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之夜 | 小记者周报(三)

旅行   2024-08-24 08:00   北京  





2024年度博物馆之夜第三周小记者周报



秋风习习,带来了些许凉意,国家自然博物馆持续一个月的博物馆之夜依然精彩不断,科研专家、科普教师、志愿者、小记者都活跃在一线的教育活动中,为夜间参观博物馆的观众带来丰富体验。以下是小记者发来的现场报道:


01
藏品故事会

8月14日,藻类专家王建艳老师在植物展厅为观众带来了精彩的现场演讲。王老师说:“藻类是什么时候出现在地球上的呢?在地球刚出现生物的时候,原始海洋中只有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原核生物慢慢进化成了蓝细菌;而真核生物吞噬细菌。他们吞噬的过程是将细胞壁凹陷出一个坑,把蓝细菌分解、包进去;有时候,细胞壁会包裹住整个蓝细菌,导致真核生物无法消化蓝细菌。于是,这个蓝细菌就会为真核生物的一部分。有的蓝细菌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它就成了叶绿体;有的蓝细菌可以把氧气转化成能量,它就变成了线粒体。于是这个真核生物就成为了一种藻类。当这种藻类继续吞噬其他蓝细菌后,可能会进化成更加多种多样的藻类。”小朋友们止不住发出感慨:“原来是这样!”“我要是吃了藻,它会不会变成我的一部分呀”……

王老师接着说“如今,藻类是一种非常低等的生物。但是它可以生活在海洋、淡水、甚至小水坑里面。只要潮湿、有氧气的地方,都有可能长出藻类。其实藻类对人类的帮助不小呢。有些种类可以做成鱼饵饲养育苗、还有的可以作为发电站的能源、妈妈用的面膜里还有藻类成分呢。”

老师还准备了各种各样的藻类显微图片。在这个奇妙的夜晚里,大家共赴海洋认识藻类,希望大家能够与环境和谐共处。

小记者 程芳菲

02
藏品故事会

8月15日,植物学专家刘海明老师为观众朋友们带来了“植物的根与胎生繁殖现象”为主题的藏品故事会,吸引了众多热爱大自然的小朋友们。在此过程中,同学们不仅学习了红树、捕蝇草、猪笼草等奇异的生理特征和生存之道,还深入了解到它们独特的演化方式。

活动过程中,有一位专心致志的女孩子引起了我的注意,她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下老师讲解的知识点。还有一名小男孩全程全神贯注、聚精会神地聆听老师的讲解。活动后,我对小弟弟进行了采访,小弟弟热情洋溢、自信满满地分享他的收获:“今天,我第一次了解了捕蝇草的聪明才智,还见识了它叶片上的小机关,现在,我对植物世界充满好奇!另一名小弟弟子啊采访中表示本次课程又充盈了他的知识储备库。刘老师还高度赞扬了同学们积极好学的态度,表示他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在展厅里为同学们讲述科研故事。

小记者 袁泉

03
藏品故事会

8月16日,新开放的昆虫世界里,漂亮的昆虫专家皇甫柠姐姐向我们介绍了昆虫世界里的奇幻知识。皇甫老师说:“关于昆虫要先从他们的类群说起:昆虫隶属于节肢动物门,那什么叫节肢动物呢?”有小朋友兴奋地举起了手,说到“:因为它们的身体是一节一节的”。“没错!”老师对刚才回答问题的小朋友竖起了大拇指,继而为小观众们讲解了节肢动物的深层含义。老师又说:“昆虫这个名字很多人叫了一万遍也不知道它的含义,其实呀 “昆”是众多的意思。”观众们听后都恍然大悟。

在老师的生动讲解之下,昆虫馆仿佛变成了充满奇幻色彩的宫殿。小朋友们都带着好奇的目光观察着各种各样的昆虫,积极与老师互动。展厅内容讲完了,皇甫老师还展示出她的“捕虫利器”,在场的观众们都觉得新奇有趣。最后老师还给小朋友们分发了《大自然》的杂志。

活动后我对皇甫老师和小观众们进行了采访。其中一位小朋友说:“听了老师的讲解,我知道了原来昆虫也很聪明,会伪装自己来躲避天敌。而且我非常喜欢那些稀少的蝴蝶。”另一个小朋友说:“我不但了解的昆虫习性,还知道很多昆虫是国家保护动物,在野外遇见也不能捕捉它们。”皇甫老师说:“我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观众们能认识更多的昆虫,了解更多昆虫的生活习性,在生活中见到这些昆虫,可以叫出它们的名字。”

小记者  吴欣悦

04
藏品故事会

8月17日,菌类专家李婷老师在植物展厅为观众们讲述了真菌的故事。当天下着瓢泼大雨,却没能阻挡观众们的脚步,课堂上可谓“人山人海”,前排有好几个看上去只有二三年级甚至更小的小朋友,从他们的眼神中透着期待、兴奋,也有思考。

李老师介绍了真菌的结构和真菌的小宝宝——孢子,还跟我们说,科研过程中,有一种专门记录孢子形状的方式叫做孢子印,只需要一张A4纸以及真菌的孢子就可以印出非常美丽的图画。这时,我注意到有一个小女孩发出了惊叹声。她一定很想尝试。

老师还分享了真菌中的主要三大类群。它们分别是“可食用真菌”,“药用真菌”以及“有毒真菌”。一个小女孩举起了手积极抢答“金针菇和牛肝菌是可食用真菌”,一个小哥哥说:“我知道北京地星可以消肿止血。” 老师说:“黄菌可以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全场惊呼:“原来蘑菇还可以治病啊。”随后,老师展示了很多有毒性真菌的图片和标本,一个小弟弟一脸痴迷的看着鹅肝菌标本,问老师:“闻一下会死吗?”我猜他心里一定在想,等哪天如果我也在野外发现了鹅肝菌,我也一定要把它们珍藏起来做标本。

小记者 许德培

05
藏品故事会

8月18日 国家自然博物馆地球科学部专家张贝老师在古哺乳动物展厅展开了一场主题为“象的演化”的讲述。老师不仅结合展厅标本介绍了象的演化,还带来了很多科研图片,将图片与展厅化石标本相对照,讲述化石带给我们的远古信息。课程结束后,小朋友们仍然依依不舍地围绕在老师周围,继续观察着大象化石,提着各种得问题。有一位小妹妹说这样的课堂太有趣了,明天还来。

小记者 何俊佑

06
藏品故事会

8月19日 国家自然博物馆无脊椎动物展厅,古生物专家韩月胜老师早早等在门口,为观众带来早期地球方面的专业讲述。韩老师从生命的起源开始讲解,让我们了解到生命的生存与环境关系密切,老师还带着特制的“道具”,让同学们更详细、更直观地看到火山的特征,为老师细心充足的准备点赞。








通过聆听老师的讲述,同学们的小脑袋也都跟着思考起来,奇妙的问题层出不穷:“动物可以在火山边上生存吗?”“火山是怎么形成的?”“如果我长大了去看火山,我可以穿着防火服去到火山口里面吗?”………老师不仅一一做了专业的解答,还根据同学们的问题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我认为这就是专家来到展厅,与观众近距离讲述科研故事的意义吧。

小记者  马栎燊

01
标本零距离

8月16日,国家自然博物馆标本零距离的花车又出现在了展厅里,宋老师和任老师将带领观众们通过观察、触摸动物标本,发现标本背后蕴藏的生命奥秘。

今日展出的是鸿雁、白鹭和长耳鸮三个鸟类的标本。老师们不断引导观众认真观察、大胆尝试、亲身体验、仔细思考;老师们给大家布置了层层递进的小任务,鼓励观众朋友们观察标本的特点,思考这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样的关系,并且猜测它们的分类。

观众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展亲子探究,增长知识,感受科学的魅力。许多小观众表示,这是他们第一次体验能够触摸标本的活动,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远比传统的死记硬背更加有趣和深刻。这不仅让观众们学习到有关鸟类的知识,更激发了他们对生物多样性的浓厚兴趣。

小记者  苏隽清

02
标本零距离

8月18日周日,标本零距离活动如约而至,两位漂亮的小姐姐(黄老师和王老师)带着毛茸茸的兔子标本,来到花车前。今天和我们互动的标本有野兔、螃蟹、食人鱼、章鱼、兔子骨骼和鱼骨骼。活动刚开始就有好几个人围过来问:“这是真的吗?这能摸吗?”黄老师笑盈盈地说:“标本零距离就是让大家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家长小朋友们马上动手,上下来回撸野兔毛,好几位阿姨啧啧称赞“哎呀,手感真柔软啊。”

黄老师指着野兔和螃蟹标本,问到:“你们看看兔子和螃蟹,猜猜哪个是脊椎动物?”看小朋友有点儿懵,黄老师就自己反手摸着自己脖子说:“小朋友摸摸自己后背是不是有一整条骨头,从脖子一直连到屁股,一节一节的,这就是脊椎骨,有脊椎骨的动物就是脊椎动物。下面请你们再摸摸兔子和螃蟹,你们觉得是兔子有脊椎骨还是螃蟹有脊椎骨啊?”这下小朋友明白了:“兔子有脊柱。”

就是这这样生动的互动中,小朋友和家长们提出了很多问题,如:标本是怎样制作的?这对野兔哪只是公的哪只是母的呢?然后在老师们的引导下,自己找寻答案。

小记者  徐智诚

01
博物夜谈

8月15日晚间,国家自然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博物夜谈”直播——“四不像”之国宝麋鹿。讲座由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的科普部部长宋苑老师主讲,她以温婉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调,引领我们穿越历史的长河,深入探索麋鹿的奥秘。首先宋老师展示了一系列精心挑选的鹿类图片,请大家积极参与互动,巧妙地激发了听众们的兴趣与好奇心,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始了一场关于“四不像”的探秘之旅。

麋鹿的命运并非一帆风顺。宋老师沉痛地讲述了麋鹿历史上的种种遭遇:从与人类共同进化的悠久历史,到因人类活动而濒临灭绝的悲惨现实;从被贩卖至异国他乡的无奈,到最终成功回归故土的喜悦与重生。这段历程,不仅是对麋鹿命运的深刻反思,更是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一次警醒。

此次讲座不仅让我对麋鹿这一国宝级动物有了全面的认识,更让我深刻体会到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份对自然的敬畏与爱护之心,将如同麋鹿那悠长的角一般,在听众们的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小记者  李子茹

01
自然讲坛

8月18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林荣呈副所长来到自然讲坛,开启《植物的“眼睛”》专题讲座,讲座会场座无虚席。

讲座开始之前,我先采访了主讲专家:植物为什么会有“眼睛”?他表示,“眼睛”是指功能方面的眼睛,是一种蛋白。这听起来很神奇,不禁让人期待林老师的深入讲解。讲座中,林老师说:“我们人类的感官有五种,分别是眼睛的视觉、鼻子的嗅觉……”这时,有两位小朋友立刻抢答:“我知道,还有耳朵的听觉、皮肤的触觉和舌头的味觉。”林老师十分高兴,立刻表扬了他们。紧接着,林老师又问大家,植物也有五种感官吗?听众又一次热烈讨论,很多小朋友都很疑惑,植物怎么会有感官呢?大家有的否定、有的认同。林老师见状,便解释道:“大部分植物最多有三种感官,其中只有触觉是真正意义上的,例如含羞草和捕蝇草。”

一小时的讲坛在激烈的讨论中很快就过去了,这次自然讲坛不仅开拓了大家的眼界,激发了小朋友们对大自然的好奇,而且还让小朋友们知道了一个新的科技领域。未来或许会有今天的小听众跻身这一领域,为植物工厂计划的实施添砖加瓦呢。

小记者  杨曜丞

02
自然讲坛

8月19日,国家自然博物馆自然讲坛邀请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馆长卢颖教授,带我们尝尝《中药的味道》。

很多观众是慕名而来的,一位小男孩向我展示了他自己带着的一小袋人参。他告诉我:他曾经看过一部关于中药的纪录片,从此对中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他最喜欢的中药就是人参。今天,他希望通过这次讲座,增进对中药的了解。

中药都是苦的吗?当然不是。中药有五种基本的味道:辛、酸、苦、咸、甘。有的药则兼有多种味道。不同味道的中药,具有不同的功效与作用。掌握了中药的味道及其作用,对于我们日常正确的中医养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场听众非常专注地聆听并理解着讲座的内容,有的人还认真地记下了笔记。随着每一种味道讲解的深入展开,讲座进入到有趣的体验环节。助理老师们向听众们发放了相应的药材,让大家亲自品尝和感受不同药材的味道。枸杞甘、乌梅酸、黄连苦、干姜辛、芒硝咸……看看大家脸上的表情,就知道这些中药的味道一定给听众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讲座结束后,意犹未尽的听众们围着卢教授进一步咨询和探讨。而我,又找到了那个带着人参来的小男孩。他说这场讲座的内容非常精彩,他又学到很多新的知识,他也要再去跟专家讨论讨论去。

小记者 杨云翕


博物馆之夜精彩内容还将继续,小记者一直在路上。




END




排版编辑:张一涵



国家自然博物馆
传播自然科学知识 发布自然博物馆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