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寺庙建筑为何如此有吸引力?
最近一段时间,90后00后扎堆拜佛,让寺院打卡成为一种流行现象,烧香拜佛在年轻人群体中迅速升温。
有人对此现象打趣到:在上班和上学之间,选择了上香;在做题和作弊之间,选择了做法;在求人和求己之间,选择了求佛。
种种迹象表明,寺庙成为了新晋网红打卡地。那么寺庙为什么如此有吸引力呢?让我们一起来探寻其中的奥秘吧!
01
Baajli寺庙
该项目旨在为南迪亚尔(Nandyal)附近村庄的居民设计一座寺庙。项目场地位于Nandyal一处干旱的地带。事务所尝试在此营造出一个空间,该空间不仅要展现出寺庙文化的社会性,还要能适应场地的生态结构及动态变化。
该地区原本用来滋养棉花地和寒地农场的运河逐渐干涸,因而该寺庙生态策略的第一步即修复地下水源。水源从石灰石矿场流出,被引入低洼处的补给坑(也可被称为“kund”)。
水坑的堤岸被改造成举办社会活动的场所,以传统石梯的形式,成阶梯状进入水体。这种处理陆地与水体关系的阶梯是印度历史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城Benaras中也有利用。
神庙与kund(阶梯式水体)是二元对立的矛盾又互补的关系。两者是虚与实的对比,是向天空的延伸与向地下空间的深掘。但这种过于明显的对比却常常不被人发现。
在这个项目中,设计师通过使用相同的结构(台阶和托臂)使这种对立的关系更为清晰并易于接受。kund很明显成为shikhara(尖塔)的反向。这样一来,人们即使是在过去的寺庙中也能够重新认识两者之间辩证的关系。
建筑哲学家安德鲁·本杰明曾写道,设计其实都是重复,而建筑则是探索如何创建不重复的事物。该寺庙的设计借鉴或模仿了印度教寺庙中的一些特征,因而具有特殊的识别性,但它绝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将传统的特征分解到细节,随后再重组。
寺庙的主体由当地的黑色石灰石板搭建而成。寺庙下半部分保持了与主体相同的结构,同时融入了土壤和植物以缓冲热量。随后,该结构逐渐过渡为浸入水体的石梯。
Jacques Herzog曾谈及他在印度遇见的,一种拥有与众不同空间概念的建筑。在西方和伊斯兰空间项目中,设计师常常试图通过最小的结构来实现最大的内部空间。
而在印度的这种特殊建筑中,内部空间是从外部结构中挖掘而成,以实现建筑特殊的厚重感。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厚重感和凿出来的空间在Balaji寺庙也得以呈现。
▲轴测图
02
南美洲巴哈伊寺庙
坐落在智利的南美巴哈伊寺庙由Hariri Pontarini事务所的Siamak Hariri设计,已入围加拿大皇家建筑学院(RAIC)国际奖。
RAIC国际奖评审团对该项目的描述是:“这是一项永恒而具有启发性的建筑成果,它将空间与光、形式与材料作为语言,阐释了巴哈伊的哲学和教义,使其成为一种世人皆可受用的精神与情感体验。”
在这座建筑的深处,蕴藏着一种信仰和愿望:即使是在今天,在布满裂痕的21世纪,我们仍旧怀着某种热切的向往,我们希望人类相互凝聚、彼此联系,我们依然渴望精神的振动。
巴哈伊寺庙坐落在圣地亚哥边缘,倚靠着安第斯山脉的脊梁。它是由巴哈伊司法委员会委托建造的第八座、同时也是最后一个代表大洲的巴哈伊教寺庙。项目的设计内容与核心理念是创造一个友好的、属于每一个人的场所。
作为一个“人”的场所,寺庙的形式和景观都展现出一种普世的吸引力。从本质上看,这是一座从光线中汲取生命的建筑。九个造型独特的“翅膀”以扭转的姿态形成优雅的聚合,最终交汇于顶部的窗洞,由此在与地面相连的中央空间周围营造出一种轻盈的律动。
寺庙是轻盈的,同时也是牢牢扎根于地面的,能够给人带来永恒的感觉。圆形的体量拥有九个立面,立面上的九个入口由形到心向每一个人敞开。
▲圆形的体量
寺庙的内部空间与其融入场地的轻柔外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人们在走进建筑的瞬间便会获得一种升华之感。铸造玻璃外墙和半透明的大理石“翅膀”为宽敞的空间带来了柔和的光线,将来访者包裹在温暖的氛围当中。
木制长椅的弧形轮廓促使人们聚集在一起——一种真正的凝聚,而非形式上的集合,比肩而坐的人们将在静默的沉思中感受彼此的存在。波浪形的夹层空间使人们在满足独处需要的同时不至于与下方的人群完全脱离。
03
日本 KOHTEI 禅宗寺庙艺术空间
KOHTEI 这个项目是一座位于日本广岛福山市的艺术展廊。展廊隶属于一座造船公司出资建立的禅宗寺庙,他们为了安抚和纪念在海事中故去的灵魂,故而建立了这座为名 Tenshinzan Shinshoji 的寺院。
艺术家为游客提供了一个机会,希望参观者可以在空间中感受到禅宗体验。结合了景观、庭院的设计,并通过场地中的艺术装置开启参观者自省、冥想的旅程。展廊建筑的设计是由日本当代艺术家名和晃平与SANDWICH事务所共同完成的。
04
崇德寺 “明惠庵”
“明惠庵”是一栋单层小木屋,是为即将退休的第12代女住持设计的隐居所。场地位于通往寺庙的道路上,空间有限。这里原本建有一个预制仓库和一个车库,因此在建造房屋的同时,改善寺院的景观也十分重要。
▲檐下的入口空间
在这个面积不大且被各种东西包围的场地上,为了营造舒适的氛围,在决定室内主要空间的位置时有意将形状奇特的三角形场地作为种植带,并借用附近地块上丰富的绿植作为风景。
由于该住宅预计每天会有频繁的访客,因此流线设计将入口用作起居空间与客房的分隔。起居室简单的矩形设计,方便将来进行改变。
退休住持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度过的,我试图创造出一个在平面和剖面上都能让她感受到变化的室内空间。在平面上,起居室、和室和卧室可以通过两扇推拉门或连接或分隔,形成了一个可以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而伸缩的平面。
在横剖面上,主房间为山墙结构,一半是带有天花板的 “内部空间”,另一半是光线从结构顶部洒落的 “外部空间”。我认为,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不同类型的空间作为整体共存,会创造出丰富的空间体验。
我的目标是让结构的抽象性和生活的具象性共存,因此在倾斜天花板后面增加了斜角木材,取消了连接的枋木,保证了人字结构的抽象性,同时在房屋的较低部分创造了一个低矮的天花板,以容纳生活。
05
大仓山欢成院
▲项目一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