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立本(唐) 《唐十八学士图》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刘松年(宋) 《山亭高会图》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古文。
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以及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全文情感真挚,言简义丰,起于当起,止于当止,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仇英(明) 《春游晚归图》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创作背景
元丰三年(1080)正月初一,整个汴京城沉浸在节日的喜庆之中。苏轼在御史台差役的押送下,启程前往黄州贬所。二月一日抵达黄州。因为是犯官,没有官舍住,苏轼只得借住在城里一座名为定惠院的小寺庙里。
初到黄州偏远之地,身处贬谪放废之中,苏轼的确常常在夜晚难以入眠,独自在溶溶月色下散步。
他曾在一个凄清寂静的夜晚,走到了远离定惠院的长江之畔。当他看到孤雁掠过寒林千枝,始终不肯栖息,最终一声悲鸣划破夜空,隐入江心那片寂寞沙洲之中的时候。苏轼写下了: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因而历来关于《记承天寺夜游》,人们都只道是苏轼睡不着,“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人们津津乐道“怀民亦未寝”,打趣的是张怀民有一个大半夜不睡觉把自己薅起来散步的怨种朋友苏轼,羡慕的是苏轼有张怀民这样贴心体己的好友……
《记承天寺夜游》起笔就交代了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元丰六年,此时距离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已经过去了将近四年。在这黯淡的谪居岁月里,个中心酸苦楚他早已尝遍,乐观豁达如苏轼,他又怎么还会睡不着呢?
而此时,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正是张怀民被贬黄州,初到时,他就寓居在承天寺。
原来,真正睡不着的人,是张怀民啊……
苏轼
在?睡了么?
张怀民
……
殊不知……
刘松年(宋) 人物画
所以,《记承天寺夜游》从来不是一个“我有一个怨种朋友”的名人轶事,而是一个有关于友情的温情故事:讲的是两个失意文人的惺惺相惜。
阎立本(唐) 《唐十八学士图》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刘松年(宋) 人物画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点击可查看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