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中师生连续九年重走“内迁路”!
“我们重走在内迁路上,收集着来自不同人关于宁中历史的记忆碎片,渐渐体会到‘存死的心,走活的路’之于宁中人的精神指引。”
这是参与本次重走抗战内迁路的宁中学子鲁芊羽在回程路上写下的文字。
重走内迁路
重走内迁之路 共寻宁中足迹
沿着80多年前的宁中迁校路线,师生们参观走访,实地感受流亡办学征途中的鄞州胡家坟、嵊州太平村、嵊州玠溪村、磐安大皿村。
7月14日,校史馆李红老师和团委邹晔老师陪同磐安双峰乡师生代表一行前往鄞州胡家坟,寻访办学旧址西林禅寺、西林庙等地。在当地村干部的引荐下,一位90岁高龄的胡老先生为我们讲述了宁波中学迁校至胡家坟办学时的场景。
15日,师生一行到达嵊州长乐镇,徒步参观了太平村、坎流村等多个办学旧址。在玠溪村,师生们走访赵仲苏校长故居,当年赵校长居住处是郑元忠老人的家,老人当年只是个七、八岁的孩子,但至今仍记得赵校长和他的女儿“毛毛姐姐”。抚摸着斑驳的墙壁,伴随着解说的声音,时间恍若回到80多年前,书本上的历史此刻浮现于眼前,驻留于心间。
16 日,师生一行来到磐安大皿村。当地志愿者曹老师带领大家寻访了4个办学祠堂,医务室、音乐教室、操场等地。在宁波中学抗战内迁大皿纪念馆里,我们看到宁中人与大皿人对于保护这段历史做出的共同努力。
对话老校友,解读革命精神
如今已经99岁高龄的郑剑纬曾在嵊州玠溪考入宁中。村书记说,老人从过完年后就在问宁波中学的师生何时来玠溪。老先生耳聪目明,为同学们讲述了当年他在宁中的求学经历。
在磐安,我们分别拜访了羊周基(94岁)、陈大云(95岁)、孔金良(96岁)、羊爱春(96岁)四位老校友。听着他们的讲述,那段可歌可泣的宁中办学历史逐渐清晰起来,真正让大家感受到了将抗战精神以及宁中故事传承下去的意义。
结对双峰小学 赓续红色根脉
7月17日,宁中师生来到双峰小学。邹晔老师代表学捐赠“宁波中学赵仲苏奖学金”6000元和文体用品价值2000元。勉励两地学生铭记历史,共同延续革命友谊。
当天,宁中师生为孩子们开设了英语、科学等趣味活动课程。孩子们在游戏中获得了知识,意识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实地调研走访,分享实践体验
学生感言
2502班洪嘉豪:“存死的心,走活的路”。行走在内迁路上,我们于历史中寻根,发掘宁中人代代相传的精神内核。在这五天的旅程中,我看见了从前的感人故事,更看见了许多为追根溯源而蹒跚前行的老师。他们教会了我在快速的生活节奏中,做到不在洪流中迷失自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发掘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改变现在和展望未来,从中发掘其中不变的精神内核并进行传承和发展。我想,这正是这次活动的意义。
2513班傅郎宇:在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有一群怀揣着激情和希望的老师和学生不惧连天的炮火和凶残的敌人,在曲水峻岭间穿梭,一路上弦歌不辍,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这高尚的气节作为如今我们宁中学子的强大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在学习生活中迷茫时,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鼓舞我们奋楫向前。
2603班陈果:曾经,关于宁中内迁的校史我仅仅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老校友们回忆起的点滴往事,才真正带我走进那段峥嵘岁月。双峰小学的授课经历和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调研也让我尝试了一些想做又不敢做的事情,听一些可望而不可及的故事,沉浸式地从中汲取蜕变的力量。作为宁中学子,我也应接过前辈手中的火炬,铸就宁中新的辉煌!
2608班鲁芊羽:宁中的内迁路是灵魂的解药。拜访宁中的老校友让我真正认识到,宁中之于每个人的影响都不可磨灭。“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所以,我们重走在内迁路上,收集着来自不同人关于宁中历史的记忆碎片,渐渐体会到‘存死的心,走活的路’之于宁中人的精神指引。如今山河无恙,烟火寻常。宁波中学不再于颠沛中行路,但宁中内迁精神必然永存。愿与君共勉!
2609班徐智昂:八十多年的时光悠悠而过,行走在大皿的街头巷尾,皮鞋与地面碰撞的声音、上下课时赵校长所敲响的钟声、同学们精神昂扬的歌声仍就依稀可闻。这堂行走在内迁路上的“思政课”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是对现实的守望,更是对未来的展望。宁中学子当承先辈之遗志,担青年之使命,书时代之华章。
2609班高炜棋:为期五天的活动收获良多,没有预想的艰辛,而是无比的充实震撼和感动。重温当年奇迹般地四迁历史,当一座座祠堂映入我眼前,亲历者娓娓道来背后的故事时,我深刻的体会到了历史的重量,感受到了宁中一直传承的对于读书的热爱和对于报国的渴望。曹老师、卢老师两位有心人对于重现这段历史付出的努力,他们心中的那种纯粹和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精神是值得我一生不断回味和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