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之夜 | 小记者周报

旅行   2024-08-09 11:01   北京  

8月1日起,为期一个月的国家自然博物馆“博物馆之夜”活动正式拉开帷幕。本次“博物馆之夜”包括自然主题非遗彩灯展、“远古剑客——自贡侏罗纪恐龙”特展、“展厅夜宿”、“藏品故事会”、“锺健讲堂”及“标本零距离”等11项形式多样的特色活动,让我们来看一看国自博小记者眼中的博物馆之夜吧。



点亮博物馆之夜


小记者




国自博小记者:栾嘉言的采访(10岁)——动物展厅全新亮相


期待已久的动物展厅,终于在8月1日博物馆之夜开放了,观众们充满期待地走进崭新的展厅,认真的端详着每一件展品,科研人员对展览内容进行深层次阐释,讲述藏品背后的科学发现和故事。


我随机采访了现场的大朋友和小朋友们,来听一听他们对博物馆之夜的感受吧!



01

提问

您是第一次来自然博物馆吗?

回答:不是,上一次来大概10多年前了。

02

提问

这次和上一次有什么不一样吗?

回答:展品变得更多,互动也增加了,变得更有趣味了。

03

提问

您最喜欢看哪一类展厅?

回答:我比较喜欢古生物类。

04

提问

您最喜欢哪一种古生物?

回答:我最喜欢肉食性的恐龙。

05

提问

您为什么最喜欢这种古生物?

回答:因为感觉它们的生命很神奇,化石很值得研究。

06

提问

您对新布展的动物展厅

有什么感受?

回答:布展更加清晰了,展品比原来多,还特别生动,展厅也很明亮,很便于观众仔细研究解读,我非常喜欢。



夜宿国家自然博物馆


小记者




国自博小记者:邱钰涵的采访(7岁)——尽享非洲狂欢的快乐


当得知我可以住在博物馆并担任小记者时,我激动地跳了起来!我的胆量很大,夜晚去博物馆,我一定“不怕”,更何况是肩负采访重任。虽然之前我已经来过博物馆很多次了,但晚上进馆是第一次,主楼门前的自然主题非遗彩灯一下子照亮了我的眼睛。



志愿者老师给我发了姓名贴纸、非洲部落服饰、非洲狂欢夜学习手册、手工用品等很多物件,丰富多彩的活动开始啦!


讲解老师耐心的给我们介绍了“神奇的非洲”故事,我知道了马赛原始部落、非洲动物大迁徙、人类的起源地……生动的讲述、精彩的视频、有趣的模型,让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神奇的非洲。


去非洲展厅参观前,我们在T恤衫上用鲜艳的画笔涂色,头戴羽毛装饰物、身披格子布,一切就绪,夜访“非洲动物”啦!



在4D影院里,我们观看了《飞行的奥秘》,喷水、喷气太好玩了!接下来的活动更精彩,我们用彩泥手工制作了“非洲大草原”,在这里斑马、狮子、鳄鱼在一起,都是好朋友!


我第一次摸到了活的小鳄鱼和蜥蜴守宫,真是太刺激了。


听老师说,在非洲广袤大地上,不同的部落和民族都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鼓文化。这些鼓不仅用于音乐演奏,还承载着部落的历史、神话和语言。我也投入地打起了非洲鼓,和一起参加活动的伙伴们配合默契。



晚上10点,我们开始在古爬行动物展厅搭帐篷,每个小朋友都可以选一个地方,我选在马门溪龙脚下休息,因为它是展厅里最大的恐龙,和恐龙在一起睡觉,才是真正的奇妙夜啊!一顶顶帐篷里,我和小朋友们聊着天,23点熄灯才入睡,这一晚太精彩啦,“博物馆之夜”将会是我在这个暑假里最美好的记忆!




追溯远古生命—中生代剑龙特展


小记者




国自博小记者:司浩辰的采访(12岁)——感受自然科学与非遗文化的魅力


作为博物馆的小小科普讲解员,8月1日博物馆之夜开幕式当晚,我就迫不及待来参观一直期待的剑龙特展。这个展览深入讲述了剑龙的起源、历史、形态、特征以及我国拥有的剑龙种类,带领观众朋友们近距离感受四川自贡这一“恐龙之乡”的独特魅力,为配合展览,博物馆还邀请了四川自贡的恐龙专家进行专题科普讲座,同时还设有剑龙拓印等活动。开幕式当晚点亮的博物馆广场中的自贡彩灯与剑龙特展相映成趣,让我深切感受到了自然科学与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国自博小记者:张延辙的采访(10岁)——剑龙拓印欢乐多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哪种恐龙叫剑龙吗?你们知道剑龙的特点吗?那让我们一起走进国家自然博物馆的“远古剑客——自贡侏罗纪恐龙特展”吧,相信你在这里一定能找到正确答案!直竖的骨板,带刺的尾巴,狭长的脸部及核桃般大小的脑袋,这就是剑龙。



此次特展以剑龙为主题,展出了很多珍贵的化石骨架和标本,其中包含世界上最完整的剑龙类头骨化石、世界上首例剑龙类皮肤印痕标本、世界上第一例恐龙尾锤化石等等。


在展厅中,自然博物馆特意设置了剑龙拓印活动场所,参观展览的小观众们积极地参与其中,甚至都排起了长队,期待自己的“大作”。每个亲手拓印的小朋友的脸上都露出了兴奋和满意的笑容,感到十分惊喜和自豪。拓印结束后,大家有些意犹未尽,还有许多第二次排队想再次实践的小朋友。



我对拓印的小朋友进行了随机采访,让我们听听他们的感受吧。一位来自贵阳的8岁小朋友表示,很开心参加了拓印活动,对自己的作品非常满意,参观了剑龙展收获很大。一位来自山西阳泉的7岁小朋友说,她觉得拓印活动非常有意思,以前没有参加过,她以前不了解剑龙,通过这次参观,发现剑龙也很有趣。就像被采访的小朋友说的那样,剑龙非常“酷”。



希望大家能多多参观博物馆,参加这种有益的动手操作活动,共同发现恐龙的奥秘!


国自博小记者:王一茗的采访(11岁)——记“探秘侏罗纪-中生代剑客”恐龙讲座


在这个星光璀璨、充满探索欲的8月,国家自然博物馆开启了博物馆之夜一些列活动。夜色虽浓,却挡不住孩子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向往。3日晚,国家自然博物馆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重磅科普活动。特邀四川自贡恐龙博物馆的明星讲师——王晓娟老师以《探秘侏罗纪——中生代剑客》为主题,引领我们踏上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恐龙探险之旅。



王老师仿佛带领我们穿越时空,走进了神秘的恐龙家族。她用生动的语言和精美的图片,向我们展示了各种各样的恐龙。在讲到霸王龙和和平永川龙的区别时,王老师先是引导小朋友观察图片并回答问题,再用一个拍照剪刀手“耶”的始祖是霸王龙的说法,让大家在哈哈大笑中印象深刻的记下了这两种恐龙的区别。


王老师着重讲述了剑龙家族。剑龙那独特的骨质板和尖锐的尾刺,仿佛是它们在中生代的战斗利器,就像英勇的剑客。老师说,剑龙的骨质板不仅可以用来防御敌人,还可能有调节体温的作用。它们的大脑相对较小,但却有着强大的适应能力,在侏罗纪时期占据了一席之地。


接着,老师讲到了恐龙的进化和分类。从最初的原始恐龙,到后来的蜥脚类、兽脚类和鸟脚类等不同分支,恐龙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演变。每一种恐龙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存方式和特征,这是大自然神奇的创造力。


当讲到恐龙化石的形成时,同学们都聚精会神地倾听。老师告诉我们,恐龙在死后,遗体被迅速掩埋在沉积物中,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逐渐形成了化石。这些化石就像是时间的胶囊,保存着恐龙生前的信息,让我们能够一窥它们曾经的辉煌。


精彩的讲座,不仅深深吸引了现场的人,更有许多观众纷纷打开手机,录下内容,想要与不在场的朋友和家人分享这难得的知识盛宴。


为了让孩子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恐龙,王老师精心设计了几个互动环节。首先是“恐龙知识快速问答”,问题涵盖了恐龙的生活习性、分类、灭绝原因等多个方面。小朋友们个个摩拳擦掌,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希望能和王老师互动。



就连坐在妈妈膝头上不足三岁的小小恐龙迷,也把手举得高高的,用稚嫩的童音准确的回答了问题,大家都为他鼓掌。 助理“恐龙姐姐”则忙碌地穿梭在会场中,为答对问题的观众送上一份份精美的恐龙文创纪念品,有恐龙徽章、恐龙钥匙扣等等,每一份都让人爱不释手。


在讲座的尾声,王老师引导我们思考了一个深刻的问题:“恐龙为何会灭绝?这对我们人类有什么启示?”她鼓励孩子们大胆猜想,并分享了科学界对于恐龙灭绝的几种主流假说,如小行星撞击地球、气候剧变等。在给大家播放了一段恐龙冲入联合国,以自己族群的灭绝教训号召人类保护地球的短片之后,王老师的话语中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未来的期许:“作为地球的一份子,我们应该珍惜现在,保护环境,让地球母亲更加美丽、健康。”



随着讲座的结束,观众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会场,但他们的心中已经种下了探索未知的种子。这次“博物馆之夜”不仅让他们收获了丰富的恐龙知识,更激发了他们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


在这个充满奇迹的夜晚,我们与中生代剑客剑龙共舞,感受了史前世界的壮丽与神秘。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些小小探险家们定能带着这份热爱与梦想,继续前行,在科学的道路上留下属于自己的足迹。



藏品故事会,有趣的主题讲解


小记者




国自博小记者:李泰妍的采访(12岁)——植物的诞生与演化


国家自然博物馆之夜的年度盛会中,有一场不容错过的豪华之旅——听生命科学部的刘海明老师讲述横跨数亿年的植物诞生及演化过程。


走进植物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圆形的植物演化展墙,帮助观众们从源头追寻地球的起源、生命的诞生、植物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到高等的演化过程。


生命起源于海洋。内共生学说认为好氧细菌被变形虫状的原始真核生物吞噬后长期共生变为线粒体,蓝细菌被吞噬后共生变为叶绿体。刘主任生动地解说为就像孙悟空被铁扇公主吞噬后,并没有像食物一样被消化掉,孙悟空还是孙悟空,这就是共生。艰深的古生物学知识,一下被小观众们get到了!



由此引发被普遍认为是植物的海带及藻类被开除出植物界,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海带最初被认定为植物的原因,是它具有光合作用的叶绿体,但进一步研究发现它的表面有四层细胞膜,而陆生植物只有两层细胞膜。它既不是植物,也不是动物,它有了新的名字——不等鞭毛类生物。


生物是怎样由水生演化为陆生的呢?地球几次降温,海平面下降,原本生活在海洋中的植物被迫登陆了。根据原始植物化石,科学家推断最早的陆生植物只有茎和孢子,没有根和叶片,它只有几毫米高。这是为什么呢?早期登陆的植物没有细胞壁加厚,没有形成木质化,所以十分矮小。而叶片会加剧水分蒸发,不利于生存。刘老师总结道:植物界的两件大事——生存、繁衍。


精彩的讲解一波又一波,刘主任用孩子们能理解的简单质朴的语言,向观众们讲述着化石的故事。并鼓励孩子们,在植物化石的研究领域,需要掌握生物学、地学等知识储备,才能深入地理解和研究、大胆的猜测、科学的论证,希望孩子们能够汲取更广博的知识,未来在生物学领域进行更深入的探索与发现。



国自博小记者:邹佳琪的采访(11岁)——被子植物的繁盛与适应


八月,骄阳停止了暴晒,连绵不绝的细雨浇灌着首都的一草一木,让大地在八月的细雨中变得更加生机勃勃,国家自然博物馆的被子植物的繁盛与适应展厅也成为了一片绿意盎然的知识海洋。这里,每一株植物都承载着大自然的智慧。



8月2日,我很荣幸作为小记者,带着对被子植物的好奇心来到了被子植物的繁盛与适应展厅与专家毕海燕老师和各位观众们一起,开启了这场有关于被子植物的学习之旅。


讲解之初,毕老师为观众们带来了一支月季花,为大家讲解了月季花瓣数量的特点规律和月季刺的不同种类和不同特点。随后,老师带领观众们移步到叶子展墙边,向大家展示了杜仲叶子和树皮的“叶”“皮”断丝连的典型特征。最后,毕老师生动讲解了关于植物果实的知识,还带领我们细致观察了千眼菩提。



通过聆听专家讲解,观众们不仅深入了解了月季花花瓣的奥秘和特点,以及花刺的保护机制,还学习了杜仲叶子和树皮的神奇之处。这些知识不仅丰富了我们对植物世界的认识,更激发了我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在未来的日子里,让我们更加珍惜和保护这些自然的馈赠,让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生机与活力。观众们听的意犹未尽,也期待以后能更多参与此类活动。



国自博小记者:王彤羽的采访(9岁)——探索恐龙世界的奥秘


在恐龙的奇妙世界里,品种繁多的它们深受大朋友和小朋友的喜爱。8月4日,我们跟随国家自然博物馆地球科学部的邢海老师一同踏上了恐龙的探秘之旅。



恐龙的演化进程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是从小到大的进化过程,逐渐走向繁盛,却又从兴盛逐渐走向衰弱。环境、气候以及食物的变化,促使恐龙协同进化。


剑龙的剑板有着神奇的功能,它能够吸收能量,调节自身的温度。通过观察和平永川龙的肩胛骨化石,能清晰地呈现出骨折的情况。在人类社会,骨折需要到医院接受治疗才能恢复,而在恐龙时期,如此庞然大物竟能自愈,并且历经漫长的历史变迁保存至今,实在令人惊叹。



在展厅中,太白华阳龙的骨架以及复原后的模样吸引着众人的目光。以往在各种恐龙乐园看到复原后的恐龙时,我们总会心生疑问:真实的恐龙真的是这样子吗?听了邢老师的讲解,我终于解开了这个疑团。原来,要复原一只恐龙,是根据其骨骼和肌肉来进行的。肌肉的复原借助近亲鳄鱼和蜥蜴的肌肉分布,皮肤则依据鳞片信息。正因如此,我们如今才能目睹各种恐龙复原后的模样。


这场在专家引领下的恐龙探索之旅,让观众们对恐龙的世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仿佛穿越时空,与远古生物进行了一场奇妙的对话。


国自博小记者:和清莹的采访(12岁)——民族瑰宝中草药


夜幕降临,美好的博物馆之夜如期而至。晚上6点30分,植物展厅迎来了国自博生命科学部沈亮老师带来的“民族瑰宝”中草药的“藏品故事会”。


讲解刚开始,椅子上便座无虚席,大家纷纷来到“植物与人类”展厅聆听讲解。沈老师一共讲解了六种植物。首先,是明星植物——青蒿。老师告诉大家,青蒿素并不是提取自青蒿,而是来自另一种植物黄花蒿。同时老师也向大家介绍了青蒿素的发现者——屠呦呦。 



第二种明星植物是人参。沈亮老师介绍了如何鉴别人参的“年龄”,并展示了一棵四百年的人参,观众们都很好奇,它是如何顽强地生存了这么久。第三种植物是沙棘。沙棘富含极高的维生素,老师建议大家品尝下沙棘汁的味道,真切感受这种植物。接下来是宁夏枸杞,这种可爱的红色小果对人们有很多益处。然后是肉苁蓉,它有着细长的“身体”。最后是太岁,它是一种菌。沈老师告诉大家,太岁如果常年不换水也不会死亡,而是会靠自己顽强的生命力活下去。


7点30分,第二场讲解开始。沈老师为大家讲述了藏品背后的故事,观众们听得津津有味。



中医药需要人们的保护,只有受到保护,才能更好的利用。沈老师希望大家能喜欢中医药,认识并了解它们。活动结束后,观众们意犹未尽纷纷提问,热情地和老师探讨知识。这就是中医药的魅力吧!



自然讲堂


小记者




国自博小记者:李泰妍的采访(12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博物馆之夜,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著名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赵士洞老师带领观众们一起探索中国植被的类型、分布及保育,并深入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



赵老师首先带大家了解了植物的基础知识。植物生长分为地带性植物和非地带性植物。其中地带性植物遵循“三性原则”。“三性原则”分为:维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而影响中国植被类型和分布条件有: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地貌条件、主要建群植物的区系特征和地理分布、青藏高原隆起和人类活动。了解完这些,我们的学习旅程就正式开始了!


首先是寒温带针叶林植被区域。大兴安岭有很多沼泽,植被大多是阔叶森林和落叶松。冬天大兴安岭是全国最冷的地方,最低温度达到-52摄氏度。以前我国大部分木材都来自于大兴安岭,夏天生长,冬天砍伐。因气温低,冻成冰道,使运输便捷。但从2015年起大兴安岭实施“天保工程”严禁砍伐树木,保护自然资源。大兴安岭地区生活着鄂温克族,他们以养鹿为生。为了保护自然生态,鄂温克族也被整体搬迁。


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植被区域。长白山气候属于温带,是东北亚地区最高的一座山。从山上到山下一共有四个植被带,植被品种丰富。长白山地区以前还有东北虎,但因为猎杀,导致东北虎迁移向俄罗斯。现在为了保护东北虎,建设了“东北虎国家公园”。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区域。所有“活化石”都生长在亚热带。最据代表性的就是银杏和水杉。“水杉王”生长在湖北利川,树龄600岁。“柏树王”位于西藏雅鲁藏布江和尼洋河下游海拔3000米至3400米的沿江河谷里。亚热带地区不仅植物资源丰富,动物资源也很丰富,如大熊猫、金丝猴。我国共有四种金丝猴,分别是:滇金丝猴、黔金丝猴、川金丝猴、怒江金丝猴。佤族是当地的少数民族,它们用往对方身上摸泥的方式来传递幸福。



热带雨林,季雨林植被区域。热带雨林区域的植物大多数的叶子很大,下雨后树上就很容易长苔藓,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红树有一种特殊现象叫胎生现象,就是种子在母体上发芽再到地上生长。这里的原住民是傣族,最具特色的活动就是傣族的泼水节。



通过赵士洞老师的精彩讲述,我们收获了丰富的知识。我相信通过今天的讲坛大家会渴望了解更多的自然知识,走进自然,感知自然,应用今日所学,更加用心地去观察大自然的点点滴滴,节约自然资源,为保护生态出一份力!用自己的行动去创造明天的绿水青山!



锺健讲堂


小记者




国自博小记者:张恩沂的采访(10岁)——蝗灾的奥秘:飞蝗信息素的发现


8月5日晚7点,“锺健讲堂”在4D厅如期而至,观众席上坐满了翘首以待来听课的观众朋友。首先主持人张玉光副馆长为大家介绍了“锺健讲堂”的由来以及今天讲堂的内容,紧接着隆重邀请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康乐院士,为观众们带来“蝗灾的奥秘:飞蝗信息素的发现”的讲座。



蝗灾是指蝗虫引起的灾变。一旦发生蝗灾,大量的蝗虫会吞食禾田,使农产品完全遭到破坏,引发严重的经济损失,继而因粮食短缺发生饥荒。一个蝗群可以有百亿只蝗虫,重达3万吨。一个蝗群能覆盖1200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有4-8千万只蝗虫。1平方公里规模的蝗群一天的进食量相当于3.5万人一天的进食量。蝗灾真是太可怕了!  


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蝗虫成灾是生态型转变的结果。苯乙腈在飞蝗中作为群体防御信息素抵御天敌捕食,从而维持种群高密度。苯乙腈本来没有毒,但是当鸟类来捕食的时候,它们可以将苯乙腈转化为剧毒的氢氰酸,所以鸟类就不再吃群居的飞蝗了。4-乙烯基苯甲醚是蝗虫的一种气味挥发物质,群散飞蝗释放量有差异的6种化合物中只有4VA能够引起飞蝗的吸引反应。4VA为群居型飞蝗特异性释放,同时可由4-5只散居飞蝗聚集而触发,具有很低的诱发阈值。天津北大港的诱捕实验证明了4VA对野外种群具有强烈吸引性。



结论:苯乙腈在飞蝗中作为群体防御信息素抵御天敌捕食从而维持种群高密度。4-乙烯基苯甲醚首次在动物中被发现并作为飞蝗的群聚信息素。苯乙腈与4-乙烯基苯甲醚的同步挥发起始了个体的群聚,维持了高密度的群聚状态,从而导致蝗虫聚群成灾。即使苯乙腈与4-乙烯基苯甲醚的生物学功能不同,但它们的生物合成可能使用类似的前体与保守的途径。


康院士说,这项研究将从多个方面改变人们控制蝗灾的理念和方法。利用人工合成的信息素可以在田间长期监测蝗虫种群动态,为预测预报服务。利用人工合成的信息素可以设计诱集带诱捕蝗虫,并在诱集带集中使用化学农药或生物制剂将其消灭。根据4VA的结构设计拮抗剂,在野外施放可以阻止蝗虫的聚集。OR35突变体长期释放到野外就可能建立起不能群聚的蝗虫种群,从而达到可持续控制的目的。


飞蝗群聚信息素的鉴定与功能验证是蝗虫研究的又一个新的里程碑!现在研究所还研制出了针对蝗虫的高效专性真菌杀虫剂。这场院士讲座真是太精彩了!

讲座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观众提问环节,有一名观众问到,真菌杀虫剂对人体是否有危害,是否可以用来针对家中的蚊子以及蟑螂。康乐院士回答说,真菌杀虫剂对人体没有任何危害,它可以用来消除很多种害虫,蚊子和蟑螂也不例外。伴随着现场响起的热烈掌声,今日的“锺健讲堂”圆满结束。



标本零距离


小记者




国自博小记者:王乙丞的采访(10岁)——触摸大自然的快乐


标本,是指已离开了这个世界的动物、植物或矿物,经过各种方法整理后保持原样,供展览、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国家自然博物馆各个展厅展出的标本五花八门,丰富多彩。它们安静地待在展台玻璃的后面,或者被隔离绳围起,年复一年,安全地被大量的观众欣赏着。但近距离面对面的仔细观赏,甚至抚摸标本的机会可真不多见,博物馆之夜的标本零距离就为观众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在一层现生动物展区标本零距离的活动展台上,科普老师们精心地为观众们准备了三种特禽的标本:涉禽白鹭,猛禽长耳鸮和游禽鸿雁。


随着一波波观众的到来,老师们为大家介绍了这三种特禽的特点。长耳鸮为什么是猛禽?因为它捕食小型动物,锋利的嘴巴和爪子就是致命武器。老师还特意向大家展示了它的翅膀末端梳型羽毛,这样的结构可以让长耳鸮在空中飞行时保持安静,真是可以随时发动致命一击的高效杀手!


展台的另一侧,温柔的宋老师正在柔风细雨地给一个小观众讲解游禽鸿雁的特点:“你看啊,它的脚有什么特点?对啦,它的脚趾之间有蹼,能给它在水面上游动划水时帮大忙。另外,你来摸摸它的羽毛尾部,鸿雁能给羽毛分泌油脂,这样,它就不怕外面的羽毛被水弄湿啦。”小观众认真地听着,不时地点头、不时地抚摸着面前的标本。



一拨拨观众去去来来,标本上留下了许多好奇、好学和怜爱的手迹,随着大家带走知识和美感的同时,科普老师们:“别忘了去洗手”的声音在展台的周围回荡着。


在活动结束前,我采访了一位帅气的小弟弟,在问及他学到了什么知识及感受时,他睁着大大的眼睛告诉我,白鹭的长腿和长长的嘴巴对它在水边生活有帮助,以及他第一次摸标本时的兴奋,让周围的几个观众都为他鼓掌呢。


国自博小记者:徐澜溪的采访(12岁)——识鸟、知鸟:一次意义非凡的探索之旅


在博物馆之夜新开放的动物展厅,我有幸作为小记者和科普部两位知识渊博的老师一起参与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识鸟、知鸟”活动。我们带着三个珍贵的真鸟标本——鸿雁、白鹭和长耳鸮,与众多充满好奇的小朋友们开启了一场奇妙的鸟类世界探索之旅。


当我们将三个栩栩如生的标本展示在小朋友们面前时,他们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仿佛看到了稀世珍宝,迫不及待地围了上来,小手小心翼翼地触摸着标本,眼神中充满了惊奇和敬畏。



我注意到一个小女孩,她轻轻地抚摸着鸿雁的羽毛,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笑容。我好奇地问他:“小朋友,为什么你对这个标本这么感兴趣呀?”她抬起头,眼睛亮晶晶地说:“我从来没有这么近地看过鸟,鸿雁的羽毛好柔软,感觉就像云朵一样。而且它的脚蹼太神奇了,我一直在想它是怎么在水里游得那么快的。”


旁边的小男孩则对白鹭标本情有独钟,他用手指轻轻触碰着白鹭修长的腿,说道:“白鹭的腿好长呀,比我的腿还长呢!我想它一定能在水里走得很稳。”当我问他为什么这么喜欢白鹭时,他眨眨眼睛回答:“因为白鹭很漂亮,它的脖子和喙那么长,就像公主一样优雅,我觉得它在水里捕鱼的时候一定特别厉害。”



而对于长耳鸮标本,小朋友们既感到好奇又有些害怕。一个勇敢的小男孩大胆地摸了摸长耳鸮尖锐的喙和锋利的爪子,然后说道:“长耳鸮看起来好凶猛,它一定是鸟类中的大英雄,可以保护自己和它的家人。”


在小朋友们热烈的讨论和触摸中,老师开始详细地为我们介绍这三种鸟类的特点,老师指着鸿雁说道:“鸿雁是游禽,它的腿部很短,这使得它在水中游动时更加灵活,而它那独特的脚蹼,就像为它安装了天然的推进器,可以让它在水中游得更快。它的喙扁平,嘴中呈锯齿状,这种结构方便它过滤水中的食物。”小朋友们听得入神,不时发出“哇”的惊叹声。


接着,老师将目光转向白鹭,说道:“白鹭的腿部很长,这是为了适应它在岸边或者浅水域行走的生活习性。它长长的喙和脖子,能够让它在水中轻松地捕捉到鱼类。白鹭在捕食时,就像一位优雅的舞者,动作轻盈而精准。”小朋友们仿佛看到了白鹭在水中捕鱼的精彩瞬间,脸上充满了向往。


最后,老师介绍长耳鸮时,气氛变得有些紧张而又充满期待。老师说:“长耳鸮可不同凡响,它拥有着尖牙利爪。它的喙非常尖锐,咬合力极大,再加上它锋锐的利爪,可以轻易地将食物捕捉到。它是夜晚的猎手,在黑暗中凭借着敏锐的听觉和视觉寻找猎物。”小朋友们不禁对长耳鸮的强大能力感到敬畏。



在这次活动中,我不仅与小朋友们一起零距离地触摸了这些珍贵的鸟类标本,还全面深入地了解了它们的独特之处。这对我来说,是一次极具意义和价值的经历。


通过触摸这些标本,我感受到了生命的神奇与多样。每一根羽毛、每一块骨骼,都诉说着这些鸟儿在大自然中的生存智慧和适应策略。而深入了解它们的特点和习性,更让我对大自然的精妙设计感到无比惊叹。


同时,这次活动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这些美丽而独特的鸟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它们的存在对于维持生态平衡、丰富生物多样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许多鸟类的生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有责任去保护它们的栖息地,减少对它们的干扰和伤害,让它们能够在自然界中自由地繁衍生息。



这次“识鸟、知鸟”活动,不仅在小朋友们的心中种下了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种子,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为保护野生动物贡献自己力量的决心。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付出一点努力,就能共同创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世界。





国家自然博物馆
传播自然科学知识 发布自然博物馆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