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生or建筑牲?建筑是不是真的要凉了?建筑专业的学子们的调侃背后,也许是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今天,我们将目光聚焦到建筑生的日常,一个课程设计的大致过程应该是场地调研的PPT到SU的体块推敲,在反复修改后找到一个基本的方向。不管是以手绘还是CAD的表现形式,平面图会贯彻在接下来一草、二草以及三草的推进步骤中,解决功能流线后要跟上剖立面设计,考量采光、通风等要素。渲染出图,排版布局,在正图周的最后一晚,建筑生总能让奇迹再现。
在建筑生的专教里,近万的电脑无人问津,几块的U胶总是不翼而飞,或是美工刀、切割垫、丁字尺等工具也总是在某个你需要的时候消失一会。一切的一切都为模型服务。建筑生的座位上最占地方的永远是上个课设的正模以及上上个课设的正模……△手工制作——小园子概念设计——黄欣雨言归正传,从草模到正模,模型的深化反映的是建筑生对于方案生成的理解。对于初学者而言,空间想象力通常是较为缺乏的,而实体模型相当于真实空间的浓缩,其三维空间的属性依旧无法被效果图、3D软件等二维展示工具替代。也许制作的过程充满坎坷,但触手可及的成就感难以逾越。时光如水,总是无言。建筑生们手头的模型随着课题变化不紧不慢地迭代着。鉴于不同高校教学模式和内容的差异,本文仅以笔者个人视角为例。
初入建筑学,小白们即将迎来他们第一个模型制作。准备工作总要步步为营,首先是板材的挑选,老师的推荐有KT板和雪弗板,前者又称泡沫板,较为轻盈,后者密度更大,表现力更好。
△手工制作——非遗工坊设计——成涛而实际的切割体验是,KT板被美工刀划拉几下也许内芯的泡沫颗粒就会四散奔走,雪弗板因为硬度较高切起来费时费力。初期的这种现象无外乎美工刀的钝尖没有掰掉、丁字尺的尺头没有对齐等。
越到后期,值得推敲的细节越来越多,例如处理建筑转角的接缝,切成45度用斜面拼接;玻璃纸不直接贴内面,而是卡进预先切好的口子。
△手工制作——非遗工坊设计——陈波同样地,建筑与环境的材质表现,往往需要反复实验,木板传达的感觉是恬淡柔和,而雪弗板则更加干净简约。亦可将两者结合,加上表现玻璃的亚克力板,产生撞色的效果之余也添加了模型的层次感。
通过材料本身的质感来还原环境的实际效果,瓦楞纸作山,水纹纸作水,诸如此类的“模拟实验”在不断试错中愈加成熟。
△手工制作——儿童成长中心设计——成涛在大二的儿童成长中心课程设计中,揣摩儿童的天性始终贯穿在每个人的方案里,而通过模型将自己的概念具象化出来其实是尤为不易的。图示模型别出心裁地强调了颜色这一点,儿童的世界五彩斑斓,可视化的处理能让每个审视者共情。整个模型的表达透着绚烂的生命力,很好地贴合设计主题。
随着学习阶段深入,电脑制图成为每个建筑生的必修课,精确性要求的提高不仅反映在图纸上,也反映在模型制作中。△激光切割——儿童成长中心设计——陈波图示两处模型在视觉上有显著的差异。前者服务于儿童,不囿于形体,在搭建模型过程中即兴采用板材余料、模型砂、黏土、牛皮纸等材料,没有规则的形状,探究儿童天性的更多可能。后者服务于老人,对于方盒子的诠释简单却不单一。雪弗板部分为功能用房,亚克力板示意交通部分,椴木板则作为立面构件和小型设施丰富细节。规整之下错落、交叠、呼应。
△激光切割——老人之家设计——@蜀魏子衿当你拥有了一个SU模型,将所需的各种建筑部件导入到CAD中进行处理,考虑实际模型的比例,加粗一些细小的构件如窗框等以满足激割最小尺寸,需要镂空和划痕的部分做区别处理,在一个固定的模版尺寸内进行排版后开始切割。
于是,你得到了一套相对精确的建筑模型套件,接下来的步骤是拼装和粘黏,就像是立体的拼图。由于你对自己辛苦数周拉出的SU了如指掌,组装的速度不会太慢,如同一个特殊的装配式建筑快速成型。
△激光切割——老人之家设计——@陈嘉辞将平面的图纸转化为立体的模型,墙、屋面、门窗、梁柱等构件都需按部就班。除了打上序号,图示模型在CAD阶段用红色划痕标记了实际组装中板材拼接的位置,以达到快速精准的效果。
实际操作中依旧有很多变量,构件组装的过程中时常难以完全契合,或是突发奇想进行增删都是常态,预设的激割图纸并不能应付所有情况,于是辅以手动切割依旧刚需。因此组装的速度也不会太快。
△激光切割——老人之家设计——夏延坤关于课题设计,大三阶段引入功能流线更加复杂的公共建筑设计,例如老人之家和校园文体中心有特定的使用群体,前者由于任务书对于功能的需求较为明确。这一课题的模型倾向于关注内与外、公共与私密之间层次细腻而清晰的张力,考量入口、过渡、边界的秩序关系。呈现出的模型在秩序下错落,反映创作者囿于规则的想象力。△激光切割——校园文体中心设计——吴楷图中是一个典型的退台建筑,建筑转角做倒圆角处理,柔和了森严。细致之处在于女儿墙部分,每一处在CAD图纸中都是成对的,屋面上下各自粘黏其一,形成立面的横向线条。一些需要强调的部分如入口,则切割多份相同的椴木条粘合在一起,利用板材自身横截面的粗粝还原建筑的质感。
进入高年级阶段,由于异型建模的需求,犀牛软件成为许多人的不二之选,带来的问题是实体模型制作无法只靠手工完成,毕竟手搓曲面还是不太现实。于是3D打印愈来愈多地出现在课设正模评分环节。
3D打印技术能够与计算机完美衔接,一体化打印节约了许多时间成本,同时能满足高精度高复杂度模型的成型需求。
△3D打印——校园文体中心设计——窦敬萱建筑生们的通常选择是打印部分异型的建筑构件套在手工模型主体,或是模型整体3D打印。前者相对灵活,材质的碰撞也很出彩;后者将时间匀给图纸,大概唯一的缺点就是贵,是建筑生模型支出的主力军。
图示模型属于前者。由于体育馆、报告厅这类公建属于大跨建筑,设计者选择网架结构形式以满足无柱需求。
远远观之,模型主体顶部两端张开,如同永不停息的心脏,散发着生命力。除去3D打印的异型屋顶结构,模型用激光切割和手工制作完成了配套的大台阶和辅助用房。
使用不同材质能收获不同质感,即使提前规划好每片板材的归属,但成品依旧伴随惊喜。
校园文体中心设计,这类的公共建筑尤为注重在不同的尺度中创造不同程度的私密感、亲近感、距离感。相较于老人之家的阶段,建筑生再次进化,模型形态更加不拘一格。
△3D打印——校园文体中心设计——黄欣雨
如果说图纸表达理念,模型则用来诉说感觉。图示模型整体由3D打印而成,若是通体雪白略显单调,也可如图加以灯光点缀。暖黄色的灯光透过雪白,介于循路而行和另辟蹊径,带来丰富光影效果。
建模过程使用了参数化设计,曲线流动在立面上,裹挟着校园的活力与青春。而3D打印将这种感觉蔓延到现实,具象了设计者的巧思。
方盒子的重要性在于其简单形体中所蕴含的空间形式的丰富性。或是以框架结构支撑起空间单元达成平面与立面的自由,或是抛却体块形成相互自由穿插的水平面与垂直面。
异形建筑则以复杂形体蕴含的自由来调动人们的情绪。不囿于形体,抽象与可能性是这类建筑的核心。
包罗万象,建筑模型的表现是多元且生动的,对于制作者来说,赋予其功能、形体、材质的过程更像是一种创造,也即赋予生命。
注:本文所有模型照片均已获得创作者本人授权
编辑 陈波
责编 曹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