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昌观察】荣昌陶与酒 | 醉美烧酒房

文摘   2024-12-14 17:30   重庆  

“安富场,五里长,泥精壶壶排成行,瓷窑里,烧酒坊,烧酒滴滴巷子香……”这首流传百年的古老民谣,打小我就会吟诵。我的老家在安富,五里长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安富,古称磁窑铺,也叫烧酒房,后来叫安富场。烧酒房的名字由来已久,据《荣昌县志》记载,光绪九年(1883年),安富境内有一座鸦屿山,山脚有小溪,溪上有座仙人桥,桥侧破裂的大石堡形似酒坛,一股清泉从“坛”内裂缝涌出,用此泉水酿出的白酒醇香袭人、味美质好、含酒量髙、畅销内外,古镇大街小巷处处烧酒飘香,行走在川渝之间的客商,常常未到镇上就已闻到酒香,故而得名“烧酒坊”,民间亦叫“烧酒房”。


烧酒房位于巴蜀古驿道上,老成渝公路穿街而过。20世纪70年代,我在安富上中学时,每天上学都要踏着古驿道的青石板路从下街子走到上街子,然后从跃进门走进学校。一路上,我要路过两个酒厂,一个是安富中心酒厂,另一个是踏水桥酒厂。


安富中心酒厂位于安陶小镇火神庙旁的陶宝古街牌坊处,踏水桥酒厂位于下街子踏水桥旁的陶宝古街入口处。这两个酒厂,是原国营四川省荣昌县酒厂在安富的分厂。走在这条五里长的老街上,仿佛掉进了酒坛子里,空气中都弥漫着醉人的酒香。


我记得,那时的安富场很热闹,街上的茶馆座无虚席,还有几家小酒馆,从门口看进去,感觉生意挺不错,四面八方赶场的乡民喜欢到小酒馆坐坐,一碗小酒,一碟花生米,一碗豆花,喝得喜笑颜开。我爷爷喜欢喝酒,但他不爱在酒馆里喝,而是喜欢从酒厂的门店里打上一壶酒,每天中午在家小酌一杯。那时的酒都是实打实的高粱酒,听爷爷说“烧酒房”的酒好喝,喝了不会头痛。

烧酒房酿酒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清朝乾隆年间,烧酒房就以盛产高粱酒而远近闻名。清光绪《荣昌县志》载有谚语:“成渝要衢有一场,街式如带五里长,浓郁馨香是白酒,名副其实烧酒房。”其实,烧酒房酿酒的历史还要往前推。2008年,我在拍摄电视纪录片《名陶之乡》时,与原安富镇文化站站长刘守琪到安富境内刘家拱桥一带采访。据他介绍,20世纪80年代,三峡文物考古队在安富境内刘家拱桥发掘出土大量宋代陶器酒具,还发现了酿酒遗迹。因此,烧酒房传统酿造技艺的起源应追溯至宋代,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千百年来,安富便以制陶和烧酒而闻名于世,陶与酒的完美融合,使百年烧酒房成了一种历史的烙印,深深地刻在人们的记忆里。烧酒房酿酒历史悠久,悠悠岁月,醇情依旧。善饮者为仙,善酿者为神。烧酒房传统的酿造技艺,传承着古法的醇香,历经千年的磨练,让“古方酿醇”绵延璀璨,历久弥新。2016年,沿袭了上百年的烧酒房传统酿造技艺,被列入重庆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好山好水出好酒。烧酒房地处鸦屿山下,流不尽的山泉水,让烧酒房里酿出的美酒,酒味独特,具有柔和回甜、清香馥郁、回味悠长之美感。1979年,“烧酒房”牌高粱酒成功注册商标,烧酒房终于有了自己的品牌酒。“烧酒房”牌高粱酒,醉心不醉头,一度深受消费者喜爱,1986年荣获重庆市优质食品称号。“百年烧酒坊,今日烧酒王。”这句我为富安酒业策划的电视广告词,曾风靡一时,浓浓的酒香,穿透岁月的悠长。

改革开放后,安富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镇办的、乡办的、村办的酒厂与日俱增,20世纪80年代达到鼎盛时期。那时,安富境内酒厂星罗棋布,一家家酒厂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最多时有10多家。我父亲是安北乡大石坝村的村支书,1986年8月,他带领乡亲们筹资5万元,开办了一家酒厂,叫安北乡大石坝酒厂。我父亲是这家酒厂的厂长,他把酒厂办得红红火火,厂里生产的纯高粱白酒散酒卖到了全国各地。而今,大石坝酒厂的炉灶已悄然消失,酿酒车间变成了“安北陶艺村”。在今天看来,村办企业酿出的酒,虽不是名酒,却是一种难忘的回忆。


如今,再次踏入烧酒房,每一步都能感受到陶的风韵,却闻不见酒的醇香。我在烧酒房苦苦地寻觅,怎么也寻不见她醉美的酒香,那日的辉煌。

作者简介

刘友才,系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重庆市散文学会会员、荣昌区作协会员,高级记者,全国广播影视“百优理论人才”,从事新闻工作40年。

推荐阅读

【关注】农机报废更新补贴多多!本月底前快去登记
【荣昌观察】荣昌陶与酒 | 陶醉在海棠香国
【荣昌观察】荣昌陶与酒 | 荣昌泡菜坛助茅台酒梦圆巴拿马
新媒体编辑/张倩
编审/蒋海粒   值班编委/李靖
副总编辑/薛晓霞   总编辑/胡高彬

荣昌微发布
荣昌微发布始终围绕荣昌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开展宣传报道,为大家提供荣昌权威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