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全文约2200字,阅读约13分钟
林黛玉一生命运坎坷,幼时父母双亡,寄居荣国府后,虽然与贾宝玉青梅竹马,但最终却被薛宝钗横刀夺爱,大好姻缘成为水中月镜中花……直至走到生命最终的尽头,临死之前,仍然经历了三件不愿做的事情。
[1]第一件事,忍受太医的折腾。
荣国府里的人生病,按照惯例会请太医。
尤其是主子小姐们得病,请太医的规格更高。这一点从秦可卿和王熙凤生病之后,可以推测出来。
秦可卿是宁国府的少奶奶,虽然出身卑微,但是得病之后仍然请了三四个太医轮流治病,原文如下:
“(尤氏说道)现今咱们家走的这群大夫,那里要得?[蒙侧批:医毒。非止近世,从古有之。]一个个都是听着人的口气儿,人怎么说,他也添几句文话儿说一遍。可倒殷勤的很,三四个人一日轮流着倒有四五遍来看脉。他们大家商量着立个方子,吃了也不见效,倒弄得一日换四五遍衣裳,坐起来见大夫,其实于病人无益。”(《红楼梦》第十回)
查抄大观园之后,王熙凤血山崩复发,家里请了太医为她诊治。原文如下:
中秋已过,凤姐病已比先减了,虽未大愈,可以出入行走得了,仍命大夫每日诊脉服药,又开了丸药方子来配调经养荣丸。(《红楼梦》第七十七回)
事实上,林黛玉生病时,贾母和王夫人先后为她请过太医看病。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中记载,林黛玉和贾宝玉两人正在说话,丫头来请吃饭,遂都往前头来了。王夫人见了林黛玉,因问道:“大姑娘,你吃那鲍太医的药可好些?”林黛玉道:“也不过这么着。老太太还叫我吃王大夫的药呢。
家族里面有惯例,平时保障就医有做法,所以,林黛玉生病后,荣国府一定会请太医为她诊治。
林黛玉的身体远远不如秦可卿,因此太医轮流整治,对她来说是一种折腾。
[2]第二件事,吃假药。
急病乱投医。这是荣国府内比较常用的做法。
贾宝玉和王熙凤被马道婆施了妖法之后,濒临死亡之际,荣国府里乱成一团。原文写道:
当下众人七言八语,有的说请端公送祟的,有的说请巫婆跳神的,有的又荐玉皇阁的张真人,种种喧腾不一。也曾百般医治祈祷,问卜求神,总无效验。(《红楼梦》第二十五回)
林黛玉生命垂危之时,除了请太医用药之外,一定也会遭受贾宝玉的经历。
治疗无效之时,林黛玉一定会吃薛蟠配制的配方药。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宝玉说出一个给林黛玉治病的偏方药:
“当真的呢,我这个方子比别的不同。那个药名儿也古怪,一时也说不清。只讲那头胎紫河车,人形带叶参,三百六十两不足。龟大何首乌,千年松根茯苓胆,诸如此类的药都不算为奇,只在群药里算。那为君的药,说起来唬人一跳。前儿薛大哥哥求了我一二年,我才给了他这方子。他拿了方子去又寻了二三年,花了有上千的银子,才配成了。太太不信,只问宝姐姐。”
薛蟠对林黛玉情有独钟,宝玉生病期间,他远远地看了林黛玉后,就被她的风流婉转迷住。
后来,薛宝钗出面,帮助他向林黛玉表明态度,让薛姨妈娶林黛玉为儿媳妇。
薛蟠从南方做生意回到荣国府,给薛宝钗带了一箱礼物,薛宝钗分给林黛玉的礼物比别人多了一倍。
这两个举动,其实都是为了薛蟠而做。
薛蟠可能将偏方药给林黛玉食用,但这个药其实是假药。
因为贾宝玉所说的偏方药需要死人头上的珍珠,而薛蟠用的是王熙凤头上戴的珍珠。
因此,薛蟠配的是假药,林黛玉吃的也是假药。
当然,林黛玉有可能不吃偏方药。但是就算她吃人参养荣丸,也同样是假药。
林黛玉初入荣国府,贾母就让人给她配制人参养荣丸。
到了王熙凤查抄大观园需要人参入药时,荣国府已经无人参可用,需要到外面买人参,按照薛宝钗的说法,外面的人参都是以假乱真的假货,所以荣国府后期给林黛玉配制的人参养荣丸,也是假药。
[3]第三件事,隔离处置。
荣国府内部,濒临死亡的人往往被认为不干净。
林黛玉本身患有严重的肺结核。病重之后经常会吐血。为了有效防止传染泛滥,生病之人一定要采取隔离措施。
王熙凤的女儿巧姐生痘疹,贾琏需要搬到书房居住。
晴雯生病之后,李纨作为管家人,处置时也旗帜鲜明地透露出这个办法。原文如下:
“大奶奶知道了,说两剂药吃好了便罢,若不好时,还是出去为是。如今时气不好,恐沾带了别人事小,姑娘们的身子要紧的。”(《红楼梦》第五十一回)
李纨所说,其实就是让晴雯搬出去。
事实上,王夫人撵走晴雯,向贾母汇报时,也同样以她身体有病为由,将她撵走。贾母对此虽然感到可惜,却只能应允。
所以,林黛玉临死之前,一定会被隔离。
[4]结论启示
林黛玉病危之前,先后受到太医的折磨,吃了假药,无情被隔离之外,还有可能受到这样和那样的精神折磨。虽然她不愿意,却无可奈何。
人生往往如此,人死如灯灭,一个人走进死亡的时候,整个世界都会迅速的离他而去。
林黛玉也好,贾宝玉也罢,包括贾母等众人皆是如此。
在世俗面前死亡非常残忍,在死亡面前,亲情友情恋情都会变得微不足道。
活人所做是为了给活着的人看,他们往往不理解逝者内心的追求。
所以林黛玉命中注定,只能在忍受痛苦不堪的折磨之后悲惨而死。
这是林黛玉的人生大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大多数女性的悲剧。
这种悲剧让人感叹、让人唏嘘……
写在后面:
阅读《红楼梦》的过程,本身是一个常读常新的过程。随着个人的思考,对社会认知的不断深入,以及对生活本质的深刻理解。对《红楼梦》文本中的人和事,也就有了不断地认知。甚至对以往自己个人观点也会有颠覆性的再认识。因此,敬请各位在阅读中,保持个人独立思考,疑问精神,批判思维。短文若能引发您的思考,乃是一大幸事。若是有不妥之处,也请海涵,毕竟只是一家之言,权当贻笑大方了。(本文依据《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80回本/《红楼梦》程乙本/《红楼梦》相关内容整理推测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