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与现实之间:建筑的未来究竟如何?

教育   文化   2024-10-20 12:20   广东  

"

 何为现实,何为幻想

未来何处,建筑何在


我们都曾在作文纸上幻想过未来的世界,会飞的汽车,高耸的摩天大楼。


《三体》中罗辑沉睡后醒来,看到的是钢铁森林,建筑就像树那样,由枝干展开,而城市的周边则是一片死寂的废墟,那里鲜有人烟,与森林的景观截然不同。


常言建筑是拥有滞后性的,他们往往要经历时间的沉淀才能展现时代的变幻,需要漫长的尝试才能更替自己的材料与形式,可是这次,我们好像看到了未来的世界,看到了曾经独属于科幻世界的现实。


01 上海大歌剧院/ Snøhetta

02 深圳超核绿芯/MAD 

03 衢州体育公园/ MAD

04 “如果云知道”装置/ 上海交通大学奥默默工作室

05 《山下美术馆》/ 摄影:梅可嘉



01
上海大歌剧院Snøhetta

俯瞰效果图

好像从俯视角度并不能看出什么,但如果你看一张施工过程图。

施工现场
线在三维空间中旋转,如同扇子一般延伸成体,形成了可上人的表面以及屋面之下的空间。

理性的,边缘锐利的;内涵丰富的,中心圆滑的。对比与冲突,实与虚的交融为这里提供了新的空间体验。人们被这里吸引,走上蜿蜒的楼梯,强烈的导向性之外开阔的空间又给游客以自由。

建筑外观效果图

“上海大歌剧院是我们设计观演文化建筑经验的自然升华。” Snøhetta创始人之一Kjetil Trædal Thorsen表示。全新的上海大歌剧院坐落于世博后滩,紧邻黄浦江岸。

是的,黄浦江岸,那个时代的先行者,代表着前沿,现代化,效率与未来的地方。

▲项目概览

林立的摩天大厦被映射在玻璃幕墙上,人们漂浮在“海市蜃楼”之中。是繁华,是压力,歌剧院中是短暂的远离现实的休憩,是在钢铁森林中的呼吸。

Kjetil Trædal Thorsen表示,上海大歌剧院项目是Snøhetta因地制宜的实践,同时也是业主和Snøhetta团队高度重视如何令公共空间用之于民的结晶。通过设计,大歌剧院的公共归属感得以升华。这是为每一位上海市民倾力呈现的,同时又属于全中国和全世界的舞台。

毫无疑问,在这里,上海为大歌剧院的玻璃幕墙赋予了超出材质本身千万倍的时代含义,而大剧院也将为上海创造新的全球记忆。你问我这里何谈幻想与现实?魔都代表一切。

屋面承载着容纳集体庆典和个体活动的功能使命

大歌剧院的屋面将成为可上人的“舞台”和城市客厅,适用于大型庆典活动和普通日常参观。承载着容纳集体庆典和个体活动的功能使命,该屋面空间将允许游客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全天候的进入,给公众和市民带来强烈的归属感。

大理石层层叠落,比起广场,这里更像是沙漠,文明中的沙漠,科技中的沙漠,疯狂的,恣意张扬的,却包容一切,使人心神平静。



02
深圳超核绿芯/ MAD

项目概览

这是由MAD马岩松设计、位于深圳市龙华区的“深圳超核绿芯”。项目已于2023年7月开工建设。

是的,这样的“UFO”,已经在建设之中。

这不是一个概念项目,不是竞赛课题,而是即将问世的建筑,就在中国,就在深圳。它位于深圳北站国际商务区,是联动湾区、协作区域的城市门户和枢纽都市核心区,总用地面积约11.33万㎡,是国内首个公园型城市大型枢纽站点、龙华面向湾区和世界的“最美城市客厅”。

▲项目鸟瞰

马岩松说:“我们将整个地块设计成了一个大公园,将复杂的功能和地下交通要求有机地融入,数字探索馆跃升到城市上空,成为一个地区的焦点,和与天地对话的场所。”

项目用地约11万平方米,场地下方贯穿地铁5号线、规划中的深惠线及平南铁路,为了规避对铁路的影响,并满足多种建筑功能的使用需求,MAD的设计将核心功能数字探索馆抬高到半空中,形成城市之门的地标形象,同时也创造出绝佳的城市观景平台。

广场夜间效果

我曾认为这样的场景会出现在21世纪末期,巨型的钢铁世界,人们驾驶飞船穿梭在一座座“孤岛”之中,那将会是一个疯狂的,效率至上,人与机器人共存的世界。

2024年,这个星球上曾经出现了不少尝试两栖的代步工具,磁悬浮列车也早已不是触不可及的事物。而过去两年中疯狂迭代的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人工智能+”的新行业形式,甚至是AI辅助作图,超核绿芯的出现好像一条线索串联起了这一切,忽然回过神来,世界好像真的在沿着过去幻想中的模样发展。

我曾嘲笑上世纪人们想象力的薄弱,而站在世界迭代的浪潮中,我忽觉无力,这次我们的想象力似乎也远远落后于世界的迭代。

▲结构示意

专业课老师曾经告诉我们,不要被建筑结构建筑物理束缚住想象力;结构课老师告诉我们建筑结构是来支撑建筑设计者的创造的。

功能示意

架空的设计也将地面公共空间最大化地还给城市。除探索馆外,其余的功能以覆土建筑形式分布于地面,1200座的大剧院与多功能厅分布于场地北侧,形成城市地标文化建筑形象;青少年科创体验区、时尚运动活力区与公共配套服务以步行街的形式布置在场地南侧,通过灰空间的设计与公园景观充分融合,打造出如热带雨林般的场景体验。

科幻片犹如正发生在深圳:一颗“超核星”降临于地面上并寄居于此。空中的“超核星”与如同自然生长的“大地”产生对话,这里是城市的多功能会客厅,充满了想象张力。

剖面图

在这个建筑,在这座“雕塑”中,它的文化意义远远赶超耗材。除了空间与能,为被时代裹挟的人们提供了新的思考契机,也许除了为如何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时代不被洪流推向时代的边缘苦恼,人们还需要停下来,仔细审视时代,审视未来。



03
衢州体育公园/ MAD

项目鸟瞰

在《三体》中,人类在寻求生存可能的同时在土星上建造了“墓碑”。那里放置着地球文明,地球生命的一切,从种子到胚胎再到文字,那是一个庄严肃穆,厚重不可摧,黑曜石般的地下建筑。

而在浙江衢州,MAD的设计将体育场馆功能与自然地景相结合,在城市中心营造了形似火山群、镜湖的大地艺术景观。

体育公园与自然地景相结合,在城市中心营造了形似火山群、镜湖的大地艺术景观

马岩松:“我们梦想营造的不仅是一个关于体育和生态的城市空间,更想把它变成一座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地艺术公园,与城市的山水历史建立一种文化传承关系。”

“墓碑”将文明封存在月球,该项目则将自然解构,让自然存在于建筑之中,让建筑成为自然。

现代城市中的诗意“幻境”

马岩松说:“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关于生态和绿色的,更是关于精神和意境的,这是这片土地的历史中早就蕴藏的文化和哲学,需要在未来的城市中得到发展。”

体育场顶部的“光环带”似是摇曳的云雾

即使是与“体育”结合,公园中建筑的部分依旧选用了更为含蓄内敛的表达,游览公园的人们时刻沉浸在自然之中,于步道上慢走、跑步,或在草坪上欣赏风光。中央湖面同时为下沉式花园,人们在此,视线与水面相平齐,切实感受到被天、水围绕的奇妙与震撼。

建筑之内:数座“小山丘”的“峰顶”及“山腰”处,设计了平台或天窗使自然光可以直达室内,也可实现建筑的自然通风;覆土建筑绿色节能且贴近人的尺度。建筑之外:人们可沿着“山体”的步道,攀爬“山丘”,与天地对话。

夜间鸟瞰

人们在自然中行走,偶然发现散布其中的体育场馆,充斥着激情与热血的活动发生在在自然之中,人们又回归了自然,在自然中奔跑。



04
“如果云知道”装置/ 上海交通大学奥默默工作室

▲项目概览

我们走向云端,眺望这片养育我们的土地。
田野,故乡,远方。

乡村困境

不久的未来,我们会失去什么,我们能拥有什么。
沉浸于城市建设的我们,会不会失去乡村,失去故乡。

田园牧歌艺术观景台:如果云知道

项目中,创作者认为乡村是包容的,这里的艺术是多样的,希望带来以点带面的艺术微更新。

周边环境分析

这朵“云”是这场更新的第二段叙事,名为“艺术引领,大地之云”。

项目实景

设计以“如果云知道”作为设计理念,整个装置悬浮于稻田与水渠之上,与广袤的农田,远处的青山交相辉映。像一双大手承托着天空,又像外太空降临的航天器,还像丰收后载满粮食的飞船。稻田、水渠、远山、白云相互辉映,勤劳的汗水、丰收的喜悦、恋人的爱情共同演绎了一曲田园牧歌。

装置夜景

设计形态简介,参数化折线造型充满了力量感,色彩纯净整洁,悬挑12米的楼梯直插云霄,人登顶的那一刻能够感受到站在云端之感觉。景观塔的结构采用悬臂形式充分展现了力学构件的超现实的漂浮感。

装置日景
楼梯内部

从田野逐步进入纯白的世界,穿越后来到云端。

如果云知道,
它会把这思念告诉给远方的人。
站在这云里就站在了你的身旁。

水稻渠成,平步青云。无论是久别故乡的游子,还是如胶似漆的情侣,亦或是辛勤劳作的农民都能在“如果云知道”这个装置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归所。

装置结构图

装置的合理性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但如果将装置拉离现实,“走向云端”其实是一个充满幻想的,梦境般的构想。梦境之外,该装置在事实上吸引着人流,利用网红效益为这里带来的经济效益。

且当这一切都是一场梦,有些荒诞,有些游离。



05
《山下美术馆》/ 摄影:梅可嘉

▲《山下美术馆》
《山下美术馆》是梅可嘉给这组照片取的名字,照片里的白色“建筑”其实是村民自己搭建的杨梅大鹏。

梅可嘉说,“不知道当时设计搭建这个大棚的人,是如何考虑的。但他估计没有想到,这片在山坡的大棚,会引起我身边好多建筑学朋友的好奇。我们说,设计要向自然学习,向民间学习。这么一看还真是这么回事。简洁、纯粹,一切都那么自然而然,就像没发生过一样。

▲项目远观▲白色的“山”
白色的大棚仿佛一块打在山体上的补丁。在连绵的山脉之中,有零散的如宝藏般的村落,有人们为大地创造的补丁。

“村民自发建造的白色大棚艺术构筑,在山坡上自由生长。”

建筑需要精细的设计,也可以自由生长,野蛮的,恣意的存在于这个美丽的星球上,支持着人类的生存,标志着文明的存在。



结语

这次我们好像真的站在幻想与现实的边界,是梦境,是幻想。

建筑的未来究竟如何?建筑会变成什么样子?

值得信任的是,建筑不会被时代边缘化,建筑会朝向更多元,更灵活的方向发展。结构与材料的发展为建筑提供了新的可能,支撑着新时代的幻想。

参考资料:
1.https://www.gooood.cn/construction-breaks-ground-on-mads-quzhou-sports-campus.htm?lang=cn
2.https://www.gooood.cn/art-museum-under-the-mountain-by-kejia-mei.htm
3.https://www.gooood.cn/shenzhen-north-railway-station-by-mad.htm
4.https://www.archiposition.com/items/20241008103933
5.The art museum at the foot of the mountain by hi architecture – mooool
6.https://www.gooood.cn/local-practice-of-rural-micro-renewal-in-huzhou-china-by-oumoumou-studio.htm

编辑  王奕
责编   陈  诺


匠山行记
分享设计美学,呈现建筑现场,传播城市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