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医健康】肚子下面鼓个包?当心腹股沟疝!

文摘   2024-11-25 10:05   黑龙江  


疝,

俗称“疝气”“小肠疝”,

是一种外科常见病,

临床上最常见的是腹股沟疝,

典型表现是“肚子下面鼓起个包”,

站立或者行走时鼓起来,

躺下休息的时候就消失了,

也正是因为发生部位较私密,

临床症状通常不严重,

所以导致很多患者不会及时就医。





腹股沟疝发生有两个因素

一是腹壁有个薄弱点,老百姓说“肚皮破了个洞”,老年人更多见。

二是有导致腹压增大的原因,比如前列腺增生、长期便秘、慢性咳嗽等,平时一般不会有太多不适感,如果发病时间长了则有局部或者下腹部坠痛感,严重者一旦发生嵌顿,会有剧烈疼痛。


对于2岁以内的幼儿,疝气有自愈可能,而对于成年人来说,疝气一旦发病,基本不会缩小,只会随时间推移越来越大,更不会自愈,手术是唯一的解决方案。

有些患者,尤其是女性患者羞于就医,导致疝越来越大,以致发展成为难复性疝,也就是始终鼓着包,怎么按摩都不能消失,自己不舒服,也增加了治疗难度。

小疝好补,老疝不仅手术难度大,术后并发症也多,也更容易复发,而一旦发生嵌顿,必须做急诊手术,甚至有肠坏死的风险,那就得不偿失了。


疝气的手术治疗

手术是治疗疝气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目前常用的有无张力疝修补术腹腔镜下疝修补术,具体选择哪种术式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定。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腹腔镜“微创”手术,微创也包括两种术式:

一种是经腹腔腹腔镜疝修补术(TAPP),在腹腔内切开腹膜,将疝囊拖回来,放置补片后再把腹膜缝起来,这种术式优点是适应证广,手术操作难度低,而且更容易发现隐匿性疝。

另一种是腹膜外腹腔镜疝修补术(TEP),不进腹腔,在腹膜外打通隧道,在隧道内还纳疝囊,放置补片,这种术式对腹腔内脏器的干扰最小,更符合人体工程学,术后恢复更快,但对于术者要求更高。

普外科医生简介





付玉春,主任医师,普外科主任。从事普外科临床工作30余年,擅长胃肠、肝胆、乳腺、肛肠、甲状腺等大型手术,带头开展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胆囊切除术、小切口阑尾切除术、疝无张力修补术等普外科常见病的外科治疗及普外科各种复合伤、急腹症、多发伤的外科治疗。

   


王洪军,主任医师,1997年毕业于佳木斯大学,就读于首都医科大学,曾在北京天坛医院深造。在普外科领域多年学习和实践中,掌握了腹腔镜胆囊、阑尾切除术,穿孔修补术,甲状腺叶切除术、乳腺癌根治术,结肠癌根治术等。普外科常见病的诊断与治疗,并对腹部外科、肝胆胰、胃肠有独到见解。

来   源:东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网络

编   辑:张   铁

统   筹:张丽娜

审   核:孙长国






东宁市人民医院
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和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性二甲医院,我们的宗旨是“重医德,精技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