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世界各地都接连发生了多起航空事故,让人看着很揪心。
每次面对空难新闻, 公众其实最关心两件事,一是针对事故本身,包括救治,处置以及原因调查。另一个则是对飞行安全的担忧。
毕竟对于很多人来说,飞机是不得不选择的出行工具。当看到事故现场画面,难免会带入自己的担忧和对未来出行的顾虑。
目前,最为关注的阿塞拜疆和韩国事故的原因还等官方的调查,作为“编外业余观察员”, 就不对非专业领域的问题评头论足。而对于第二点,航空出行的担忧,还是希望能用数据说话,给大家更多的出行信心。
在当年的MU5735空难后,其实也聊过类似的航空安全话题。时隔两年, 再次查阅了相关的数据,发现如今的全球航空安全水平更是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2023年甚至成为全世界民航史上飞行最安全的一年。
根据国际航协(IATA)发布的《2023年全球商用航空安全报告》,在飞机执飞次数(3770万架次)较2022年同比增加17%的前提下,全年没有发生一起喷气式客机损毁或者致乘客伤亡的事故。
2023 年,全球总事故率为 0.80,相当于每 126 万架次发生一次事故),优于 2022 年的 1.30,是十多年来的事故率最低的一年。
这一比率超过了五年(2019 年-2023 年)1.19 的滚动平均值(平均每 880,293 架次飞行发生一次事故)。
与此同时,2023 年致命风险从 2022 年的 0.11 和 2019 年-2023 年的 0.11 降至 0.03。该数据意味着,假设一个人每天都搭乘飞机旅行,历时 103,239 年才可能遭遇一次致命事故。
来源:ICAO Safety Report 2023
国际航协理事长威利·沃尔什先生(Willie Walsh )表示:“2023 年的安全业绩再次表明,飞行是最安全的运输方式。ICAO其实在2023年的安全报告中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从长期的纵向数据,也能证明,2023年的安全记录也绝非偶然。得益于飞机技术的提高以及管理水平的加强,全球的航空安全性实际都是在不断进步。
还记得911事件后,美国很多人开始恐惧乘坐飞机,进而在长途运输中更多选择了自驾,普遍认为自驾更为安全。
但在此后5年的数据统计发现,高速自驾发生致命事故的概率其实远高于飞机。很多由飞机转为自驾的美国人,反而遇到了本不应发生的致命交通事故。
曾有文章直接表明,这种所谓飞机不安全论的宣传,实际上是将公众置于更加危险的境地。
需要说明的是,美国的交通事故率已经在全世界处于非常低的水平。其他国家如果类比飞机与自驾的安全性,其结果的差异性可能更大。
媒体的报道其实放大了飞机不安全的印象
首先,除去疫情和当年911事件的影响,全球的航班数量和运输人次都是一直在不断攀升。
一天24小时的每一分钟里,全球各地都有着不少于2万人正在乘坐飞机,飞行在空中。
每天全球的飞机起降高达12万次,这在以前是完全不可想象的状态。但是一年内所发生的致命性空难,掰着手指都数地过来。分子和分母一对比,航空运输是否安全,其实显然易见。
其次,正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空难一旦发生,往往都是国际性新闻。铺天盖地的新闻报道下,其实间接放大了不安全性。而每天都在发生的交通事故,却因为缺乏新闻性,而难以被大家注意到。
两相对比,自然就会产生在看到空难事故后,认为飞机比汽车还不安全的感觉。
说了这么多,尽管航空安全性高,但也总有个彼此区别。哪些航空公司是应该在出行时基于安全原因尽量避免?
其实只要你想乘坐的航空公司、运营国家名字不在以下两个名单中,尽可放心乘坐(绝大多数人一辈子也很少有机会能坐到这些航司的航班):
The EU Air Safety List
International Aviation Safety Assessment (IASA) Program
如何加强航空安全?公开,公开,还是公开透明
目前的航空安全水平之所以能够不断进步,离不开在过往事故中所汲取的深刻教训。
创造一个鼓励透明和及时报告事件和事故的环境和文化,对于能够识别系统性问题和防止事故未来发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此看来,如果拒绝严格履行《芝加哥公约》所规定的的调查和报告公布程序,不仅是对事件本身和公众关切的不负责,同时也是对国际航空安全的一大威胁。
正如IATA在2023安全报告中所呼吁的:
“行业需要从过去的事故中汲取教训,用以加强安全和防范事故发生。航空公司应增强安全文化,培养每个员工的安全责任意识,鼓励他们主动报告安全相关信息。对各国政府而言,则是提供及时、全面和公开的事故报告。在过去六年发生的 226 起事故中,目前只发布了 121 份最终事故报告。
事故报告的延迟不仅不尊重《芝加哥公约》,还有可能影响旅客和机组人员的安全。各国政府和监管机构需要重视和遵守公约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