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北京中轴线
中国传统礼学序列之大成
北京中轴线,作为中国传统都城礼仪轴线的集大成之作,是中国古典城市秩序理想的代表。
▲故宫与天坛
北京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全长约 7.8 公里。它串联了北京城诸多的历史节点、皇家建筑、景园苑囿,沉默庄严地绘成一幅盛大壮美的历史画卷。
时至今日,北京中轴线在历史与现代之间贯穿,更是成功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了承载这座城市历史、文化、空间的实体记忆。
▲北京中轴线
北京城市发展
作为中国经典古都,北京城经历了数次改建、扩建。它既能代表中国理想都城的经典形态,又能表现随着时代发展最前沿的规划与进步。
▲元大都
北京城址于战国时期便有城市建立。如今的都城形制首建于元朝,名为大都城。
元大都奠定了北京城的基本布局。承袭自中国理想城市基本范式《周礼·考工记》的几何轴网布局,形成了简洁高效的城市划分。
▲《周礼·考工记》理想都城
但不同于唐朝里坊制的严格轴网,元大都采用以胡同为特征的街巷系统。同时引水入宫,三城相套,形成丰富多元的城市空间。
元大都形成水面、宫城、皇城为中心的城市格局,进而形成了城市、宫城的中轴线雏形,为明清北京城轴线奠定了基础。
明代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建扩建,基本奠定了北京城的基本格局,清代主要进行了修缮和苑囿、宫殿的营建。
▲明清北京城平面
明清北京城延续了嵌套的城市格局,内城、外城、皇城、宫城四城相套。
中轴线的核心坐落着宫城,面对宫城的是长长的御街。
一条长约7.5km的中轴线贯穿南北,强调了封建王权的礼仪和至尊无上的地位。
随着新中国到来,北京城被大规模拆建,绝大多数历史建筑荡然无存,但这条中轴线被保留了下来。并将现代元素延长融入,北京大兴机场、鸟巢、水立方等等都成为这条轴线上新的明珠。
▲北京城
城市中轴线构成
北京中轴线北起钟鼓楼,向南经过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至南端永定门,包括太庙和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等东西对称布局的建筑群,共计15处遗产点。
▲北京钟鼓楼
钟鼓楼在古代有着特殊的意义。既负责每日计时、报时,也有一定的防火功能,及时发出警报。是重要的城市管理设施。
两座建筑前后呼应,是中轴线的开端。
▲万宁桥
万宁桥位于地安门外大街中部、什刹海东岸,南北跨越于玉河水道之上,位置自元代未曾改变,是北京中轴线上最为古老的桥梁。
它的位置及功能历经7个世纪始终未变,呈现出自元至今不同时期的历史信息。
这使其为元大都、明清与当代北京城中轴线的叠压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实证。
▲景山
景山是北京中轴线上的制高点与重要景观节点,其与故宫共同组成的布局关系,展现了中国宫苑传统规划理念。
景山的山水园林与宫殿融为一体,极大地丰富了北京中轴线的景观序列。
▲北京故宫
故宫为明清两代的宫城,是北京中轴线的核心。
作为中国皇家宫殿建筑的顶峰,北京故宫居中对称严整的规划格局与富于韵律和变化的景观序列展现了“中正”的规划审美与杰出的建筑设计水平。
▲在故宫眺望景山
故宫与景山其实是一个联合的整体。二者珠联璧合,展现出中国传统建筑布局中秩序之外的自然有机。
中国传统建筑以人居为主要布局核心,自然永远会在建筑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多重而又丰富的景观,是最经典的中式空间美学。
▲天安门
天安门是明清两代皇城正门,为进出宫城的前导性礼仪建筑序列与朝堂空间的组成部分。
反映了对《考工记》所载“面朝后市”的理想都城规划范式的秉承。
天安门以城楼为主体建筑,是颁布诏令及现代举行重大国事活动的场所,是国家礼仪的载体,见证了两千余年王朝统治的终结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北京天坛
天坛位于北京老城南,反映出“南郊祭天”的文化传统。
其以中轴线为轴与先农坛对称,凸显传统都城礼仪的中正原则。
天坛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皇家祭天建筑群。
其建筑景观设计与营造展现出中国古代世界观,是中国古代皇家祭祀建筑的杰作,承载着明清两代国家祭天礼仪与文化传统。
“重叠的山水空间”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吕舟用“重叠的山水空间”来形容北京中轴线。
这条礼仪与城市轴线的层层叠叠间,似乎也确实压缩了无比漫长而盛大的历史空间。
▲故宫
中国建筑文化有着快拆快建的特性,大部分城市都有数代的更迭。
不同于西方历史建筑所追求的永恒,中国的传统建筑动态而不稳定,因此大量的历史瑰宝未能有效的保存。
北京中轴线是几千年都城历史的顶峰,也成为了历代王朝的缩影。
中正、框景、自然、礼仪、秩序,这些基本元素不仅是古典建筑的建构审美,更是传统民族的文化符号。
一座座楼阁殿堂在一条隐形的路径上巧妙地生长,一层一层重重叠叠,融合在北京的山与水里。
这重叠的山水空间有着绝妙的节奏感,让人仿佛忘却时光,感受到这座永恒的北京城。
▲正阳门
02
佛罗伦萨链珠
文艺复兴的盛典
与明北京城同一时期的欧洲,意大利的明珠佛罗伦萨形成了完全不同的城市结构。
十三世纪时,新兴的自由市场为佛罗伦萨带来富庶的经济进而孕育出丰富多元的社会生活,并成为了人文艺术诞生的土壤。
艺术家们突破了中世纪神权的统治,摆脱了讴歌神祗的局限性,人文成为新的创作主题,并从古典时代——希腊罗马文化中汲取营养。
▲雕塑与教堂
文艺复兴从此开始,成为欧罗巴文明的重要转折,也为这座城市谱上了鲜明的华彩。
在文艺复兴的二百余年里,佛罗伦萨建成了大量精美的教堂、府邸、市政广场等,大师们在这座城市里落地自己的艺术理想。
逐渐苏醒的城市意识与百花齐放的艺术创作相符相成,教堂广场组成的公共空间系统因此而诞生并传承至今。
▲广场
文艺复兴的第一朵报春花
圣母百花大教堂大穹顶的建成宣告了文艺复兴的开端。
这座主教堂的体量在佛罗伦萨格外醒目,只有皮蒂府能与之相比。
这是继万神庙之后的又一个伟大穹顶,由伯鲁乃列斯基设计建造,成为了佛罗伦萨的城市符号。
▲圣母百花大教堂
伯鲁乃列斯基学习了罗马的穹窿顶,以及拜占庭大穹顶结合小穹顶抵消侧推力的技巧。
结构上采用双层壳体减轻自重,并采用鱼骨式砌筑法——八根主肋、穹顶面同时建造,保证效率和稳定性。
▲采光亭
顶部的采光亭则是希腊风格的小亭。同时起到压顶、采光、装饰的多重作用。
这种形式是伯鲁乃列斯基的首创,并被后续大量大师学习采用,如米开朗基罗的圣洛伦佐教堂。
大教堂正对着其附属广场,周边有着一系列的附属建筑。如八边形洗礼堂,其上有吉尔贝蒂击败伯鲁乃列斯基的雕塑作品天堂之门;如画家乔托设计的钟塔;以及大穹顶内部瓦萨里等画家的天顶画等。
▲钟塔
▲天顶画
此后,大量城市建设都自觉地指向这一中心,于是最终形成了以大教堂穹顶为圆心、呈放射状分布的城市设计结构和公共空间体系。
▲佛罗伦萨城市公共空间
安农齐阿广场(圣母领报广场)
正对着阿尔伯蒂的圣母领报教堂,是佛罗伦萨早期最完整的广场——安农齐阿广场。
▲安农齐阿广场
安农齐阿广场由教堂、雕塑、柱廊组成,具有罗马城市空间的美感。
周围除了阿尔伯蒂的圣母领报教堂及教堂正面米开罗佐设计的柱廊,两侧分别是老桑伽洛的圣母玛利亚修会和伯鲁乃列斯基的育婴堂。
▲安农齐阿广场
作为伯鲁乃列斯基的经典代表,育婴堂开创了佛罗伦萨的医院建筑、柱廊复现和科林斯柱式的复兴。
其优美比例的柱廊与广场之间形成的对话,是佛罗伦萨的整体城市基调。
因此,广场四周柱廊均模仿育婴堂的经典做法,形成统一的美感。
▲育婴堂柱廊
广场南侧的塞尔维街与大教堂广场遥遥相望,连通了两个广场空间。
诸多这样的链接形成了佛罗伦萨的链珠系统。
广场正中三座骑马铜像是美第奇家族铸造,彰显家族的战功。
作为盛极一时的佛罗伦萨第一家族,美第奇家族在佛罗伦萨的建设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骑马铜像
市政厅广场
由主教堂前广场经由其南面的大街,一路向南便来到了市政厅广场(世界最著名的广场之一)。
▲市政厅广场
市政厅又名韦基奥宫。文艺复兴时期这里曾是美第奇家族的府邸,时至今日,这里依旧是佛罗伦萨的政治中心。
在韦基奥宫高耸的钟塔之下,伫立着米开朗基罗的旷世杰作——大卫雕像,以及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海神喷泉等雕塑作品。
▲大卫
紧邻着市政厅广场的艺术宫苑名为乌菲齐宫,曾是美第奇家族办公的场所。
二者都展陈着大量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瑰宝,其建筑本身与内部艺术品都是无价的博物馆藏。
▲韦基奥宫
佛罗伦萨有着群星般的艺术大师,诞生了无数艺术作品。
这种自由创作与城市意识相结合的有机生长方式恣意而不野蛮,形成了佛罗伦萨独特的链珠式公共空间系统。
03
柏林博物馆岛
艺术卫城
城市空间序列不仅可以是城市肌理中的脉络网格,也可以是具有特殊性的异质性斑块。
柏林博物馆岛(Museumsinsel)位于德国柏林市中心,前身为施普雷岛(Spreeinsel)。
▲博物馆岛
柏林所有的博物馆都由此发展而来,是柏林的旅游重点。1999年,因建筑与文化的结合,博物馆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博物馆岛主体由旧博物馆 (Altes Museum)、新博物馆 (Neues Museum)、旧国家美术馆 (Alte Nationalgalerie)、博德博物馆 (Bode-Museum)、佩加蒙博物馆 (Pergamonmuseum)和詹姆斯-西蒙画廊 (James-Simon-Galerie)组成。
▲博物馆岛地图
博物馆们的立面和路径形成一条轴线的序列,六座庙宇类建筑呈现出 6000 年人类历史的珍贵宝物,如同都柏林一座艺术的卫城。
詹姆斯-西蒙画廊 (James-Simon-Galerie)
由普利兹克大师戴卫·奇普菲尔德设计的西蒙画廊是岛屿的入口,也是现代与传统的融合。
▲西蒙画廊
其著名的考古长廊,采用现代的材料和传统的韵律,完美地融入古典建筑群落之中。
柱廊一直延伸与新博物馆相连,形成古今的对话。
▲古今对话
面对现有建筑的规模,奇普菲尔德选择了一种与传统的石灰石、砂岩和渲染外墙形成鲜明对比,又能优雅地融合在一起的材料。
西蒙画廊将游客引入岛屿中,并进而划分出游览路径,是这条博览轴线盛大的开端。
▲西蒙画廊
旧博物馆 (Altes Museum)
旧博物馆是博物馆岛上的第一座博物馆,紧临柏林大教堂。
它由在柏林城市发展史上重要的建筑设计师卡尔·弗里德里希·申克尔设计。
▲旧博物馆
旧博物馆是一座两层,建筑在高地基上的规则长方体建筑。内部是一圈围绕中央圆厅的展室。建筑风格上主要参考了古希腊、古罗马的建筑式样。
博物馆的正面有由18根爱奥尼亚式柱组成的柱廊,和8根柱子宽的阶梯。
阶梯两旁有两尊雕像,分别为“亚马逊女战士”和“屠狮者”。
▲屠狮者
博物馆的正面上方有“Antiqua”字体的铸铁字母,并对应着18根柱子设立了18只鹰,整体形制庄严威武,具有希腊神庙和罗马万神殿的气质。
而在博物馆内部核心是一个圆厅,申克尔希望在这里展示最珍贵的藏品。
圆厅周围环绕着20根科林斯柱,柱子之间摆满了古希腊、古罗马的神像。
▲室内空间
圆厅有巨大的穹顶并开有天窗,天花板上有着网格藻井。该顶形制来自于罗马万神殿。
博德博物馆 (Bode-Museum)
博德博物馆是一座水上城堡般的新巴洛克式建筑,位于博物馆岛的最深处。
▲埃博博物馆
博物馆入口的大穹顶令人印象深刻。博物馆始建于1904年,毁于二战,而后又翻新重建,于2006年重新开放。
大穹顶不仅是外观的雄伟,也是内部的第一个空间高潮,大厅中央竖立着普鲁士大公的铜像。
▲普鲁士大公的铜像
馆中陈列着大量精美的雕塑作品以及钱币收藏,有着欧洲教堂般的华贵室内空间。
此外,馆内还有拜占庭艺术博物馆,收藏了3世纪到15世纪晚期的古董和拜占庭艺术品。
▲雕塑展陈
这座博物馆与岛屿的边界融合,驾临水面之上,是柏林博物馆岛轴线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