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能醉我何须酒 字可香人不必花
书法题字:钟育武
首先,我代表舍得诗院,热诚欢迎每一位进入诗院的爱诗人。同时,正式宣布,舍得诗院的十个分院群,已经全部满员。五千诗学才俊,为诗而来。高山流水,碰杯九秋。中华诗学,夫复何求。天下无净土,诗院最风雅。弹与知心人,鼓瑟任潇洒。
本次讲座乃是试播,目的是为了明天正式讲座而试验效果。出于对每一位诗院诗者的敬重,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好每一次公益讲座。即使是试播,依然会尽心于诗学,以我诗言道我诗心。文字直播,全院同步。十院依次,率性流音。
我们用文字直播,理由是:中国诗学乃是文学乃至超越文学的领域。所以,文字的辨识度,为第一要素。中国汉字的第一功能是“象形字”,也就是,它的主要功能是用来看的,字以形之神,带我入须臾。一念就是永恒,不问江湖远近。常言道,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今天试播的题目是曾经的一个小课件《我谓神思》。请多批评。
舍得之间诗院试播
我谓神思
舍得之间
开讲前再申明一点,我所有的讲座内容,都代表“舍得诗派”之诗学观。胆以诗心邀世界,且将风水入画来。(如果有讲述的速度太慢,或者过快,请课后向群管理反应。非常感谢大家的配合)
对前人所述要怀有敬畏之心。但要敬而不跪,依理而求真。我平素不太喜欢引经据典,因为我经常认为,我的所述,所论证,足以阐明我的观点。但我深知,我的观点,也是在前辈的传承之下而成长的,所以。恭听前辈言,印证我诗心。【神思】这个课题有点大,我们就以一些前辈的观点来开篇吧。
【神思】这个概念,古已有之。曹植的《宝刀赋》即有“规圆景以定环,摅神思而造像。垂华纷之葳蕤,流翠采之滉漾。故其利”。这里的“神思”有“奇妙之思”的意思。
刘宋时期(也称“水宋”,指南朝宋,即南北朝南朝的第一个朝代)的宗炳之《画山水序》云“峰岫嶤嶷,云林森渺。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神之所畅,孰有先焉。”这里的“神思”即超越时空、主客合一之意。这里的“畅神”就是庄子所谓的逍遥游。
真正论述到“神思”的,还是刘勰的《文心雕龙》。《文心雕龙》总共分为五十篇。也分为上下二部。上部二十五篇是论文之纲领(前五篇《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辩骚》是总论,谓之“文之枢纽”。
其后二十篇是“文体论”)。而下部前十九篇,是“创作论”。下部的第一篇(第二十六篇)就是《神思》。我把《神思》原文附录在讲义之后,课后可详读。
史上各路大家,对“神思”也多有议论,见解各异。我们也可以搜索各方典籍,也资参考。但总的来说,神思,就是神一样的思维。再通俗点说,就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这种天生灵修之思维,于诗学而言,那就是美学范畴的灵魂级别。我们需要记住的是,神者,灵也。神思者,灵魂之修也。
一,神思之天机特性
俗话常说“天机不可泄露”,俗话也常说“窥破天机”。天机者,神道也。“天机”为什么说不可泄露?那是因为“天机”都是非常离谱的事情或道理。
也就是,平时所谓的“天机”都是超出平常人的认知常识,很难被大众所理解。大家不理解的东西,你提前说了,大家往往就会说你是邪祟,说你是异说。所以,但凡所谓言“天机不可泄露”者,都是为了言者的自我保护,并不一定是故作神秘。
也相当于“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语出《庄子-秋水》)
换句话说,因为认知的层次差别,有时候,我们与别人的对话资格都没有。
所以,如果不想做“井底之蛙”,不想成为“被鄙视一族”,那么,我们就需要努力修行,去“窥破天机”从而升华自己。生而为人,志向于神明,而不甘于蝼蚁。
现实中,因为我们的维度太低(认知水平限制),我们没有神话,也看不到神话。当然,也很难激发我们潜在灵魂的“神思”。
对,我的意思是,我们脑子里其实都隐藏着“灵感”的,那种神灵之光,我们先天就有的,只是被这俗世蒙蔽了。为啥说这世界是“红尘”呢?就是因为,这世界喜欢蒙蔽我们与生俱来的灵性与神思。
所以,我们一生的努力都是在修行。所谓的修行,就是去除蒙蔽我们灵智的污垢,让我们看破这三千红尘,使自己,脱尘出俗,心智清明,灵动无羁。
所有这些都有些【虚】,修行,怎么才叫修行呢?怎么才能窥破天机呢?说来也非常简单(个人观点),那就是学会【换角度】。我们常说【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往往真正的精彩就在这【意料之外】。啥是意料之外?就是没想到呗,没想到,是因为我们的视角太死板,只盯着一个地方看。
没想到,是因为我们的思路太简单,只会顺着推理,不会逆反思考。没想到,就是我们太习惯“理所当然”了,不敢推翻自己的认知。所以,【天机】在哪里?在神思之中。神思在哪里,当然就是我们的【换角度】,也可以称为【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所带来的,其实就是我们认知维度的升级。同时,它带来的就是我们的【神思】【灵感】【诗性】【天赋】等等所有灵性以及感性的东西。【换位思考】不仅仅是诗人必备,同时也是为人修养的重要课题。
二,换位思考
说【换位思考】为神思,一点也不为过。它也可以是诗思,也可以被称为智慧。会不会换位思考,证明了一个人的智慧程度。
诗思需要的是什么?纵横环宇,穿越古今,情动于中,思透万千。真正的诗人,都是智者,是人生之通透者,而不是一般人想象中的愚情于痴。【换位思考】乃智者所为。
比如,我们有时会生闷气。不论什么原因的生闷气,其实都是一种“钻牛角尖”,郁郁寡欢,越想越气,如果一直闷气下去,必然会得“抑郁症”,甚至,都能走向极端。
我们劝解别人,往往会说“想开点吧,出去转转”。所谓“想开点”其实就是让你【换位思考】,所谓“出去转转”,也是为了转移你的视角,扩展你的视野,以使你【换位思考】。如此,可以挣脱了“牛角尖”而避免了极端。
还比如。与人吵架,非常愤怒!甚至恨不得立即整死对方。这个状态,也是属于“钻牛角尖”。如果能【换位思考】一下,我们站在对方角度考虑,是不是也要整死我们自己呢?
站在对方角度,当然也理解了对方的理由和立场,理解了对方的委屈与不平。如此,我们则挣脱了主观的情绪锁链,更客观地看待敌我,也能寻找更有效解决途径。学会【换位思考】有时会救我们自己一命。冲动是魔鬼,智者不易怒。
人们常说【激愤出诗人】其实是不对的。激愤,造就不了诗人,也酿造不出诗意诗情的。因为,越是【激愤】越难以【换位思考】。换个说法就是,【激愤】其实就等于【钻牛角尖】。
诗人诗作里表现的【激愤】往往只是一种表象,只是情绪表达之诗品的一种。激愤到极致,不仅无法写诗,甚至都无法言语,浑身气得直哆嗦,还写诗呢?特别是格律诗词。一腔怒火,暴躁异常,还格律个×呀!
如果此时他真想认真按格律、按谋篇布局、按赋比兴、按诗意美学来表现,他的【激愤】之感也早就消退了。所以,所有作品里的【激愤】都只是一种美学手段。真正诗人,是不可能放任【激愤】肆意爆发而不加节制的。
还是以岳飞的《满江红》来比喻。“怒发冲冠”,够激愤,够暴躁吧?但这个“怒”只是诗人制造的一个小高潮。接下来的“凭栏处”则开始冷静了。“潇潇雨歇”就是来点雨水,让我冷静一下。不行,我还是怒啊!那么就“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大家发现没有,经过“凭栏”和“雨歇”,此时“怒”的形态已经不一样了。“怒发冲冠”时的怒,那是一种爆炸状态。而后面的“仰天长啸”则是一种高扬状态。这就是“凭栏,雨歇”之后的效果。
接着再看这个《满江红》“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其实就是把视角彻底宕开了。通过前面的“抬望眼”,不仅仅“仰天长啸”,更是把视野再放的更远,更远,以致于远到进入【时空】之中。
“三十功名”是时间,“八千里路”是空间。至此,由开篇的一个【怒】字,荡然进入【时空】之中,一气化三清,大道自轮回。
这里我们再说一下诗词里的【时空】效应。前时期我讲,在一定的空间中,时间轴的一逆转,情感情味,乃至诗意,就油然而生。现在再看《满江红》这里,其实是前面道理的“逆反”过程。
也就是,情感积郁成块垒,无法消化的时候,那么就消散到时空当中。也就是,时空中来,还可以,回到时空中去。以时空之“变”而产生情感,以时空之大而容纳情感。
时间无限,空间无限,如果不会【换位思考】又如何能利用【时空】驾驭【时空】呢。如果既能利用【时空】,又能驾驭【时空】。而且,在【虚实】二方面又运用自如。那么,你的诗思,你的智慧,不是【神思】又是什么?神思之下,不可限量……
三,触动神思的一些要素和途径
【神思】,背景是【时间】与【空间】,手段方法是【虚实】,而实现途径则是【换位思考】。
说到【神思】,其实是一个很抽象的话题。说清楚这个抽象概念不太容易。“思”如何,其实取决于“视”。也就是,见识见识,先见而后识。识之而后“思”。所谓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指得就是我们的视力,也就是如何【看】。
如果依赖我们的眼睛,那么,目力所及,不过里许。其实,我们仅凭眼睛看不了多远的。但是,诗人心里的“诗与远方”,几里之地可是不够。再远一些,就不能指望我们的眼睛了。
目力所及,那是属于通过眼睛的“外视”,非常有限。而若想看到真正的“远方”,则需要依靠心灵之“内视”。我说的内视,是打开记忆的阀门,综合以往所见所想,然后联系联想,思之以望。
其实,我们的诗词写作,就是一个单纯的“内视”过程。换言之,诗词写作就是一个纯“思维体操”的过程。怎么去想,才是真正途径。
所谓【神思】其实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干净】!诗词写作中,每一句废话,每一个赘字,每一缕平庸,都属于“俗物”。祛除杂质,神光自现。所以,【凝练】也是诗的重点要求之一。诗语之【干净】是神质特色。
下面对神思所及要素,分述一二。
(一)时序安排。循规蹈矩属于“大路货”,而逆转或者跳跃时间,方可触摸到【神思】一角。至于怎么逆转,怎么跳转,则需要灵活安排。首先要明白,“逆转”或“跳转”的前提是----正常的时间“流序”。在正常的时间背景下,来一个时序的“变化”,就颠覆了时空。
比如一首唐诗:
溪岸秋思
作者:唐·杜荀鹤
桑柘穷头三四家,挂罾垂钓是生涯。
秋风忽起溪滩白,零落岸边芦荻花。
读释:罾:[zēng]。 一种用木棍或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
前二句是一种正常的“全景”描述,时间流序也是一种漫延的平铺状。第三句“秋风忽起”则是一种时间上忽然的“单点凝视”,“秋风”是一种特定的季节时间。
同时,在场景上,“溪滩白”也是一种由大到小的“聚焦”。“桑柘”本指桑木与柘木,喻指农桑之事。也就是泛指农家。从起句的泛指,到转句的“溪滩”,是从广角到近景的聚焦。
因此,【广角漫铺】到【近景聚焦】的变化,包括时间概念,从【漫延平铺】,到【单段截取】。就是【神思】之触角之一。
再举例唐诗:
阳台
作者:唐·胡曾
楚国城池飒已空,阳台云雨过无踪。
何人更有襄王梦,寂寂巫山十二重。
读释:这里是咏巫山神女之事。传说中,楚襄王追求巫山神女被拒绝。
“楚国城池飒已空”触景怀古,往事如风。“阳台云雨过无踪”,【阳台】在古诗词里,不同于今天的“阳台”之意。而是代指被爱恋的女子栖居之所。原因是,宋玉《高唐赋》中描写了楚王与巫山神女的欢会,神女说她朝为云暮为雨,总不离开阳台。
【阳台女】指神女,或美女。【阳台】泛指男女欢会之所。李白《寄远》诗之四:“相思不惜梦,日夜向阳台。”宋无名氏《卜算子.姓彭》有词:“结裹风流倬底郎,直入阳台去。”
【时空要素】在这诗里表现的分外明显。在这里特别提醒的是第三句,以【疑问句】的语气突兀而起,使得诗意的立体感、生动感、蓦然感、情味感,鲜明有诗。
(二)空间安排。其实就是景色布置。事实上,我们经常把时间和空间,往往结合在一起来说,而称为【时空】。因为这两样都是诗词作品中的永恒主题。
而且,【时间】的本质其实就是【空间】,二者是【一体二说】。我们写作时候,有时侧重于【时间】描写,有时侧重于【空间】描写,只是所侧重的维度不同而已。
下面,通过解析一部七律作品为例,来直观地说明这些要素的运用方法。
登高
作者,唐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是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史上被称为“七律第一”。是不是第一,我们不能定论,但它绝对是一篇千古佳作,则是肯定的。我们都对这首诗很熟悉,甚至都能背诵下了。但它的“好”究竟好在哪里呢?
作为诗词写作者的我们来品诗,自然不能只是看热闹。不能只去看什么家国情怀啊,历史意义啊,诗人经历啊,这些对于写作是毫无营养的方面。我们要品鉴的,是美学要素,表现手法,写作规律,艺术施展途径等等。
读释,读而释之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读了这动感的笔触所描绘的场景,有没有一种感觉,就是,身在高处的凌空之感?
非天高,不能感受高空之风急。非凌空,而不能听到猿啸之呜啼。非俯视,不能看到江渚沙滩白。更无法,看江鸟穿行,来去飞翔。所以,这个首联的立足之感,就是一个【高】。而且,是一种广角的扫描态。
更而且,这二句使人有一种“错觉”,就是仿佛我们也在飞行状态中,风中疾行,而感受天之高深。入之林森,而闻猿啼之哀动无名。旋即滑翔,见江岸分明戏白滩鸥鹭。
这起端之联,神奇处就是在这不动之动的【动感】之上。不是人动,而是【神】动。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接续前面的动感之态,一边看落木秋风萧萧色,一边听长江天际滔滔声。这种【跨越式】的视角,非动态动感而不能。
首联的景色,繁杂多样而变幻,那是一种广角效应。而颔联这里,则深沉、回荡、寂寂,激越,有【静】与【动】的交织,有【落】与【起】的节奏,有【生】与【死】的轮回,有【实】与【虚】的掩映。
对这样经典的对仗句,多做详细解析,有助于我们对诗词写作的境界提升。不论解析的多么细致,都不过分。比如这【无边】与【不尽】看着词义很相近,是不是一个意思啊?
它们,还真不同!【无边】是一个空间概念,无边无际,指一眼望不到边际。空际之辽阔。而【不尽】则是时间概念,有始无终,无始无终,滚滚之不尽也。
所以,如果没有理性的时空意识,很难清晰鉴别出这样的区别。也因为如此,所以【无边……】【不尽……】读起来,并没有重复累赘之感,反却宕而开阖,交错不赘。
尤其是,就虚实角度来看,上句“无边落木萧萧下”相对为【实】,下句“不尽长江滚滚来”相对为【虚】。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诗到此处,就出【神】了。首先,依然是时空演绎,万里是【空间】,百年是【时间】。
其次是情感绽出。【悲秋】之情语,融化在万里空间中。【多病】之慨叹,穿行在百年时光里。悲也不是悲,那是一种暮年之怅惘。病也不是病,社稷不平须救治。我病非我病,我看天下皆是病。
再然后,重点来了。上句的【常做客】其实是时间概念。在【万里】这样的空间范围内,以【时间】概念来出场。对句,【独登台】其实是空间概念。在【百年】这样的时间领域内,表现出【空间】行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时空交错”。
首联,颔联,分别进行了不同层次的视景描述。变化视角,层次分明,逐步提升维度。到了颈联这里,完成了诗意的【升华】。千般景象归【万里】,沧桑之变看【百年】。时空交错之间,,,悲苍应士子,感慨挂青衿。沉足高楼碎,杯中一古音。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在这里,我要认真地陈述一个观点,就是如何对待【负面情绪】的问题。
诗词创作,就是性情创作。性情创作,在理论上,当然适合任何情味之表达。但是我们不主张那些“低沉”“颓废”“伤之无度”“激愤不节制”的诗意,也不主张“虚假的乐观”“浮夸的豪言”“卑躬屈膝的歌颂”等等。
毕竟这些情味的诗意,不论对我们的身体还是心理,都具有“伤害作用”。但是,现实中,我们往往又避不开这些“真情假意”的干扰。甚至我们不得不去写它们。怎么办?
那么,就要学会【化解】。杜甫这诗的尾联,其实就是非常颓废的一种诗意情味。如果仅凭这一联,它绝对难以“登堂入室”。但是,它前面三联,把境界宕的足够开阔。
不论在【时间】轴,还是【空间】上,驰骋往复,纵横捭阖,虚实相渡,高低错落,古今贯通,情分巨细。不仅仅在境界上足以消化了这样的【负面情绪】,而且,甚至“废物利用”地把这些负面情味变成一种“调料”来增加诗意的【滋味】。
也因此给我们的提示是:不怕情味写的差,就怕无法化解开。但凡有负面情绪,都要相对应的进行【化解】。如果是悲伤、低沉、颓废、困顿、绝望这样的情感味道,那么,就一定要配合上【大境界】以化解之。要么从【空间】的境域上稀释它。要么对【时间】做推拉处理,以淡化负面的影响。要么就巧妙低变化【视角】,以【变化】来应对负能力。
如果遇到有“超大话题”“虚夸命意”“从众题目”,不论是节日、时尚、宴咏,以及应酬、赋得等等,那些【虚】的诗题命意,与我们本身毫无关联,难以产生切实情感。那么,就只有一种处理办法,就是【想办法与“我”关联起来】。这种“关联”如果实在勉强,就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把【我】带入其中。则佳诗可成,良心又不会痛。
谢谢各位的陪伴,今天就说这些,都是试播课题,而非正式讲座内容。正式的讲座内容,明天正式推出。
本刊顾问:孙连宏 田成明 郑万才
本刊主编:枫雅
诗评老师:高虹 黄晨 可藤 金连松
诗评老师:李战 黎华
本期编辑、制作:枫雅
微信公众号中文名:书香漫溢
微信公众号英文名:shuxiangmy
电子邮箱:shuxiangmy@163.com
微信号:shuxiang-my
QQ号:1546148152
顾问风采
孙连宏
网名舍得之间,客居洛阳,著名诗人,资深学者,诗词评论家,舍得之间诗派创始人,舍得之间诗院院长,长青诗学院荣誉院长,多年致力于诗学文化的普及教育。著有《诗学要义》《唐韵大观》等。
田成明
网名菩提树畔,吉林农安人,1969年生。国家二级编剧,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诗词评论家,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省新诗、诗词学会理事,长春市作协诗词楹联专委会主席。黄龙诗社社长,文学作品多次获奖并入选多种选本。
郑万才
77年生,云南彝良人,网名狂野孤狼,号三迤狂客。中华诗词论坛云南分论坛创始人、狼社创始人。历任中国诗词、诗选刊、中华诗词等十余家论坛首席版主、总版主,中华诗词论坛高级管理员学术部副部长(学术部最高职务)等职。现为狼社社长、《千家诗词》主编、中诗协副会长及多家文学组织顾问。
诗与远方诗人榜
(点击名字阅读作品,诗人上榜中……)
书香漫溢作家榜
(点击名字阅读作品,作家上榜中……)
精品推荐
特别推荐
←公众号二维码(左)
视频号二维码(右)→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探寻阅读的意境和韵味
文字的花朵永不凋谢
让书香溢满你的生活
支持,就点个“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