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坪的前世今生
余长生
阔别4年,我又回到了葛洲坝。朋友小朱热情好客,要请我吃饭,说江边有一个小饭馆的鱼做得很有特色,要我一定去尝尝味道。车过黄柏河桥,进入前坪,忽然,一种陌生感向我袭来。原来高耸的房屋已成残垣断壁,原来熙攘的人群全无踪影,道路两旁杂草丛生。真有晴川历历葛洲坝、芳草萋萋前坪村之感。
这就是那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前坪村吗?这就是曾经风光无限的浇二吗?这就是那个我曾经工作过并为之魂牵梦绕的浇二吗?
我不禁愕然!
壹
远古夷陵之城——前坪的韵味
宜昌,这座拥有2700多年灿烂历史的文化古城,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成为了巴楚文化的璀璨明珠。前坪就居于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峡口风景区内。这个看似平凡的小村庄,却隐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漫步其中,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与才情。
据考古发现,春秋、战国时期,前坪王家沟一带就有人类居住。这里不仅经常有战国时期的墓葬发现,而且发掘出的西汉、东汉时期的墓葬则更多。据统计,自20世纪70年代初期以来,在前坪一带已清理出两汉时期的墓葬多达150余座。另据考古调查、勘探,在前坪一带的岗岗岭岭、山山包包上,分布着很多战国至东汉时期的墓葬。据已发掘出的两汉时期墓葬资料情况可知,其中的西汉墓葬中普遍都放置有随葬品,有的墓葬中仅青铜器就有10余件。由此可见,前坪一带两汉时期的墓葬中,墓主人身份为下等贵族的应占有一定的比例。值得注意的是,在前坪谭家包还发掘出一批西汉时期的家族(许氏)墓地,即“族坟墓”。考古学家在这里进行的多次考古发掘,发现了许多重要的遗迹和文物。这些文物包括青铜器、陶器、玉器等,揭示了古代楚人的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为研究古代历史文化、社会结构和经济形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考古学家还在前坪发现了古代冶铁遗址。这些遗址表明,前坪在古代曾是一个重要的冶铁中心。冶铁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还为古代社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从考古发掘出来的这些墓葬,以及现在前坪一带还分布着很多墓葬的现象说明,从战国至东汉时期,前坪一带应居住着不少的居民,甚至更可以肯定地说,当时这些墓葬中的死者生前居住地也不会在离前坪很远的地方。正如考古学者在研究前坪两汉时期墓葬时指出的“前坪有密集的两汉墓葬,这说明附近必有重要的居住遗址,否则,是不会有这样多的两汉墓葬发现的。”
上述考古不仅为我们研究宜昌旧城变迁及沿革的历史提供了一些重要线索,而且为寻找宜昌旧城的所在位置指出了一个大致方向。由此不难看出,所谓战国时期“夷陵城”旧址,其地应该就在现前坪一带。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前坪不仅是一座村庄,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长卷。它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承载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WINNTER 2024
浇筑二局驻地——激情的岁月
贰
上个世纪70年代初,前坪的大部分土地划拨给了葛洲坝工程局作为生产、生活用地。1975年,完成了堵河黄龙滩水电站工程建设的施工队伍,大部分转移到葛洲坝,被设为浇筑二局。前坪,便成为浇筑二局驻地。这块地方,也被人习惯地称为“浇二”。
浇二,不仅是个地名,也是一个单位名称,更是共和国老一代水电人的集体群像。浇二浇筑了葛洲坝的大部,也把自己名字浇筑进了共和国的水电史。
按“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浇二人刚来时,这里还是杂草丛生,地无三尺平。他们自己动手除杂草、平场地,搭建芦席棚,作为他们的住所。随着葛洲坝建设的推进,在度过最初的艰苦后,他们拆除了芦席棚,盖起了平房。随着工程局解决“半边户”政策的实施,随着职工家属的不断随迁,他们把平房拆了,又盖起了楼房。逐渐地,商场、学校、医院、银行、电影院、菜市场、派出所、俱乐部、游泳池、招待所,都一一设立。到上世纪80年代初,这里俨然成为一个既封闭又完备的小社会。直到20年前,浇二仍是全宜昌市最好的社区。
我与浇二的情缘始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其时我在工程局组干处工作。一天,碰上来处里布置工作的老部长刘书田(时任葛洲坝工程局党委书记、后任水电部副部长)。见我在一旁,他便直接对我们处长谢培焕说“年轻人应该去基层锻炼”。其时,他已让组干处选派了几批机关干部下基层。就这样,我便被派到了浇二。和我一起去的有劳资处的周保成科长,劳动模范、汽车分局的司机杜国辉,物资局的后备干部付济繁。我们被分别任命为几个施工队的党支部书记。
我被任命为浇筑四队党支部书记。浇筑四队有员工百十号,大部分是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我的主要工作就是队伍的管理,抓劳动纪律,抓技能培训,抓人才培养。
我们都住在集体宿舍里。白天我和工人一道去施工现场,下基坑,盯仓位,间或给工人打打下手。晚上就组织员工学习培训,偶尔替生产队长顶顶夜班。
那时年轻,虽然没日没夜在前后方忙碌,但不觉得累。我曾经为清基础拿仓位,在工地连干了36个小时。
最使我难忘的是宽槽会战。为防止混凝土过热,大坝浇筑分为上下游两个坝块,中间预留一道宽缝。待坝块混凝土冷却基本稳定后再回填。但回填前必须凿除混凝土表皮层以使新老混凝土结合紧密,俗称“凿毛”。这次会战,就是要在两周左右拿下宽槽上下游两个面的凿毛任务。
木工队搭好排架,我们便组织了全队青壮年职工一齐上阵。
凿毛说起来简单,一柄钢钎,一把铁锤,但干起来,却需要用巧劲。轻了,只能凿出一个点,重了,则会撬动深层混凝土,这又是不允许的。我试着也跟着工人们一起干。下班统计,在我旁边的年轻人,凿了两个多平米,我虽然也干得手酸胳膊痛,但还不及他们的一半。
我们队的小伙子、姑娘们还真是不含糊,硬是在两周不到的时间里,拿下了这块硬骨头,为此,局长李茂和特批奖金一百多元给我们队。文书拿回来奖金感觉实在不好分发,就用这点钱买了几十个搪瓷碗,烧上“宽槽会战纪念”字样,发给了每个参战员工。
回想起那段时光,不禁令人感慨。住的是集体宿舍——大车间中间用芦席隔开几个小间;吃的是自己农场种的粮食——一碗饭里可以挑出几十粒沙子;每天上班时一身干、下班时一身泥;无论前方后方,无论管理人员还是普通职工,大家没有怨言,都在默默地干好自己的工作。这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们?也许,是老人家“赞成兴建此坝”的殷切托付;是共和国总理关于“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谆谆叮嘱;是建设中国最大水电站的壮志豪情!
至今,那些日夜在工地奋战的可敬的水电人仍像一幅幅雕像,时常在我的脑海里浮现:高度近视的老局长彭先文、书记刘家清,年轻的继任局长李茂和,带病坚持工作的局长李家钰,人称最能跑现场的局长张冠生,全国劳动模范电焊工周日山·····
正是这些可敬可爱的人,以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浇筑起了至今仍足以引以为豪的长江中的那道银色大坝。
1981年7月11日,葛洲坝二江电站首台17万千瓦发电机组并网发电,1988年葛洲坝工程最后1台机组并网发电,整个工程提前1年建成。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坝”,该工程的兴建,开启了中国水电事业走向辉煌的大门,它是三峡工程的实战准备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二十世纪水电建设史上的一座巍峨丰碑。这是何等的壮举!这其中,浇二人功不可没!
上世纪80年代,宜昌市政府对前坪进行了搬迁规划,于是,浇二这个独立的社区建设就此按下了停止键。很快,它的面貌就江河日下。
浇二落幕,令人难以割舍!但当社会发展的车轮不可阻挡地碾过这片土地时,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要忘记这片土地上一代人的奋斗和努力,他们也不应该被忘记!
WINNTER 2024
叁
未来平湖半岛——美好的憧憬
上世纪80年代初,葛洲坝蓄水,黄柏河河口由之前的一脉溪流变成浩浩荡荡的平湖,前坪就变成了长江与黄柏河之间长约3500米,宽约900米,与湖面高差不过几十米的一个不大的半岛。
半岛开发建设是宜昌市委市政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长江内河游轮母港,把平湖半岛打造成国际化的高端商旅湾区”。“以旅游、休闲商务综合发展区的总体定位为指导,强化以旅游服务功能和休闲商务功能为主导的多样化功能的综合展”。《宜昌三峡旅游新区总体规划》(2014年)提出,平湖半岛区域总体功能定位为“三峡旅游综合服务中心”,承接景区城区双重功能,打造平湖新城、国际旅游度假区,发展地标性文化主题酒店、商务会议度假酒店、经济连锁酒店,强化城市旅游咨询、商贸会展、博览文化、特色餐饮等。依托西陵峡口风景区自然资源优势,打造成长江经济带上休闲商务旅游重要目的地。为清洁能源论坛永久会址等项目建设奠定基础。积极争取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所落户宜昌。
平湖半岛旅游区综合开发项目也是湖北“一江两山”旅游开发的破题项目,是湖北省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的核心项目,对于增强宜昌旅游城市实力、丰富世界水电旅游名城内涵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上个世纪末,宜昌市人民政府作出决定,收回平湖半岛棚户区改造项目范围内涉及的中国葛洲坝集团有限公司10宗96273.58平方米(合144.41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同时注销国有土地使用证的决定。由此,前坪的建设就停止了。
平湖半岛棚户区拆迁于2010年8月启动。2018年4月18日,宜昌第一块商服用地挂牌出让,土地面积54401平方米。这宗5万方的商服用地,于浇二来说,是划时代的,土地摘牌之时,浇二即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进入平湖半岛时代。征迁已于2022年收官。
蓝图是美好的,令人憧憬!
为建设而来,为建设而走!
浇二人没有悲叹,
他们正用新的姿态、
新的面貌迎接着新的未来!
WINNTER 2024
作者介绍
余长生
安徽安庆人,曾任葛洲坝集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副董事长等职。
编排:李翔
编辑:王荣
校审:杜霖
来源:东山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