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说:“
人生最好的状态就是求缺不求满,
福不可享尽,让三分给他人,
利不可占尽,留三分给他人,
功不可贪尽,分三分给他人,
若福禄寿俱全,就布施送给他人。”
所以我们生活中,
缺什么就布施什么,
这种布施属于“应时施”,
这样所感的结果就是需要什么,
什么就来了。
《俱舍论颂疏》卷十八云:
“谓若施主,行敬重施,感他尊重。若自手施,感广大财,爱乐受用。若应时施,感应时财,所须应时故。若无损施,感难夺财,不被偷劫,及火等坏。”
依据论中所言,布施有四种
一是敬重施:
指施主在供养的时候很恭敬、很尊重。态度很好,而不是居高自傲,瞧不起人,这样获得的结果也是受他人敬重;
二是自手施:
指自己亲手行布施,这样受用的时候也非常如意,能够在情感上感到很大的丰富;
三是应时施:
是在别人需要的时候行布施,要雪中送炭,这样布施的功德会很大。
四是无损施:
即在不是的时候,使人欢喜,使其不感到冒犯。
至于布施,并非都是用财物的。《杂宝藏经》云:
“佛说有七种施,不损财物,获大果报。一名眼施,二和颜悦色施,三名言辞施,四名身施,五名心施,六名床座施,七名房舍施,是名七施。虽不损财物,获大果报。”
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善待身边人,身体力行帮助别人,尊重父母师长,说善言软语等,这些都是布施。
布施是六度之一,能对治我们的悭贪,所以布施的心很重要。正常来讲,一般都是自己不要的东西才给别人。在布施的时候,心态往往会发生变化,比如有时“给予”别人东西时,会产生傲慢心和优越感,会对自己的付出而感到窃喜,从而还会观察他们接纳时的反应。
但这不是真正的布施,布施该是饶益有情,令人欢喜,而不是让人产生烦恼。所以我们布施时心一定要清净、欢喜、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