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降水丰富
新加坡的气候属于热带海洋性气候,常年高温潮湿多雨。年平均降水量为2345毫米。有其他来源提到新加坡的年均降雨量在2400毫米左右,这与上述数据基本一致。
新加坡全年温度较高,日平均气温约为26.8℃,年平均气温范围在24℃至32℃之间。年平均湿度为84.3%,日常介于65%到90%之间。
新加坡降水很多
新加坡的淡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新加坡的淡水资源十分短缺,这主要是由于其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所决定的。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的最南端,地形平缓,没有主权完整的独流大河和体量足够的湖泊,也无良好的地下含水层。使得即使降雨量较大,也无法有效储存和利用这些水资源,淡水很快就流入海洋。
新加坡是一个岛屿国家,国土面积仅有719平方公里左右。由于土地面积有限,无法贮存大量雨水。其地表和地下储水能力不足,导致水资源调蓄能力较差。
国土狭窄限制了水资源收集
新加坡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居世界倒数第二位,根据国际水协会发布的缺水国家排名,新加坡与巴林、科威特、卡塔尔等地并列世界上最缺水的国家。
为什么新加坡致力淡水自给?
因为缺水,新加坡的淡水资源主要依赖于收集存储雨水和从邻国进口淡水,新加坡在20世纪60年代80%的用水依赖于邻国马来西亚进口。高度依赖使得新加坡在水资源获取上非常脆弱,而且新马两国于1962年签署的水供协定将在2061年到期,这增加了新加坡未来水供的不确定性。
淡水主要来自柔佛
目前,新加坡仍有超过一半的淡水供水来自马来西亚的柔佛州。根据两国协议,新加坡在2011年前每天从马来西亚南部的柔佛州进口3.25亿升淡水,价格为每1000加仑(4.54立方米)未经处理的"生淡水"支付0.01美元。从2011年至2061年,新加坡每天从柔佛州进口的淡水增加到9.46亿升。
同时,邻国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会打搅水资源供应,进而影响新加坡的水源稳定性。例如,马来西亚柔佛州在2016年经历了严重干旱,导致水位下降至历史最低点,这对新加坡的外部水源供应造成了影响。
新加坡作出的具体举措
为了保证淡水安全,目前新加坡的水源由单一的邻国购水发展到雨水收集、邻国购水、新生水和海水淡化四个水源并举,形成了多元化的水资源供应体系。
新加坡大力兴建雨水采集系统。实行雨污分流制度,建立了完善的雨水收集系统。通过在每栋楼顶设置专门的设施来收集雨水,并通过管道将雨水输送到蓄水池中,包括了17个蓄水池和一个暴雨收集系统,其中马洛蓄水池及其设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采集城市居民区雨水的现代化集水工程。
截至2010年,新加坡已经建成了7000多公里沟渠,三分之二的国土面积纳入集水区。预计到2060年,雨水收集将成为重要的水源之一。新加坡全岛的雨水收集和处理系统完全建成后,可以将全国约80%的降雨量转化为饮用水,解决当地居民30%以上的用水需求。
新加坡开展了新生水项目,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回收所有的工业和家庭生活废旧水,然后经过各种过滤和消毒,使其达到可以饮用的水标准。当然,该国新生水项目的管理和监管上也十分严格,确保每一滴新生水都符合高标准的水质要求。
新加坡现有四座新生水厂,每天提供超过20万立方米的新生水,占全国供水总量的30%以上。其中北控水务樟宜新生水厂是最大的一座,设计能力为22.8万吨/天,占新加坡新生水产量的三成。
新加坡在海水淡化技术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成为全球领先的海水淡化技术开发者之一。自1996年开始研究反渗透工艺在海水淡化方面的可行性,并于1998年决定建设第一座海水淡化厂。
最新的双模式海水淡化厂每天可生产约3000万加仑(英制1加仑约合4.55升)的饮用水。目前,经过淡化的海水可满足新加坡总需求的25%。
新加坡修建的蓄水池
新加坡主要湖泊都是人造水库
新加坡建设了多个蓄水池来储存雨水,蓄水池遍布全岛,共有17个,这些蓄水池有些也被冠以湖泊的名号。
其中麦里芝蓄水池是新加坡本地历史最悠久的蓄水池,始建于1860年左右。它是新加坡最大的水库,主要发挥积贮雨水的作用,还存储从马来西亚买来的淡水和新加坡自己生产的“新生水”。
新加坡建有世界知名的滨海堤坝工程,滨海堤坝横跨350米宽的滨海水道口,集水区域达到667公顷。自2007年投入使用以来,通过隔开海水与滨海内湾的水,以自然冲淡的方式转变成淡水,再经过水处理厂的薄膜技术进行净化处理,从而提供安全的饮用水。使坝内咸水逐渐淡化,构建了一个占新加坡总面积六分之一的超级“淡水水库”。
每当下雨时,滨海堤坝会闭闸集水,把滨海湾变成蓄积淡水的大水库;而在水涨时则开闸泄洪,避免市区低洼地免受水涝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