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上的光影“老腔”,一出场燃

文摘   2024-11-25 17:40   甘肃  

暮色四合,群山被夜色遮掩
甘肃环县合道镇的一孔窑洞里
传出悠扬的弹唱腔
灯影闪烁
老艺人端坐在幕布中央
手持皮影,纵情嘶吼
一场流传百年的皮影剧
开戏了!



白色幕布后的老艺人
杆不离手、曲不离口
十指飞动间
幕布上的皮影人物坐卧、行走、提袍甩袖
衬着时而高亢圆润、时而悠扬激越的
四弦和甩梆伴奏
粗粝雄浑的声腔透发出磅礴的气势
人生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尽在灯影里晕散开来


幕布前围坐的观众
深深被这精湛的演出吸引
不时爆发出掌声和喝彩

No
-Number-

01

皮影戏
又称灯影戏、纸影戏等
是一种集表演、歌唱、绘画、雕刻、音乐等
多种艺术手段为一体的古老综合性艺术
被称为中国民间艺术的“活化石”


环县皮影戏
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2011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成为世界级非遗保护项目

设计:张晋敏

优美独特的道情音乐唱腔
精湛的皮影制作和表演
使得环县道情皮影艺术独具价值
环县也被誉为“中国皮影之乡”
目前传唱的180余部剧目中
至今还保留着“图”“卷”等古老文化符号
馆藏及民间留存的数千件清代皮影原件
构思奇妙、雕刻细腻逼真
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20世纪50年代
环县道情皮影戏三次进京演出
获得高度赞誉
并最终发展为甘肃唯一地方剧种——陇剧

No
-Number-

02

环县古称环州
位于陕甘宁三省交界地
宋元以来
当地百姓巧妙地运用道家的渔鼓、筒板伴奏
以道情(源于唐代道教在道观内所唱的经韵)
的形式演绎道教故事
当地艺人为使道情故事
更加形象生动、直观达意
逐渐把皮影引入道情
使二者达到绝妙完美的结合
环县道情皮影至今已流传300余年
成为当地人民
倾诉感情、劝善惩恶、丰富生活的美好形式


环县道情皮影戏
往往有三五个人、一口箱子
一间寒窑、一盏油灯就能够演出

皮影既是演出的道具
又是独立的艺术品
环县皮影一般选用上好的牛皮刻制
主要借鉴了民间剪纸的传统手法
按照制皮、过样、雕刻
着色、出水、装订等工序进行


造型设计独具匠心,雕刻工艺精湛
尤重工艺变化和图案装饰
色彩淡雅柔和,格调清新雅致
极具大西北老百姓质朴、豪放的审美情趣
在挑线表演时影人动作栩栩如生
能达到“死戏活演”“假戏真做”的艺术效果





道情皮影戏演唱和伴奏的音乐
源于道教文化的俗曲道情
清唱伴奏相间
激昂处铿锵高亢,忧伤处婉转细腻
旋律优美、节奏明快、韵味悠长

特别是前台领唱众人合声的“嘛簧”
最具有艺术感染力
一唱三叹、曲折起伏、娓娓动听
构成了环县道情皮影戏的一大显著特点
伴奏的乐器多为艺人自制
造型古朴,音色独特
带有明显的民间特色

No
-Number-

03


青少年手工制作皮影活动

如今道情皮影戏
已走进庆阳的多个校园
在陇东学院艺术学院
道情皮影戏成为主修课
学校开设的皮影非遗培训班
成为当地传承古老皮影艺术的阵地


环县当地
创办研究专刊、改编和创新剧目
拓宽演出形式和演出市场
为保护传承非遗项目做出有效尝试
道情皮影更多次走出国门
向世界展示它的神奇风采和艺术魅力


跨越时空感受光影的故事
百年岁月流转仿佛刹那间
承载着黄土地人民智慧和情感的
环县道情皮影
历久弥新、生机盎然
必将吸引更多人的目光

(来源:微游甘肃)

静宁县博物馆
负责静宁县出土文物的收藏、管理、保护、展览及县内文物的调查研究工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