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悟《离骚》爱国情怀的诗意表达
刘 滢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历史的长河中,屈原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熠熠生辉,他不仅是爱国主义的典范,更是中国首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其代表作《离骚》,作为我国首篇鸿篇巨制的古典政治抒情诗,犹如一股清流,开创了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先河。诗人以生命的激情讴歌理想,鞭挞现实中的丑类,通过想象、幻想、象征和夸张的手法,将其崇高理想和爱国的激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他驰骋于丰富奇特的想象,夸张象征的手法,寄借于鲜明的色彩,强烈的节奏,华美鲜丽的语言,用整个生命抒写出忧国忧民的深挚情怀。诗人无法解脱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于是他幻想驾鸾、凤鸟乘风飞上天空。“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他饮马于咸池,歇息于扶桑,有月神、风神、鸾皇、雷师等伴随,声势煊赫。“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诗中创造了极其宏伟壮丽的寓意深邃和发人联想的美的艺术意境。在神奇美妙的天国里,我们仿佛看到诗人身佩“秋兰”“辟芷”,追求理想的高标峻洁的身影。
然而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屈原作为爱国主义的典范,他的代表作《离骚》,更体现着其诚挚而热忱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深刻的民族精神的彰显,在今天仍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勇担重责的执着追求
屈原生活在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战国后期,那时“纵则楚王称霸,横则秦帝崛起”。七雄争霸,秦国日益强盛,其他诸侯国命悬一线。在此紧要关头,如何使楚国免于灭亡,成为君臣亟待解决的问题。屈原当时认为,只有实行“美政”,富国强兵、合纵抗秦,才能使楚立于不败之地。“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他希望楚王以“遵道而得路”的尧、舜为榜样,以“捷径以窘步”的桀、纣为戒鉴,让楚国变法图强。因此他提出了革新政治的主张:“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所谓“举贤而授能”,就是推举有才能的人,将治理国家的权力交给他们;而“循绳墨而不颇”则是修明法度,严格按法度来办事。这其实和当时楚国朝廷“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的做法是针锋相对的。“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他所考虑的不是个人得失,而是国家的命运,为了给祖国开辟富强的道路,他自愿“道夫先路”。这种舍我其谁、心系国家命运的担当精神,正是屈原爱国主义的生动诠释。
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矢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屈原的爱国忧民思想、追求“美政”的远大抱负以及变革法治的主张,触动了贵族集团的利益,招致了残酷的迫害与打击。对那些奸佞小人“众皆竞进以贪婪”、“凭不厌乎求索”的丑行,诗人厌恶之极,他猛烈地抨击他们“背绳墨以追曲”“竟周容以为度”,为自己享乐而出卖国家利益;他还痛斥楚王昏愦无能、不辨忠奸:“荃不查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他明知正道直行会招来横祸,但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仍昂首前行:“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他坦露自己的耿耿忠心可让苍天作证:“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在那种孤危无援的环境中,诗人宁肯自己承受迫害,也绝不向恶势力低头,“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他坚信自己为之奋斗的理想是正义的,并决心为之斗争到底。“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既莫足为美政兮,吾将以彭咸之所居”舍生求义、以死相殉、坚守节操、洁身自好,他这样忠贞大胆、敢于反抗黑暗王权、至死不渝的斗争精神,因其漫长而显得更加珍贵,因其艰难而更显崇高。
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追求崇高的人格魅力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曾言:“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胡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王逸在《离骚经序》中亦道:“‘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已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王者也。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亦提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作赋以风。”可见,愤怒出诗人,《离骚》则是诗人一生坎坷的政治生活经历的形象反映、崇高精神世界的艺术概括,作者生活与心灵上的波卷浪翻,都反映在这篇作品当中。“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屈原虽被放逐却心向楚国,他坚贞不渝,从社会着眼,千方百计挽危亡于既倒,正道直行,志洁行芳,坚定完美的人生态度和人格理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赤子忠诚,冰清玉洁,一个痛苦的灵魂离开了人世,一部伟大的作品和一个高尚的人格却留给了后人,充分展现了屈原自强不息、追求崇高的人格精神。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
爱国主义作为一个国家的国魂,一个民族的精神基石,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力量源泉。“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往往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被士人追瞻,成为士人为民族存亡而力挽狂澜的精神力量。”他的那种为了实现美政理想而“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至死不渝的爱国信念,那种追求真理的理想主义精神及忧患精神,那种为了国家民族的振兴富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追求,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对于凝聚中华民族同心力、团结一致抵抗外来侵略及促进中华民族的发展与融合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些精神财富,都如同经天之日月,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
作者介绍
刘 滢,三峡电院办公室(党委办公室)文秘科负责人
编排:刘梦龙
编辑:王荣
校审:杜霖
来源:东山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