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慢阻肺患者家庭和医护人员之间长达10年的故事,这10年间,有惊心动魄的抢救时刻,有无力回天时的心力交瘁,多亏了那份共同面对疾病时的携手分担,跨越时间长河成了他们心里的暖流。
作为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岳莉莉遇到过不少危重症患者,孙薇(化名)的父亲孙广明(化名)就是其中之一。
“慢阻肺患者有个普遍情况就是前期重视不够,到医院就诊时往往已是中晚期。”岳莉莉说,10年前孙广明第一次就诊时病情严重,在重症监护室住了十几天。
“那时我还怀着孕,完全不知道该咋面对这种情况。”孙薇说,她不停地和岳主任团队沟通,了解到慢阻肺病人肺功能极差,病情发展到中末期最多有5年到7年的生存期,父亲那时还不到60岁,感觉非常绝望。
此后,孙广明一直卧床,靠呼吸机辅助呼吸,孙薇一家和医护人员之间开始了长达10年的交流、沟通,信任在一次次交流中逐渐建立,感情也在一次次沟通中渐渐浓厚。10年里,孙薇一家和医生们共同经历治疗方案的更新、并发症的防治、病情严重时的抢救……
“我爸最后走得没有遗憾,没有痛苦,医生们都非常尽心尽力。”孙薇说,办完父亲的后事,她和妈妈定了一面锦旗专程送往医院,“很多感谢的话不知该怎么表达。”
孙薇为呼吸科全体医护人员送来锦旗
孙薇说,这10年里,她最庆幸的事就是遇到这样一群医护人员。
“呼吸科几乎所有的医生都当过我爸爸的主治医生。”孙薇说,“他们用自己的经验和学识告诉我们该怎样照顾慢阻肺患者,病情出现反复时需要用什么药、去哪儿买等等。第一次用无创呼吸机时插不上,岳主任趴在我爸的床头反复安慰、鼓励他,有这样一群专业医生给我们当顾问团,我们心里一直是安稳的。”
除了医疗上的帮助,孙薇最感动的是医护人员对她们情感上的疏导和鼓励。
“爸爸生病后,妈妈所有心思都扑在他身上,有段时间他病情加重,妈妈就有些抑郁倾向,当时我的孩子还小,常常顾这个顾不上那个,整个人都是乱的。”孙薇说,“岳主任发现后,和我妈谈了两个多小时,用别人的经历开导她,告诉她还有孩子们需要她等等,这次谈话一下子唤醒了我妈,她又打起了精神。”
“虽然是独生女,但这10年我感觉一直有一群人陪我照顾父亲,有他们在,我并不孤单。”孙薇说。
在岳莉莉看来,医生和患者之间是相互需要、相互成就的,她常说医生的信条就是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这10年对我们医生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病人自己顽强的生命力、家属的精心照顾和医护人员的耐心,共同成就了医患之间的信任。”岳莉莉说。
不仅仅是对孙广明,对慢性病患者的管理,岳莉莉一直都很上心,她带领科室医生组建了医患交流群,安排专门的护士定期打电话随访患者,“面对慢性病患者和家属,医生的情感抚慰很重要,不能让病人觉得连医生都放弃他们了,要给予他们信心和勇气”。
科室介绍
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科始建于1980年,2020年更名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是集临床医疗、教学为一体的临床专科,曾获河南省重点专科。2020年通过国家PCCM规范化建设三级医院达标评审。
设有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病区及呼吸重症监护室(RICU)两个病区,拥有呼吸内镜室(包括支气管镜室)、肺功能室、睡眠监测室。前身为呼吸四病研究室,是洛阳市最早建立的呼吸专科,最先开展肺功能检查、支气管镜检查及介入治疗,有丰富的经验积累。科室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7人,高级职称9人,主治医师5人,医学硕士7人,是一个有责任心、事业心和团结合作的集体,2020年获得“洛阳市新冠肺炎先进集体”“河南省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
信息来源:洛阳晚报
编辑:李瑜琪
审核:徐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