、楚联络的要道,也成为秦楚争雄的关键地带。公元前312年著名的丹阳之战,秦国兵士走的就是这条路;楚举兵伐秦,出武关、战蓝关走的也是这条路。夏路(三鸦路)成为楚与中原诸国交往的重要通道。公元前332年,楚鄂君启沿江水、清水北上,然后改陆路经阳丘、象禾,到达郢都走的就是此路。战国晚期,方城一线成为楚与韩、魏、齐争夺的要地,经过公元前303年的垂沙之战等一系列战役,韩终于占据了南阳的中心—宛地。公元前291年秦攻韩拔宛,宛为秦国所有。公元前272年,秦在南阳置郡。秦迁大冶商孔氏于宛,为汉代南阳冶铸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秦末南阳阳城(今方城县东)人陈胜等在大泽乡揭竿起义,为暴秦的统治敲响了丧钟。
西汉时期,南阳郡辖36县,其中22县在今市内,宛城(今南阳市)、杜衍(王莽称闰衍,今南阳市西)、育阳(今英庄乡)、西鄂(今卧龙区石桥镇西)、安众(今青华乡杨官寺)、新野(今新野县)、棘阳(今新野县高庙)、朝阳(王莽时称厉信,今新野县王庄乡)、穰(王莽时称农穰,今邓州市东南)、涅阳(王莽时称前亭,今邓州市穰东),冠军(今邓州市张村乡)、乐城(今邓州市王良乡)、博望(今方城县博望镇)、堵阳(今方城县)、平氏(王莽时称平善,今桐柏县境内)、复阳(今桐柏县吴城)、山都(今邓州市构林)、郦(今内乡县赵店)、博山(今淅川县丹江水库区)、析(西峡县城东)、丹水(今淅川县荆关镇南)。由于特殊的交通位置和先进的冶铸技术,南阳就成为全国的大都会之一。
东汉时期,南阳仍属荆州,南阳郡辖县和西汉大体相同,但去掉了杜衍、乐城、新都等四县,合并于邻县,新置南乡、成都、襄乡三县,并将西汉设置的春陵改为章陵,改博山为顺阳,郡治宛城。南阳郡章陵县为光武帝刘秀的故乡,刘秀的重要文臣武将也多出自南阳,所以南阳成了皇亲贵戚云集的地方,当时的南阳"王侯将相第宅相望"、"田宅逾制,他郡邑不敢为比"。正因为南阳有这样的特殊地位,宛被称为陪京,号曰南都,工商业极为发达,科技、文化名人辈出。
三国时期,今南阳市为魏国所有,荆州南北分开,魏国之荆州刺史治宛城,辖郡七,在今市区内有南阳、南乡二郡。南乡郡郡治今浙川县老城镇南兴化寺。西晋时南阳仍为荆州管辖,其中在今市区内有南阳国、顺阳郡和义阳郡。太始元年(265年)晋武帝司马炎将其伯父司马望封为义阳王,义阳为其封地。东晋十六国时期,南阳先后属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后秦管辖。南朝南阳归刘宋管辖,南阳、新野、顺阳三郡属雍州。南齐承袭刘宋的雍州诸郡,又在方城置北襄城郡,内乡置析阳郡,平氏置汉广郡。498年魏取南阳,南阳诸郡入魏。北朝魏孝文帝时,荆州郡曾治穰,荆州郡辖县很多,在今市区内主要有南阳、顺阳、恒农(今西峡菊潭)。北周代西魏,今南阳市尽为北周管辖。静帝大象元年(579年)将新野、淮安二郡和其它二十郡作为杨坚的封地。
隋代中国复归统一,开皇初年,文帝杨坚废郡称州,政区重新划定,移荆州治于江陵,将原置穰改为邓州,大业二年(607年)又改州称郡,今市内有南阳郡、清阳郡和淅阳郡,此外还有淮安郡的平氏、桐柏二县,义阳郡的淮源县、春陵郡的湖阳县等在今市内。
唐初政区划分沿用隋制,自唐高祖李渊至玄宗李隆基九十年间,在南阳先后设置纯州、郦州、浙州、北澧州、宛州、清州、显州、湖州、新州、鲁州和仙州等。贞观元年(627年)南阳地方州郡属山南东道管辖,道治襄州。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州称郡,邓州称南阳郡,唐州称淮安郡。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改郡称州,县加以合并,在今市内有泌州、淮安郡和邓州南阳郡。唐代南阳名胜古迹甚多,如诸葛庐、清冷泉,范蠡、百里奚、张衡等故里在全国都颇有盛名。名士文人多来此寻诗觅句。唐末农民起义军黄巢在入长安前曾攻陷邓州而居之,保证了农民义军的顺利西进。
五代时期南阳政区有邓州、唐州等,但废置频繁属县难考。五代梁初置宣化军节度使于邓州。五代唐庄宗同光初(923年)改宣化军为威胜军,改泌阳为唐州。
宋朝南阳统归京西南路管辖,下设府、州、车、监,在今市内设有唐、邓二州,州下设县。邓州辖有穰、南阳、内乡、淅川、顺阳五县。唐州辖有泌阳、湖阳、桐柏、方城等县。北宋末年,金人南下,李纲等主战派认为南阳地势险要,物产丰富,请高宗赵构都邓州以图恢复中原,但没被高宗采纳。邓、唐二州人民聚众自保家园,力战破敌。自北宋灭亡至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南阳一地仍为宋有。绍兴十二年高宗赵构与金谋和,割邓、唐部分地区给金,金人占有南阳。绍兴二十一年(1161年)这些地区复归南宋,至隆兴二年(1164年)再划归金。
元代,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年)升金代的申州为南阳府,辖五州,其三在今市内:南阳府自领镇平、南阳二县;邓州领内乡、顺阳、淅川、新野等五县;唐州领泌阳、桐柏、湖阳等四县;裕州领方城等三县。元为了加强统治,在南阳西部地区设立据点,合并淅川、顺阳二县于内乡。大德八年(1304年)在内乡建立的孔庙规模宏大,至今犹存。
南阳明代为南阳府,领州二,县十一。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十三日封其二十三子唐定王朱桴于南阳,永乐二年(1404年)始建王城。
清代南阳的行政区划本依照明代,但稍有变更。道光中,浙川县改为浙川厅,宣统元年(1909年)升淅川厅为淅川直隶厅,直属河南省管辖。
民国时期,废厅、州制度,改淅川直隶厅为淅川县,属南阳府,改邓州为邓县,裕州为方城,唐县为唐河,1914年废南阳府辖县,统属豫南道,后废道,县直属河南省。后于省下设置行政区。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在河南全省设十一个行政区,南阳为第六行政区,辖县十三:南阳、南召、唐河、镇平、桐柏、邓县、内乡、新野、淅川、方城等。
愿相同磁场的人
都可以在这里相聚
喜欢我的文字
请多多分享或点赞

想了解我,点击上方公众号关注吧!

俯仰人间今古
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