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学者,很多人或许都会说是杨振宁和李政道(两人当年都是中国护照,并非美籍)。但是说到第一个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的学者,大家或许就不知道了。此人不是别人,正是我国两弹元勋——王淦昌教授。而且他不止一次错过诺奖,而是两次。
1930年,青年王淦昌离开家乡,去往科学王国——德国学习。在柏林大学,王淦昌师从于著名女物理学家——迈特内。
一日,王淦昌在迈特内的实验室工作。有人通过实验证明,用钋释放出 的 α粒子轰击铍核会产生很强的贯穿辐射 , 并将其解释为γ 辐射。王淦昌听说后,就觉得不对。于是他对迈特内说:”这个结论有问题,我认为这次的实验能发现一个全新的粒子。“
然而顽固的迈特内夫人似乎觉得王淦昌人微言轻,于是说:“你别胡思乱想了,先完成我布置的实验吧!”
然而两年后 , 英国人查德威克用王淦昌的方法找到了中子,并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奖。迈特内听说此事后,后悔不迭,于是主动向王淦昌道歉。虽然与诺贝尔奖错失,但是王淦昌却并没有责怪老师。
1933年,王淦昌通过了博士答辩,成为了柏林大学的哲学博士。1934年春,王淦昌在正式取得博士学位,便毅然选择了回国.当时许多国外朋友婉言相劝:“科学没有国界,中国那么落后,没有从事 科学研究的条件,你为什么要回去呢”。王淦昌回答道:“正如巴斯德所说,科学虽然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却是有祖国 的,我的祖国正在遭受苦难,她正需要我回去 。“
就这样,王淦昌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返回国内,并在浙江大学从事教职。回国后,王淦昌没有了欧洲那样先进的科研条件,但是他仍利用有限的设备,做出了杰出的成绩。
1943年王淦昌在美国《物理评论》杂志发表 《关于探测中微子的一个建议》,同年该文被评为 最佳论文之一。但是,王淦昌虽然知道寻找中微子的方法,却缺乏设备验证。运用王淦昌提供的方法,美国科学家菜茵斯发现了中微子,并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奖。可以说,这是王淦昌第二次错失诺贝尔奖。
中国贫穷落后,王淦昌有很多出国游学的机会。但是为了拯救多灾多难的祖国,王淦昌却选择了留守,直到新中国成立。
1956年,中国开启了自己的核武器制造计划。王淦昌会同苏联专家一起,开始为中国研究原子弹。作为世界闻名的科学家,王淦昌全程参与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在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他的光芒可以用“无人能比“来形容。
在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中,钱学森自然是第一功臣,但说到第二功臣,却没人知道了。但是根据后来解密,这位功臣正是王淦昌。在“两弹”工作开始到成功以及之后相当一段时间里,对从事这项工作专家的情况都是保密的。
在明面上,唯有钱学森、钱三强等少数担任国家职务的科学家能够显示自己的名字,而王淦昌、邓稼先等科学家,必须隐姓埋名,其中就包括王淦昌。
原本,以王淦昌的研究进度,他完全可以获得诺贝尔奖。而五六十年的美国同行也多次称,中国有个足以获得诺贝尔奖的王淦昌。
但是为了帮助中国造出原子弹,获得安全和尊严,王淦昌毅然放下了诺贝尔奖,放弃了对个人荣誉的追求,而是甘心藏在幕后,做无名英雄。在核弹研制的过程中,王淦昌一直处于中心的地位,即使是邓稼先,也得在他面前毕恭毕敬。
1960年,苏联撤走了一切专家,中苏在核弹研究方面的合作,就此被中断。但是苏联专家离开前,却密电中国核武器研究小组:“你们有王淦昌,即使没有我们也行!”
到了1964年,王淦昌果然实现了他苏联同行的预言,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了,中国从此步入核大国的行列。仅仅一年多后,也就是1966年,氢弹在罗布泊爆发。王淦昌虽然牺牲了个人前程,但是在他看来,一切都是值得的。
改革开放后,王淦昌身兼数职 , 但他坚持认为自己的阵地还是在原子能所, 所以他还继续 留在所里领导一个研究小组 , 进行核聚变的研究,想为世界提供一个取之不竭的清洁能源。
正所谓工作让人年轻,即使到了90岁,王淦昌仍然思路清晰、精神矍铄。但是一场意外,却在1997年的一个夏日发生了。像往常一样,王淦昌离开家在外面遛弯。正在这时,一辆飞驰的自行车将这位老人撞倒。
据王老事后说,这个自行车主是个年轻男性。他在撞倒王淦昌后,回头看了一眼,便扬长而去。最终,王淦昌被路人扶起,送去了医院,发现他的腿骨骨折,要卧床三个月。
对于一个90岁老人来说,这是一个重创,他或许再也不能下床了。因此,他的健康急转直下。1998年夏,王淦昌的发妻、94岁的吴月琴不慎摔了一跤,造成股骨颈骨折。由于年高体弱不能手术,于是她只能卧床养伤。不久这位陪伴王老78年的老人便撒手人寰。
妻子的死,让王淦昌的身心受到第二次重创。1998年12月10日,王淦昌去世,享年91岁。直到今天,许多人都认为,如果没有那个肇事车主,王老还能陪伴我们更久。
王老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却被一个无良车主所害死。如今,这位车主还未被找到。伤害了这样可敬的科学家,他还是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