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陶与酒关系亲密、勾连甚紧。陶是酒储藏、盛放、品饮的重要工具,是酒酯化成熟、品质提升的“孕育体”“孵化器”。荣昌是中国西部陶瓷之都、中国三大陶都之一,荣昌陶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可以说,荣昌发展历史,就是一部陶与酒琴瑟和鸣、共“醉”千年的人文史。
资料图片
穿越千年的史话
早在西周时期,古代巴人已经学会制陶,并以之盛酒,以便进贡和“击筑饮美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在安富鸦屿山的悬棺遗址中,发现过用于盛酒、陪葬和日常生活的罐、灯等陶制品。
唐宋时期,荣昌陶持续发展,制陶技艺不断提升,陶杯、盘、碗、碟和壶已有量产,成为当地人盛酒、饮茶的日常用品。重庆市考古专家陈丽琼等人在荣昌发现了一套宋代素烧酒具和一个宋代条纹酒壶,均存放在荣昌陶博物馆。荣昌陶历来属于民窑产品,产地和销售区域大致相当,一般不会大批量外销,这也说明两宋时期荣昌酒业发展已经初具规模。
1702年,荣昌安富镇成立,由于此时当地已经开始生产“烧酒坊”白酒,因此安富镇便有了“烧酒坊”的美称,而“烧酒坊”比安富镇更有名。“安富场,五里长,瓷窑里,烧酒坊,泥精壶壶排成行,烧酒滴滴巷子香……”可以说,“烧酒坊”自问世之日起,就与荣昌陶结下了不解之缘:酒入陶瓮,陶酒共舞,历久弥醇,香飘巴渝。“烧酒坊”,经荣昌陶窖藏后,初闻香气扑鼻、口舌生津,入口则清爽甘醇、豪气干云,久之如坠三山五岳、羡煞仙佛。
1949年,在荣昌陶的主产地安富镇,就有酿酒作坊33家,从业人员360人,年产白酒200多万斤。这些酒坊,均以家庭经营为主,前店后坊,业务十分红火。此时,“烧酒坊”已经成为当地清香白酒的代名词。到了1980年代,广顺一家酒厂注册“烧酒房”商标。随后,包括“烧酒房”在内的荣昌白酒,多次在国内白酒行业品鉴大赛中获奖,并远销天津、广东、广西等地。其中,1991年10月,“烧酒房”白酒、荣隆曲酒厂曲酒获重庆市优质产品奖。
荣昌陶与酱酒的对话
早在清代中后期,荣昌的“红货客”就将荣昌陶器运往贵州、云南、川康等地,其中销到贵州仁怀的主要是陶坛、罐、缸等。当地人用以储藏酱香型白酒,历久弥香,口味纯正,品质愈佳,很受厂家喜爱和称赞。
这是为什么呢?荣昌陶以当地特有的优质陶土为原料,经手工艺人精心制作,并经高温烧制而成,重量相对较小,但强度高,结构致密,经久不渗漏,能有效促进白酒的酯化成熟,是盛装、储藏白酒的优质容器。尤其酱香型白酒经此容器储藏三年以上,酱香气味更加突出,入口柔绵醇厚,令人回味悠长。且对人体刺激小,富含有利于身体健康的有效成分。有专家研究表明,酱香型白酒的酸度较高,有抵制肝癌、保健肠胃、活血化瘀、缓解风湿关节疼等功效,这与当代消费理念高度契合,是以市场前景日趋看“涨”。我国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政治活动家黄炎培曾这样作诗盛赞:“相传有客过茅台,酿酒池中洗脚来。是真是假吾不管,天寒且饮两三杯。”此诗多年来皆是佳话。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荣昌陶器企业开始生产可容纳白酒300公斤、500公斤的大酒坛、大酒缸,受到四川、贵州等地白酒厂家的青睐。1980年代初期,荣昌陶器企业制订了酒坛生产标准,酒坛品种不断增多。1985年,仁怀一家大型白酒企业与荣昌陶器企业签订了10年供货合同,开辟了两地长期友好合作、共谋发展的道路。到1990年底,这家白酒企业共收到荣昌送来的可盛装300公斤白酒的大酒坛近2万个。这一“结亲”之举,有效保证了酱香型白酒的良好品质。本世纪初以来,荣昌的陶坛、陶缸、陶罐仍不时运到仁怀,两地的陶、酒企业继续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续写着“结亲”佳话。
荣昌陶与白酒的现代白话
近现代以来,荣昌陶的主打产品之一,就是酒缸、罐、坛、瓶等。荣昌武城陶器厂曾生产“天下第一缸”“天下第一坛”,并申报吉尼斯纪录。2010年前后,安富镇先后出现了几家规模较大的酒坛、酒缸生产企业,产品因可盛装1000公斤白酒,最大的可盛装2000公斤白酒,因而被称为“吨缸”。这些酒坛、酒缸除销往河南仰韶、广西钦州、贵州仁怀等地外,还销往台湾等地区,深受用户喜爱。
荣昌陶酒瓶可以分为土陶酒瓶和工艺陶酒瓶。土陶酒瓶生产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清末和民国时期就闻名于成渝地区和西南诸省市。至今,土陶酒瓶仍以其古朴自然、利于白酒催化成熟而受到世人喜爱,主要销往川渝及贵州、云南等地,曾一度成为荣昌陶的主打产品,年产值最高达到10亿元。工艺陶酒瓶则注重现代工艺技术运用,釉色丰富,外形多变,可盛放优质白酒,也可单独用于家居装饰。天下美酒安陶装(荣昌陶昵称“安陶”),荣昌陶是贵州仁怀、四川泸州、古蔺等知名白酒产地和西凤酒、杜康酒、酒鬼酒等白酒企业的重要包装品。
作者简介
薛小军,曾在区县报任过记者、编辑,当过会计老师,在政府部门工作多年,现在荣昌区仁义镇人民政府工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