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为何在河南农村几乎消失了?

文摘   2024-10-04 07:01   河南  

要论我最讨厌的农活,非摘棉花莫属。无论是掰包谷、薅花生,也比摘棉花强,因为摘棉花,需要天天下地摘!

老爸的一番话让我很感兴趣,他说这里的棉花种植管理技艺是很高的,其他的地方都不会种棉花。
但随着棉花价格的下降,收支的不平衡导致棉花面积越来越少。河南省曾是中国第三产棉大区,种植面积、产量都是很高的,而豫北、豫东和南阳盆地又是河南三大产棉区。
建国以来,棉花种植面积是曲折增长的,1992年最高达到1872万亩。进入新世纪以来,河南棉花种植面积常年在1000万亩以上,但自从2008年开始,首次下降到775万亩。
记忆中我家2010年还种有棉花,从此以后就大量种玉米了。2
2012年300万亩,2014年180万亩,2015年120万亩,到2016年只有85万亩。
曾经辉煌的棉花种植业是一去不复返了,而伴随着棉花种植面积的萎缩,镇上大量的收棉花的花厂、纺织厂、纺纱厂都大量倒闭。
邻县作为繁盛一时的的纺织大县、服装厂大县也萧条了。棉花对于农民来说是重要的经济作物以及收入来源。
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棉花的种植面积是越来越少,其原因主的经济的低迷,棉花价格太低了,国家放开了对棉花的保护,市场经济决定了棉花的衰落,当然还有其他方面的重要原因。

河南的初秋,早晨已有了凉意,尤其有的早上有露水的话,摘棉花会感觉特别凉。
讨厌摘棉花,相信也是很多河南农村孩子的记忆。
在十几年前,每家每户都会种棉花,拌种、播种、剔苗、掰杈、打药、捉虫、掐尖,种棉花的工序繁琐,但每一道都无法省略。
秋收后,尚没开完花的花杆被拉到田间地头的沟里,每个早晨还要去翻找新绽放的花朵,回家还得拨,小时候我对棉花深恶痛绝,特别讨厌这种作物,不理解家里为什么要种这繁琐的作物。
我记得我家大概是2010年以后,就不再种植棉花了。我最后一次在地里看到棉花,是在2015年,是别人的地里。
后来,棉花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从河南农村减少直至消失。
那么,棉花在豫北农村都经历了什么呢?

一、粮食渐多,棉花创收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实施,农村粮食产量快速上升,人们手里有了存粮,开始想着创收。
1978年时,河南棉花种植面积大约是900万亩。
由于棉花对家庭可以织布和做面料,对外可以卖高价钱产生经济价值,而且产量还非常高,所以棉花种植迅速得到了推行。
在当时种植棉花是任务性的,每个家庭要种一亩,上交一定量的皮棉籽,跟当时的交公粮一个道理。
当时,河南地区农民吃的食用油很快就以棉籽油为主,当时的孩子对于棉花种植的记忆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虽然规定的是必须种一亩,但家家户户的种植面积几乎覆盖了自己的全部耕地。当时的种田方法就是一季小麦,一季棉花,玉米的种植面积在当时反而不大。
随着棉花种植面积的快速扩大,农村各乡镇雨后春笋般出现了一个个“棉站”。所谓的棉站,就是各乡镇收棉花的地方,主要是皮棉,皮棉就是脱籽后的棉花。农民将棉花收到家后,自己拉去脱籽,棉籽留下大部分榨油,剩下一部分留待明年再种。
而脱过棉籽的棉絮就被打包拉到乡里棉站上进行售卖,当时是公营的,棉花买卖是公有制。
去棉站卖皮棉也不是一件轻松活,因为全乡都拉到一个地方卖,所以得排队,有时候一排就是几天,还得保证不下雨。
这种售卖棉花的方式几乎覆盖了整个八十年代,而八十年代,也是豫北农村棉花种植的快速增长期。

进入九十年代后,棉站开始对外承包,就是私人可以承包,你可以收也可以卖。

于是,棉花的种植更是进入到了一个短暂的爆发期,这个爆发期集中在九十年代初期的一两年。

二、种植爆发,病虫横行
1990年时,河南棉花种植面积大约为1234万亩,到了1992年,已经飙升到了1872万亩。
棉花的大量种植,创收的同时,病虫害也在逐年上升。
生活在农村的孩子,一定对棉花病虫害记忆犹新。棉花的株病当时主要是黑腐病和茎枯病,还有一些小叶病啥的,就是好好的棉株,突然就中间发黑,甚至是腐烂,还有的是跟人没有发育好似的,长得低矮并且花叶很小,基本上就是废的。
其实,这些应该都是棉花不更新换代所导致的,一直留种,必定会产生各种病害。而棉花虫害主要就是棉铃虫,直到现在也是,这种虫子非常顽强,危害极大。最初的时候,人们都是直接捉虫,在整个棉花种植的过程中,捉虫是一项持久而繁重的工作。
当时几乎是天天去捉虫,捉住一个后,放到花叶上挤死,非常恶心。但捉虫又费劳动力效率又不高,相应的,各种抗病虫害的药开始流行。
但棉铃虫的顽强是人们想像不到的,这种虫子很快产生了抗药性,使得药物不得不一直升级和更新换代,但仍然无法完全遏制这种虫害,可以说棉农对于这种虫子是深恶痛绝的。

种棉花也是一项技术活,种植棉花是非常繁琐的,从四月份开始育苗、移栽、掰岔、掐头、浇水、施肥、打药、捉虫、采摘等一直到十一月份才结束。

每天早出晚归,特别是七、八月份,早上5点多就到地里捉棉铃虫,因为早上有露水,棉铃虫喜欢爬到棉花颗顶上,容易发现。
中午顶着三十七八度的高温打农药,温度高时,药效比较好,晒得黝黑黝黑的,有的农民在打药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农药中毒的现象,一年棉花收入也就两千多块钱,供全家开支,农民生活太辛苦了。   
短暂的辉煌过后,棉花种植开始进入到了衰落期。
很多人以为是突然就衰落了,其实并不是,这是有个过程的,这个过程就是人们开始大面积的种植菜类经济作物,比如西红柿、黄瓜什么的。
在最初时,这类东西并不大面积种植,多出现在自留地和家里的小菜园里。可是,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菜类的价格开始上涨,于是蔬菜又成了一项巨大的经济收入,人们开始抛弃棉花而种菜。
棉花的辉煌即将结束,但这并不是人们单纯种菜引起的,而是多种原因的集合。

三、棉花渐少,原因多样
到了2010年时,河南棉花种植面积大约只有700万亩,还没有1978年时多。
原因是多样的,首先不再有这方面的优惠,大面积的发展种植开始移向新疆这些地方,新疆棉花产量高,质量也高,再就是加入世贸后,进口棉冲击价格,人们种植的利润在迅速减少,利润是种植的动力,当利润下降时,就是种植减少时。
另外还有个原因,就是农村劳动力流失,农村劳动营收方式的转变,农村家庭收入结构多元化。这个时候,人们大多外出打工,我们可以看看这些打工者的发展经历,开始时是纯种地为生,根本不外出打工,后来发展到农闲时外出打工,农忙时回来,种地为主,打工为辅。再后来就发展到了整年在外打工,家里的地或者用机械收,或者是承包给别人,变成了种地为辅,打工为主。
在这种情况下,费时费力的棉花种植自然会被淘汰。
如今,棉花在河南农村的种植也并没有抬头,以前到处可见的棉花田是彻底消失了,偶尔有人家种上一亩,也是因为明年或者几年后家里孩子要娶媳妇,想做几床被子才种,根本不是为了卖钱。
事实上,我国棉花种植总面积到现在也并没有减少,只不过种植地区转移了而已,所以大家不要以为我国棉花种植已经没落。
农村的孩子,经历过那个时期的人,都不会忘记种植棉花的岁月,都不会忘记种完小麦后,棉花的延续工作甚至可能到冬季,更不会忘记棉花丰收后在棉站上卖到钱的喜悦,也不能忘记用棉油炸油条的欣喜。

棉花在河南农村的兴起和没落,恰恰证明了我国农业的发展调整以及进步,农业发展应该是多元化的,而不应该只靠一种作物去创收,多元化才能多发展,仅靠一种的话是有巨大风险的。
我们可以回忆那些日子,但并不用怀念那些日子,农民还是脱离不了劳动。
棉花种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可以讨厌棉花种植的繁复,但谁也不能否认棉花对我国经济的刺激以及贡献!
愿相同磁场的人
都可以在这里相聚
喜欢我的文字
请多多分享或点赞

想了解我,点击上方公众号关注吧!

俯仰人间今古
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