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长方形灰陶灶
【文物介绍】这件汉代长方形灰陶灶,1984年出土于李店镇晋家坡村,长26.9厘米,宽20厘米,高12.7厘米。泥质灰陶,上面有一灶口,灶口四周模印鱼、刀削、钩、勺、刷、叉等用具。灶四周双线框,框内交叉菱形格纹,一侧长方形灶门,前后两侧饰绳纹。
新石器时代 河姆渡文化陶灶
饮食是人类生存的保证,炉灶是生火做饭的基础。“灶,造也,创造食物也(《释名·释宫室》)。”作为饮食加工的基本器具,灶诞生于人类的童年时代,陪伴人类走过了漫长的历史进程,也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演变,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件。
旧石器时代灶已经产生,最原始的灶,只是在地上用石头围起的一堆篝火或者挖个浅坑以方便生火、控制火势和烧烤食物。到了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得到发展,人类开始使用陶器,陶器最重要的用途之一是用于饮食加工。在我国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房屋内一般都会发现火塘遗迹,其形状多为圆形浅坑。火塘生火不但可以照明、取暖,也是加工饮食的场所,将陶罐、陶釜等容器用石块、陶支架支起,就可以进行炊煮活动。为了生活上的方便,人们还发明了可以移动的灶——陶灶,为史前时代艰涩朴拙的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比较成熟的陶灶,一般由灶门、烟孔及较为封闭的火塘等几部分构成。
秦汉是我国灶具成熟期,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并没有对灶具有大规模的改变。由于灶具是建筑的一部分,很难被单独保存下来,所以在春秋战国以前,出土灶具实物相对较少。但由于中国古代有视死如事生的观念,所以在秦汉之后出土的墓葬中经常会有灶具的模型。这些模型很好地再现了当时灶具的形态。
今天锅台式炉灶,无疑蕴藏着史前陶灶的形迹,这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人们生活经验积累选择的结果。史前陶灶,虽然大多朴实无华,但透过它们,还是能够让今天的人们触摸到那个久远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