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讲究“尊师重教”。韩愈《师说》中所讲:“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我们中国人从小到大都离不开“老师”的指引与帮助。在学校,我们依靠老师教授知识;在职场,我们依靠同行前辈传授经验。对这些人,我们都会满心尊敬地叫一声“老师”。
然而,很多佛子在修习佛法时,却因为种种原因而选择了自修。从小靠老师教导长大的我们,在学佛时,为什么却成了“无师自通”?这里面有什么误区吗?学佛到底需不需要师父?
俗话说:“欲知山中路,要问过来人。”依止师父修行,既是法脉的传承,也能够让师父更好地为我们指点迷津:
慧 师父可以指点迷津,帮助佛子修行更有次第。
行 师父的一言一行,都是佛子仿效的榜样,帮助佛子断恶扬善。
正如《法华经》所说:“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所以佛子可以在师父的提携呵护下,建立起正确的修行知见,避开修行误区,更好地走上成佛之路。
尽管依师而修能带来很多益处,但许多佛子却没有具体的依止师父。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有些佛子地处偏远,或者佛法不兴,无奈身边缺乏寺院道场,导致良师难寻。
谨小慎微
有些佛子自觉修为尚浅,或内心谨慎胆怯,因此不敢与出家人接触,所以与师父结缘的程度不深,未遇良师。
追求完美
有的佛子受教育程度高,自我要求严格,甚至过于追求完美。对师父的期待也比较高,渴望“一步到位”,只有遇到足够“完美的师父”,才会皈依。结果反而在挑挑拣拣中错过良师。
看低佛法
有的佛子认为佛法只是一种哲学知识,跟世间法没有区别,完全可以通过自修来“开悟”。他们虽然尊敬佛和法,但对僧宝缺乏应有的信心,因此只能称为“二宝居士”。
不懂珍惜
对师父缺乏耐心和敬畏。师父稍有批评,或者不合心意,便升起嗔心,弃师而走,错失良师。
缺少福报
有的佛子虽愿心强烈,遍访道场,但无奈机缘不足,未能与契合自己的师父缔结师徒之缘。
所谓师,就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因此,佛子应当依止那些正直有德,修习正法,能够指引我们增上的善知识。
值得一提的是,佛子的“师”非局限于出家人。具有良好品行,修持有为的在家人同样值得亲近,可以成为修行路上的良师益友。有些佛子因为特殊因缘,没有非常契合自己的法师,但却遇到对自己修学帮助非常大的在家人,是生命中的贵人,同样可以为师。
另外,修习佛法还有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依法不依人”。佛子不可因一时心切而盲目投师,更不可缺乏理性判断,盲目追随善言辞、名气大、欠修行者为师,反而让自己陷入歧途与愚痴。如果暂时无缘得遇良师,也可先随众听法,耐心等待因缘,同时发大愿,愿“生生世世,皈依三宝,得遇好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