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话坟墓,中国最值得看的坟墓还是清朝的皇陵

文摘   2024-04-03 12:06   上海  

坟墓:埋葬死人之地,筑土为坟,穴地为墓,通称“坟墓”。 陵墓:指帝王、诸侯的坟墓。现多指领袖或先烈的坟地,亦泛指坟墓。之前,我不认为皇陵很有看点,但是,去看了我则后悔去得太晚了。本人曾先后于2015年10月12日赴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看了清东陵;2016年11月30日赴河北省保定市易县看了清西陵。
中国历代封建帝王的陵墓,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一个埋葬死人的大坟头。其奢华程度,反映了统治者浪费和腐朽。但是,如果能够保存至今的话,也可以把它看成先祖留给后人的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它们是当时的文明和思想观念的综合产物,是历史的再现,是保存在砖、木、瓦、石上的时间记忆。除了是物质财富的显现,也是精神文化的载体。对于专家学者而言,更是考证历史重大事件和历史疑难问题的宝贵的史料。
明清两朝,离现在似乎很近,大量的影视剧、书本,频繁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之中。所以,这些被埋葬的帝王,仿佛就在身边。身临陵园现场参观,仿佛在与这些帝王对话,使枯草乏味的历史事件有了栩栩如生之感。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西北30公里处,西距北京市区125公里,占地80平方公里。清东陵于1661年(顺治十八年)开始修建,历时247年,陆续建成217座宫殿牌楼,组成大小15座陵园。陵区南北长125公里、宽20公里,埋葬着5位皇帝、15位皇后、136位妃嫔、3位阿哥、2位公主共161人。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宏大、体系最完整、布局最得体的帝王陵墓建筑群。
清东陵目前开放的景点有裕陵、裕妃园寝、慈禧陵、慈安陵、展览馆、孝陵、景陵、昭西陵、二郎庙等9处景点,在清东陵14座陵寝之中,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布局最得体的当数坐落在昌瑞山主峰下的顺治皇帝的陵寝---孝陵。
清东陵南端有三重大门:第一道由峭立的两座自然山的对立,行成天然陵口;第二道是雄伟的石牌坊,由汉白玉雕刻而成;第三道为大红门,是清东陵名副其实的门户。

 
石像生是陵墓前神道两侧设置的石人、石兽的总称。石象生放置在神道两侧,象征帝王生前的仪帐和护卫。石象生一般有两种,即石人和石兽。石人又称翁仲。从此,人们便把宫阙或陵墓前的铜人、石人称为翁仲。


清东陵石像生以孝陵的规模为最大,神路两边的雕像,就是孝陵石象生,共有18对,从北往南依次为:文臣3对、武士3对,马立、卧各1对,麒麟立、卧各1对,象立、卧各1对,骆驼立、卧各1对,狻猊(读suān ní,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兽,也是“龙生九子”中的第五子)立、坐各1对,狮子立、坐各1对,最南端为一对石望柱。孝陵石像生从北到南长达870米,犹如两列威武雄壮的仪仗队,忠心耿耿的守卫着皇帝的陵墓,在迎接着谒陵者的到来。


 
每座石雕像均用整块石料雕成,古朴粗犷,突出写意作风,与苍松翠柏相映,使神道圣洁、庄严气概非凡。


清代陵制,只有皇帝陵设石像生,皇后陵和妃园寝不设石像生。孝陵石像生不仅石雕像多,序列长,有立、有卧、有坐,而且雕刻手法古朴粗犷,突出写意的风格,刻意追求神似,而不追求形似,表现出清初八旗子弟以弓马征服天下,朝气蓬勃,不可战胜的气势。它们与苍松翠柏相互映衬,使神道圣洁、庄严、肃穆,气势非凡。
 




帝陵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制而建的,一般不可“破例”。比如过了三重大门后的大红门后,每一座帝陵都有各自的“圣德神功碑楼”,该楼的东侧有“神厨库”,再往北走就是“神路桥”,接下来就是“东朝房”、“西朝房”、“东班房”、“西班房”,接着就进入“隆恩门”;进入隆恩门后,就是“东配殿”、“西配殿”;紧接着就是“隆恩殿”、“玉带桥(有的陵墓没有此桥)”;而后就是 “陵寝门”、“石祭台(石五供)”、“二柱门(自道光皇帝后被裁撤)”、“明楼”、“地宫”、“宝顶”,等等。一般均顺序布局建造,也有稍微一点点的不同,至于,这些建筑物的作用,在现场都会有解说牌立在近处。

 


按照清朝朝廷规制,皇帝、皇后,贵妃,如果在一个墓室内合葬的话,皇后、贵妃必须都死在皇帝之前。乾隆之所以六个棺材合葬在一个墓室,就是因为两个皇后、三个贵妃,全部都死在皇帝之前。如果皇帝先死,一旦安葬完毕,其墓室的门就不能再次打开了。这些皇后,贵妃只能在皇帝陵墓旁,再建陵墓。皇后可以单独建一个陵墓,而贵妃只能与其它贵妃建在一个陵园内。

裕陵(乾隆)的四大谜团至今未解
1、出水之谜
裕陵建成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建成当年地宫里就出现了渗水。乾隆皇帝曾命大臣三和等加紧维修整治,费了很大劲儿才解决问题。当年,葬入了孝贤皇后、慧贤皇贵妃、哲悯皇贵妃。乾隆二十二年和四十年,又分别葬入淑嘉皇贵妃和令懿皇贵妃(后追赠为孝仪皇后)。嘉庆四年(1799年)9月,乾隆皇帝正式入葬。在这前后47年的时间里,地宫里始终没有再出现渗水情况。说明乾隆17年那次对地宫的整治是十分成功的。可是,在1928年重殓裕陵遗骨时,地宫里竟有两米多深的积水。自1978年裕陵地宫开放至今,每到盛夏阴雨连绵的季节,更是必须天天抽水,否则渗水就会涌冒上升。裕陵地宫为什么会出现积水,渗水情况是从什么时候再度出现的?这些都未找到答案。
2、漂棺之谜
裕陵地宫里的每具棺椁的四角,各有一块重达数百斤的龙山石,将棺椁牢牢地固定在棺床上。龙山石下部伸出的四棱形榫,根部细,头部粗。榫插入石制棺床上的长方形眼中,向旁边相通的方眼一推,由于这个方眼口小下大,龙山石便被牢牢地固定在棺床上。龙山石上面凿有纵向和横向的通槽。椁的竖向边棱被卡在龙山石的纵向槽内,椁底部伸出的横向边棱被龙山石横向的槽卡压,这样棺椁既不能升起,又不能前后、左右移动。然而,孙殿英匪兵在进入裕陵地宫时,竟发现乾隆帝的棺椁不在棺床上,而是顶住了第四道石门。既然棺椁的四角都被龙山石牢固卡压,怎么会飘浮起来呢?至今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3、女尸之谜
东陵盗案发生后的1928年8月,溥仪派载泽、耆龄等人进行善后处理。他们在清理裕陵地宫时,发现了一具完整的女尸。参与清理重殓的清室遗臣在东陵期间所写的日记中,都曾提到此事。据这些宗室遗臣判断,此具女尸就是嘉庆皇帝的生母孝仪皇后,卒年49岁。裕陵地宫中的6位墓主人,有比她先死先入葬的,也有比她晚死晚入葬的;有比她年龄小的,也有比她岁数大的。为什么其他5人都成了一堆乱骨,唯独她却尸体完整,没有腐烂,面目如生?至今无法解释。
4、石柱之谜

现在裕陵地宫的前三道石门,每道都用四根巨大的四棱形石柱支顶,共有石柱12根。人们一看便知,这些石柱并非原来就存在,而是后来增加的。如果原来就有石柱,巨大的棺椁是根本无法进入地宫的。为什么要支顶这些石柱,它们又是什么时候支顶的?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前三道石门的上门槛及以上的枋子,带门簪皆出现了程度不同的裂璺,其中第一道石门尤为严重。如果不采取必要措施,后果会不堪设想。这12根石柱中,第一道石门里侧的两根和第二、第三道石门的8根,都是1989年由清东陵文物管理处古建队支顶的。而第一道石门外侧的两根石柱。支顶日期至今不明。1928年孙殿英匪军盗陵时,是不会支顶石柱的。是否是溥仪派出的东陵善后大臣所为?这种可能性很小。因为他们在东陵善后期间,每一位都做了详细的日记,就连一些琐碎小事都有记录,但对支顶石柱之事却只字未提。1975年开启裕陵地宫时,这两根石柱就已存在,更不是清东陵文物保管所支顶。这样看来,两根石柱只能是清朝遗物,而且只能是在乾隆入葬地宫后、隧道填堵前那几天支顶的。因为乾隆入葬前的嘉庆四年(1799年)7月,在修筑裕陵地宫隧道券内的斜坡地面时,曾计划筑打夯土,但负责工程的大臣绵课发现“头层石门之上横安石槛已见有裂缝斜纹两道”。为了避免震动,遂奏请皇帝,将筑打夯土改为用砖铺砌,这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隧道券砖铺地面。石门上槛出现裂缝,嘉庆皇帝是不会置之不管的。可是,在乾隆帝入葬后,绵亿、弘谦、特清额、成林在向嘉庆皇帝奏报“敬修填砌裕陵元宫门隧道并成砌琉璃影壁等工”的奏折中,并未提及支顶石柱之事。是根本没有支顶,还是因为事小,没有必要写进奏折?我们不得而知。这两根石柱到底是什么时候支顶的,至今还是一个谜。

魔都散记
上海日新月异,前行步伐太快,快到了老人跟不上,新人却不知昨日之上海,魔都散记,与大家一同回忆魔都昨日,欣赏魔都今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