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109个县级以上政区地名由来

文摘   2024-11-06 09:27   江苏  

      按区划代码顺序(民政部区划平台2023年底资料),介绍江苏省所有县级以上政区地名由来。江苏省,辖13地级市,55市辖区、21县级市、19县,共计109个县级以上政区地名。本文为汇集网络资料而成,说法不一,笔者取舍未必合理,且内容繁杂,十分耗时,作为网文,并未进行逐一考证。如有不同见解,请留言说明,以作下一版改进。

江苏省

      1667年,清朝改江南右布政使司为江苏布政使司,以两江总督驻所江宁府(今南京)和巡抚驻所苏州府 (今苏州)的首字为名。

南京市

南京,南部的京城,简称“宁”,古称金陵、建康。1356年,明太祖朱元璋攻占集庆,改名应天府,取“顺应天时”的意思。1378年,改称应天为京师。永乐帝迁都北京顺天府后,改北京为京师,原来的京师(应天)为南京。

1.玄武区

因境内的玄武湖而得名。玄武湖,古名桑泊,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时,因见湖中出现黑龙,故改名玄武湖。

2.秦淮区

因境内有秦淮河流经而得名。秦淮河,相传秦始皇东巡时,发现这里有王气,于是在方山一带掘流,西入长江,亦曰淮,因称秦淮。

3.建邺区

东汉末年孙权取“建立千秋伟业”之意,改秣陵县为建业县。

4.鼓楼区

因境内的鼓楼得名。

5.浦口区

因地处长江之滨而得名。“浦口”意为“水滨临岸处”。

6.栖霞区

因境内的栖霞山得名。栖霞取自“饵霞栖云”一语,本指修仙成道,后被隐士喻超尘脱俗。南齐时山上建了栖霞寺。山随寺名,故称栖霞山。

7.雨花台区

因境内雨花台得名。相传梁武帝时期,有位高僧云光法师在此岗设坛讲经说法,僧侣500余人趺坐聆听,讲得精彩,听得入神,数日而不散,感动佛祖,天降雨花,落地为石,遂称雨花石,雨花台也由此得名.

8.江宁区

晋武帝时,帝初通江南,以江外无事,宁静于此 ,因置江宁县。

9.六合区

因境内的六合山(六峰山)得名。六合山因山中有六座形胜奇特、峰峰相连的山峰而得名。

10.溧水区

以境内的溧水得名。

11.高淳区

明初,京师应天府以“地广难治”为由,奏割溧水县南9乡置县,“初拟淳化,钦定高淳”。


无锡市

古称梁溪、金匮。无锡地名源自古越语,原意无从考证。另有说法,周朝秦朝时期产铅锡,到汉朝,铅锡资源枯竭,故名无锡,此说法无法证实。

1.梁溪区

因无锡城西梁溪而得名。梁溪,有一种说法,是以东汉梁鸿居此而得名。

2.滨湖区

因濒临太湖而得名。

3.惠山区

因惠山得名。惠山因晋代开山禅师慧照在此建寺,后人就用慧照命名“惠山”。古时慧、惠两字相通,惠山就由此得名。

4.锡山区

周朝秦朝期间因为山上产铅锡命名锡山。

5.新吴区

      2016年,设立新吴区。“新吴”的“新”字有两层意思:一是代表无锡高新区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二是蕴含了在继承古吴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的意思;“吴”是为了纪念商朝末年泰伯在梅里(今无锡梅村一带)建立的“勾吴”国。

6.江阴市

      因地处长江南岸,故名江阴。古代,以山之南,水之北为阳;以山之北,水之南为阴。
      7.宜兴市
      西晋永兴元年,为表彰周圮兴义兵平叛有功,设义兴郡 。北宋太平兴国元年 ,为避宋太宗赵光义,取 “义者宜也”之意改名宜兴县。1988年设立宜兴市。

徐州市

徐州古称彭城,为古九州之一,西汉设彭城郡,曹魏将徐州刺史部移治彭城(今徐州市区),彭城自始称徐州。有说法徐州因徐戎或徐方而得名,还有一种说法,因境内地势平缓,遂取“舒缓”之意命名为“徐”。

1.鼓楼区

以境内的古建筑鼓楼得名。

2.云龙区

因境内的云龙山得名。云龙山因山中云雾缭绕,山势蜿蜒如龙而得名。

3.贾汪区

明朝时有一贾姓者在此临汪(水塘)而居,故名“贾家汪”,简称“贾汪”。

4.泉山区

以境内的泉山得名。

5.铜山区

以境内的铜山得名。铜山因富含铜矿而得名。

6.丰县

县名以古丰邑得名,寓 “美好富厚” 之意。春秋战国时,为丰邑,先后属宋国、楚国。秦朝时,设丰县。

7.沛县

      以境内的沛泽得名。沛泽因水草丰沛而得名。

8.睢宁县

以境内的睢水得名,寓 “睢水安宁”之意。

9.新沂市

      以境内的新沂河得名。新沂河原为沂水,因建国后根除了历史上的沂水灾害,使两岸人民得益,故改名“新沂河”,寓 “重获新生”之意。

10.邳州市

以古邳国得名。


常州市

      古称延陵、晋陵。589年,隋于常熟县置常州,后割常熟县入苏州,遂移常州治于晋陵,常州之名由此始。

1.天宁区

以境内的天宁禅寺得名。

2.钟楼区

以境内有南唐时代的钟楼而得名。

3.新北区

因地处常州市北部而得名。原为地处常州市区北部的郊区, 2002年为区别建国初期所设的北区命名为新北区。

4.武进区

      三国吴嘉禾三年(234年),设武进县。孙权取“以武而进”之意命名为“武进”。

5.金坛区

唐朝武德二年(619年),设金山县,以境内的金山得名。唐朝垂拱二年,因婺州有金山,改名金坛。

6.溧阳市

秦朝建溧阳县,因地处古溧水之北,水北称阳 ,故名溧阳 。


苏州市

      古称姑苏、平江。589年,隋改吴州为苏州,因境内姑苏山得名。姑苏山,一名姑馀、姑胥,又名紫石山、胥台山,俗称和合山。东汉《越绝书》:“春夏治姑胥之台。”唐陆广微《吴地记》载:“阖闾十一年,起台于姑苏山,因山为名。”

1.虎丘区

以虎丘山得名(并不在本区)。虎丘山相传阖闾葬在此处,以金凫玉雁随葬,葬后第三天,金精化为白虎蹲在山上,山因此号虎丘。

2.吴中区

以吴县得名。吴县以春秋时为吴国首都而得名。1995 年 ,吴县设吴县市。2000年,撤吴县市分设苏州市吴中区、相城区。

3.相城区

以春秋时吴国大夫伍子胥在此地的阳澄湖畔“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相其他,欲筑城于斯”而得名。

4.姑苏区

以姑苏山而得名。

5.吴江区

以境内的吴江(今吴淞江)而得名。

6.常熟市

      因此地盛产稷谷,取 “稷谷常熟”之意。

7.张家港市

      以境内的张家港河得名。张家港河因明代张氏家族在此修建张家埭而得名。

8.昆山市

      以境内的昆山得名。昆山因西晋时期的陆机、陆云兄弟生于此地,取昆山出玉之义命名此山。

9.太仓市

      春秋属吴国,吴王在 “其地置(粮)仓,名太仓”。“太仓”就是大仓的意思。另外,有一种说法,相传三国时期,吴王孙权在此设粮仓东仓,太仓由此得名。

南通市

958年,后周置静海军,后改通州(今南通市),以其地据江海之会,通达吴越之路得名。1912年,为了和北京的通州相区别,改名为南通。1949年2月,设南通市。

1.崇川区

以南通市的古名“崇川”得名。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为避刘太后的父亲刘通的名讳,改通州为崇州,又名崇川。

2.通州区

五代时的后周显德五年(958年) 为通州,以其地据江海之会,通达吴越之路得名。

3.海门区

后周显德五年 ( 958年),设海门县,因地处长江入海口而得名。

4.如东县

1941年,置如东县。以其原为如皋县东乡而得名。

5.启东市

1928年,设启东县,以地处滨江沿海之地,境内滩涂不断东扩,故名启东,寓 “启我东疆” 之意

6.如皋市

以境内的如皋港、如皋村而得名。如皋村、如皋港以地处长江北岸沙嘴上,取《荀子·大略》中 “望其圹,皋如也(看那空旷的原野上,有高起来的地方)”的句子命名为“如皋”。

7.海安市

南朝齐永明五年(487年),置海安县,取临海平安之意。


连云港市

      面向连岛、背倚云台山,因港得名连云港。1933年,在灌云县老窖筑船港,取港口附近的连岛、云台山首字命名为连云港。1935年,析置连云市,1948年,设立新海连特区,1949年,改为新海连市,1961年10月1日,改名连云港市。

1.连云区

      1969 年 ,为连云港市连云区。以境内的东连岛、西连岛和云台山各取一字得名。
      2.海州区
      以滨临黄海而得名。
      3.赣榆区
      以境内的赣榆山而得名。赣榆山以盛产优质榆树而得名。还有一种说法,春秋时子贡曾在此种植榆树,后人仰其贤德,故以赣榆名县。

4.东海县

      南朝宋泰始七年(471 年),设东海县。以东临东海(黄海古代称东海)而得名。
       5.灌云县
       1912年,设灌云县,境内南有灌河、北有云台山,故名 “灌云”。
       6.灌南县
      1957年,析灌云县9 乡镇和涟水县5 乡置新安行政办事处。1958年 ,改设灌南县。因地处灌河流域,又在灌云县南, 故名。

淮安市

      淮安以地处多水患的淮河流域,故取“依淮安居、淮水安澜”之意命名。489年,南齐置淮安县,1283年,元置淮安府路,明清为淮安府。民国撤府置淮安县。1987年12月22日,撤销淮安县,设立淮安市。2002年,地级淮阴市更名淮安市。

1.淮安区

参考淮安市。

2.淮阴区

因地处淮河以南而得名。山之北,水之南为阴。

3.清江浦区

来源于河流名称清江浦(清江)。

4.洪泽区

以洪泽湖而得名。洪泽湖原名破釜塘,后来隋炀帝改名洪泽湖, 寓 “洪福齐天,恩泽浩荡”之意。

5.涟水县

      以县境类的涟水(亦名涟河)而得名。

6.盱眙县

秦朝设置盱眙县,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说:张目为盱,举目为眙。盱眙意为张目直视,因古县治在圣人山一带, 登山可以远眺,故名。

7.金湖县

1960年 4 月,析宝应县湖西地区设置金湖县。县名源于境内湖面宽广,水产资源丰富,好似取之不尽的金银宝物。


盐城市

      古时遍地皆盐场,环城为盐河。前119年,西汉设盐渎县。411年,东晋因“环城皆盐场”更名盐城县。1983 年,设地级盐城市。

1.亭湖区

以境内的望海亭、大纵湖得名。

2.盐都区

盐城古名“盐渎”(渎有水沟、河流的意思),后谐音为“盐都”,寓 “盐城之首”之意。

3.大丰区

1942年设台北县,因在东台县之北而得名。1951 年因与台湾省台北县重名,以境内有大中集、新丰镇,故合两地名改为大丰县,1996年,设大丰市。

4.响水县

以县境地处响水口而得名,响水口则因附近灌河河床陡深,潮汐差大,每逢潮起潮落,各支流汇入河中,跌水轰鸣,声闻数里,故名响水。

5.滨海县

以地处黄海之滨而得名。

6.阜宁县

清朝雍正九年(1731 年 ),设阜宁县,“阜宁”寓“商货阜通、地方安宁” 之意。

7.射阳县

      以秦汉时的射阳县得名。古射阳县因地处射水之北而得名。

8.建湖县

原为建阳县,1951 年因与福建省建阳县重名,以境内有建阳镇、湖垛镇,故合两镇名之首字改名建湖县。

9.东台市

有一种说法,以古时地处泰州之东,地势较高,故名“东台”。


扬州市

      古称邗城、广陵。以古九州之一的扬州得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淮、海惟扬州。”589年,隋置扬州(治广陵),明清为扬州府。1949年1月27日,析江都县,设立扬州市。1983年,撤销扬州地区,设地级扬州市。

1.广陵区

      公元前319年,楚怀王在邗城基础上筑广陵城,广陵之名始于此。

2.邗江区

      以境内的邗江(邗沟)得名。春秋时吴王夫差开凿邗沟,以古邗国得名。

3.江都区

      西汉前元四年(前153年),设江都县、江都国。名称来源于“县城临江,县为一都之会,故曰江都”,也有一种说法,取“取“江水都汇于此”之意命名。

4.宝应县

      南朝齐置安宜县, 唐肃宗上元三年(公元762年),宝应有个叫真如的尼姑因献八件宝贝给唐肃宗(真如献宝),而这八宝又正好应验了唐肃宗做的梦,因而深得皇上的欢心,于是就赐安宜县为宝应县,同时将年号由上元三年改为宝应元年。
       5.仪征市
       宋朝在此铸造了四位先皇的金像, 因仪容逼真,故建仪真观。明朝时设仪真县。清朝时为避雍正帝胤镇之名讳改为仪征县。宣统元年(1909年),为避宣统帝溥仪名讳,改为扬子县。1912年,重新改为仪征县。
       6.高邮市
      秦王赢政二十四年,灭掉楚国,在这里筑高台,设置邮亭,故名高邮。

镇江市

       1113年,北宋升置镇江府。因镇江为镇守江防之要地,取威镇长江之意。1913年,撤镇江府,设丹徒县,1928年7月,民国改镇江县。1949年4月,拆分镇江县为镇江市和丹徒县。1983年,设立地级镇江市。
      1.京口区

《尔雅》云:“绝高为京。”其城因山为垒,缘江为境,因之称为京口。“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润州区
       因境内有润浦而得名。
       3.丹徒区
       “丹徒”就是穿着赭红色衣服的囚徒的意思。秦始皇东巡时,听术士说谷阳县京岘山有王气,因此派三千名穿着赭红色衣服的囚徒凿断山脉,损坏这里的王气。同时把谷阳县改名为丹徒县。
       4.丹阳市
      唐朝天宝元年(742年),为丹阳县。有一种说法,因县城西边有赭山,其山丹赤,因以为名。
       5.扬中市
      市境原为扬子江(长江)中的太平洲,故名 “扬中”。
       6.句容市
     名称源于勾曲山(今茅山),其形如‘句’字,因以为名。还有一种说法,“句容”是古吴语地名的音译。

泰州市

前117年,西汉置海陵县。937年,南唐置泰州,取“安泰”之意。1912年,民国废泰州,改泰县。1949年1月21日,析泰县城区设立泰州市。1996年7月19日,设立地级泰州市。

1.海陵区

      西汉置海陵县,以地处海边的高地而得名。

2.高港区

      以境内的高港而得名,高港因周围高姓人聚集而得名。

3.姜堰区

      以境内的姜堰镇得名,姜堰镇以境内的防洪大堤“姜堰”得名。北宋时泰州商人姜仁惠、姜锷父子在此率民众筑堰抗洪,后人将其所修筑的大堤命名为“姜堰”。

4.兴化市

      五代南吴武义二年(920年) , 置兴化县,寓“振兴教化”之意。

5.靖江市

      明朝成化七年(1471年),设靖江县,以地处长江入海口处,常年多水患,故名靖江,寓 “江海安定平安”之意。

6.泰兴市

      南唐在泰州设泰兴县,寓 “随泰州而兴起”之意。

宿迁市

      古称下相,春秋时宋国迁宿国之人至此处,秦置下相县。405年,东晋于下相县东南置宿预县。549年,东魏改宿预为宿豫。556年,北齐废下相县,并入宿豫县。唐朝避唐代宗李豫之讳,取“宿国人迁居至此” 之意命名为“宿迁”。1987年12月,撤销宿迁县,设立县级宿迁市;1996年7月,升格为地级宿迁市。

1.宿城区

       以境内的宿迁古城得名。

2.宿豫区

      春秋时地处古豫州的宋国迁宿国于国境之内,以为附庸国。南北朝时取“宿国人迁居豫州”之意命名为 “宿豫”。

3.沭阳县

因地处沭水之北而得名。

4.泗阳县

      西汉元鼎元年( 前116年 ) ,置泗阳县,属泗水国,因故城在古泗水北岸而得名。

5.泗洪县

      因县处泗水和洪泽湖,取两地首字,故名。

丁中广祥听文化
以声音之美,传文化之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