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肠道寄生虫病是一种常见病,规范合理地选用驱虫药,确保用药安全有效,非常重要。
常用的驱虫药
常用的驱虫药包括阿苯达唑、噻嘧啶、左旋咪唑等。
阿苯达唑 阿苯达唑是一种高效广谱驱虫药,能选择性且不可逆地抑制寄生虫肠壁细胞胞浆微管系统的聚合,阻断其对多种营养和葡萄糖的摄取吸收,致使虫体无法生存和繁殖。该药对线虫、血吸虫、绦虫均有高度活性,对虫卵发育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两岁以下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噻嘧啶 该药通过抑制胆碱酯酶对寄生虫的神经肌产生阻滞作用,能够麻痹虫体使之止动,从而安全排出体外,不致引起胆道梗阻或肠梗阻。其对蛔虫、蛲虫、钩虫均有效,对鞭虫无效。服药后可能有轻度恶心、眩晕、腹痛,偶有呕吐、腹泻、畏寒等。孕妇、冠心病患者及有严重溃疡病史者慎用。
左旋咪唑 左旋咪唑能抑制虫体肌肉的无氧代谢,同时具有免疫调节功能。该药对蛔虫、钩虫、蛲虫和粪类圆线虫病均有较好的疗效,为广谱驱虫药。服药后偶有头晕、恶心、呕吐、腹痛、食欲不振、发热、嗜睡、乏力、皮疹、瘙痒等不良反应;偶见有白细胞减少症、剥脱性皮炎及肝功能损伤。妊娠早期和肝炎活动期禁用。
枸橼酸哌嗪 枸橼酸哌嗪可在虫体神经肌肉接头处发挥抗胆碱作用,阻断神经冲动的传递,使虫体肌肉麻痹而不能附着在宿主肠壁,从而随粪便排出。该药主要用于驱蛔虫与蛲虫。用药后偶可引起头痛、恶心、呕吐及眩晕;少数病例可能出现荨麻疹、嗜睡及便秘等症状。肝肾功能不全者、有神经系统疾病者及有癫痫史者禁用。
氯硝柳胺 氯硝柳胺可抑制绦虫细胞内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过程,破坏绦虫的头节及体节前段,使其从肠壁脱落而随粪便排出。该药孕妇禁用,且很少用于儿童。
儿童驱虫药的选用原则
选择儿童驱虫药时应注意药物对于儿童的适宜性和安全性。
适宜性
在怀疑患有肠道寄生虫病后,应先去医院进行相关检查,确定有无寄生虫、是哪种寄生虫,再根据肠道寄生虫的种类、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选择适合的驱虫药。比如驱蛔虫常选用甲苯达唑、噻嘧啶;驱蛲虫常选用甲苯达唑、枸橼酸哌嗪、噻嘧啶;驱绦虫可选用氯硝柳胺等。对于不同寄生虫的混合感染,宜选用广谱驱虫药,如阿苯达唑、甲苯达唑或噻嘧啶。
一般来说,两岁以下的儿童不需要服用驱虫药。两岁以下儿童感染肠道寄生虫的机会少;即使感染了虫卵,待虫卵在体内长大成虫,儿童通常也超过了两岁。此外,服用驱虫药后需要经肝脏分解代谢或经肾脏排泄,两岁以内的儿童肝、肾等器官发育尚不完善,容易受到药物损害。因此,如果两岁以下的儿童感染了肠道寄生虫,一般不服用上述驱虫药,而是选择综合防治或者替代疗法进行治疗。
安全性
不同驱虫药的药理机制不同,如阿苯达唑是通过抑制寄生虫对葡萄糖的吸收,即“饿死”蛔虫的方式达到驱虫效果。这种方式有可能导致蛔虫受到刺激而挣扎游走,窜入胆道、阑尾等器官,甚至出现服药后发生口吐蛔虫的情况。有些驱虫药是通过麻痹虫体来进行驱虫,这种方式就相对安全,如枸橼酸哌嗪和左旋咪唑。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枸橼酸哌嗪、噻嘧啶等药物可引起头晕、头痛、呕吐及肝功能损害,对人体(特别是儿童)有潜在的神经肌肉毒性,应避免长期或过量服用。
驱虫药服用注意事项
建议在空腹或饭后两小时服用驱虫药,此时药物易与虫体充分接触,驱虫效果较好。服药前1小时食用适量的醋也有助于虫体的驱除。
服药期间要注意多喝水,多吃含植物纤维素的食物。水和植物纤维能加强肠道蠕动,促进排便,及时把被药物杀死或麻痹的虫体连同粪便一起排出。不宜食用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否则容易引起便秘而影响驱虫效果。服药期间油脂类食物也应少吃,因为驱虫药多为脂溶性药物,且只在肠道内发挥局部治疗作用,如果服药后摄入过多油脂含量高的食物,可能会促使驱虫药被人体过快、过多吸收,既增加了药物对人体的毒性,又会降低疗效。
如果服药后较长时间没有排便,可以适量服用泻药促便排出。
儿童服用驱虫药应选择专用的儿童制剂,不能将成人用药减量服用。儿童减量使用成人制剂可能会出现用药剂量不足或剂量过大的情况。如果用药剂量不足,虫体没有被麻痹,可能导致虫体受到药物刺激出现游窜,引起腹痛、肠梗阻和胆道蛔虫等;用药剂量过大,则容易损害肝脏。
此外,服用驱虫药后应注意观察不良反应;肝、肾功能不全,脾胃虚弱,急性发热的儿童应慎用或禁用驱虫药。
来源 | 中国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