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光大讲坛/社科大讲堂吕进诗学讲坛·第十七讲“代际变奏曲:从唐湜佚诗谈起”顺利举办

文摘   2024-03-16 16:54   重庆  

西南大学光大讲坛/社科大讲堂

吕进诗学讲坛·第十七讲

“代际变奏曲:从唐湜佚诗谈起”

顺利举办









2024年3月15日下午三点,由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西南大学社会科学处(社科联)主办,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中国新诗创研基金承办的西南大学光大讲坛/社科大讲堂/吕进诗学讲坛第十七讲——“代际变奏曲:从唐湜佚诗谈起”,在中国新诗研究所学术报告厅807室顺利举办。此次讲座邀请南开大学文学院邱雪松教授担任主讲嘉宾,由中国新诗研究所所长向天渊教授担任主持人。中国新诗研究所、文学院部分老师、博士生、硕士生以及来自重庆大学、重庆新诗学会的校外人员参加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向天渊教授与在场所有师生一齐对邱雪松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随后,向天渊教授代表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中国新诗研究所向邱雪松教授颁发聘书,正式聘任邱雪松教授为中国新诗研究所的客座教授。

在讲座中,邱雪松教授首先从出版史、思想史角度出发对读袁可嘉的《九叶集·序》与1980年代唐湜致辛笛的信件内容,发现围绕唐湜诗歌历史面貌展开的话题还存在重新解读的空间。紧接着,邱教授以诗人唐湜发表在《进步青年》1950年第222期的长诗《论学习》为例,在形式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作为进步青年的唐湜试图与新时代共振的尝试与努力。邱雪松教授认为,《论学习》六百字的长序和六百余字的正诗,其高度均衡的形式在现代诗中实属异类,诗人显然希望通过互文式的结构形式来强化政治诉求的主题,作为说明性的文字与抒情性的诗歌语言构成了内在的张力性呼应关系。

随后,邱雪松教授谈到围绕唐湜诗歌所引发的青年读者争鸣,并分析批评的内容与影响:王任之从题材和内容两方面对唐湜诗歌提出批评,认为唐湜的长序“无济于事”,诗歌内容充斥着空洞的口号,并且尚未明确表达诗歌感情的阶级性。同时,王任之认为政治学习此类大题材不能通过诗歌表现,唐湜的作品是“吃力不讨好”。对此,邱雪松教授认为王任之和唐湜之间的交锋尚属平和。刁均宁讨论唐湜诗歌的文章则是曾经的文艺青年主动剥离旧时阅读经验,运用新文艺观的典范。刁均宁辨析出《论学习》沿袭了旧的抒情模式,批评该诗缺乏群众意识,流露旧意识。刁均宁的批评表明唐湜所奉行的抒情结构不再为时代青年所接受,新的主体意识及文艺观念正在更年轻的读者心中逐渐生长,寓示了读者阅读趣味的转变。邱雪松教授进一步指出,对唐湜而言,这场批评带来的挫折感,直接导致他中断了诗歌创作,转而从事戏剧评论。

最后,邱雪松教授从“代际更迭的强度”与“当代文学的体制化”出发,总结由唐湜佚诗《论学习》所引发的青年读者争鸣的时代原因。他认为围绕《论学习》展开的争鸣,标明其所传递的文学品评标准在青年群体中经历翻转,生成当代文学新惯习,对《进步青年》而言,这意味着杂志文学空间的进一步收缩。此后杂志对文艺作品的刊登日益慎重,随着刊物宗旨的调整,大幅度消减其比重:“青年文艺,受到读者相当欢迎,现在因侧重文化学习,势必减少一些篇幅”。唐湜策略性回应的无力与退隐诗坛,杂志编辑的缺席失语与放弃文艺版块,新时代青年的思想张扬,寓示了五四以来的文艺共识的消散。此种以代际冲突为形式,观念分歧为核心的文艺争鸣现象随后频频出现,进而常态化,成为当代文学体制化的结构性力量之一。

邱雪松教授关于“代际变奏曲:从唐湜佚诗谈起”的探讨引起了现场的积极回应。在交流环节,老师与同学们纷纷提出自己的问题与疑惑。对此,邱雪松教授一一予以回应与解答。同时,邱雪松教授力图重返历史语境的治学方法也给同学们带来了新的启示。此次讲座拓展了我们的学术视野,也为我们从出版史、思想史出发思考文学创作等问题打开了新的思路。至此,本次学术讲座圆满结束。


图文 :张丹

排版 :张丹

责编 :姚溪

审核 :向天渊

通联邮箱:swuxxs1986@163.com

关注我们,诗歌与你同在



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
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官方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