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讲坛/吕进诗学讲坛·第十六讲
“英语世界中国文学史写作的史与学”
顺利举办
2023年11月22日晚上19:30,由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西南大学社会科学处(社科联)主办,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中国新诗创研基金承办的西南大学光大讲坛暨吕进诗学讲坛第十六讲——“英语世界中国文学史写作的史与学”,在西南大学中心图书馆九楼学术沙龙区顺利举办。此次讲座邀请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余夏云担任主讲嘉宾,由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所长向天渊教授主持。中国新诗研究所、外国语学院部分老师、硕士生、博士生参加此次讲座。
余夏云教授从文学史写作的背景出发,首先指出18世纪以来的文学史写作已发生了极大转变,即从“民族产业”转向“知识共业”,文学史写作的族群趋向多元化。他介绍了在此过程中产生了重要影响的研究者朗松,指明其文学史写作开启了一种知识民主化的写作模式,并开始建立文学史教学的体系,把文学放到历史的语境里面来。在此背景之下,余夏云教授为我们条分缕析地梳理了英语世界中国文学史写作的历程。从1901年的开端和上世纪50年代的延续,到60年代的第一次高潮及80年代追寻现代性的趋势,再到20世纪末的转变和21世纪的拓展、深化和第二次高潮,最后到“女书”的写作和近年来文学史写作的回转和敞开。余夏云教授以时间脉络为线索,将英语世界的中国文学史写作划分为十一个单元,逐一为我们阐释了各部分的历史特点、突出的写作者及其影响意义。
余夏云教授提到了20世纪初翟理斯的中国文学史写作,认为其文学史写作注重翻译积累和短小词条的提炼,并将其写作放在全球联动的视野之下作出阐释。接着,余夏云教授谈及20世纪50年代海陶玮的延续。联系到60年代普实克和夏志清的论争,余夏云教授认为这一阶段文学史写作的意义在于使得文学的主客观问题浮现出来。而到了60年代,英语世界掀起了中国文学史写作的第一次高潮。余夏云教授在这一阶段中为我们提出了有关语言和区域研究的悖论问题,着重介绍了陈受颐、夏志清、黎明、柳无忌的文学史书写,并深入其写作背后,指明中国文学史写作的背后有一股强大的助推力,如林语堂、郑振铎、胡适等人的影响和帮助。再次,余夏云教授讲到80年代李欧梵的文学史书写,认为其着重强调“追寻现代”的概念,告别了过去的叙事模式,并突破了现实主义路线,发现了“浪漫”。而对于90年代的文学史书写,余夏云教授着重强调了其两个重要意义:世纪的诞生和读者的发现。
随后,余夏云教授从2001年的梅维恒书写的拓展,讲到2010年孙康宜、宇文所安的深化,再介绍2012年桑禀华用古典意象统摄文学史写作的形式,为我们明晰了21世纪初的文学史写作脉络。在讲座的后半段,余夏云教授着重介绍了21世纪英语世界中中国文学史写作的第二次高潮,从张英进、邓腾克、王德威等人的文学史写作出发,认为这一阶段的写作突破了传统的范式,显现出开放性和超越性。他总结道,这一阶段的文学史书写以“现代”为主要议题,并从单一学者独挡一面的书写模式转向集体作者散点叙事,具有“博览会”一般的特征。最后,余夏云教授提及2017年“女书”的写作和近年来文学史写作的回转和敞开,进一步为我们理清了21世纪中国文学史书写的框架。
在讲座最后,余夏云教授指出中国文学史写作的总特征,如“世界性”理念不断得到强化、少数族裔和读者的接受被逐步发现等。而英语世界中的中国文学史书写作为一种全球范围内的文化流通,体现着中西文明对话的永恒价值。至此,本次学术讲座圆满结束。
END
文图:于伊湄
排版:欧阳文近
责编:姚溪
审核:向天渊
通联邮箱:swuxxs1986@163.com
关注我们,诗歌与你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