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柒:一人写尽高考作文10大主题,14个满分文段+多重解读,快收藏!(可下载)

文摘   2024-11-16 14:47   上海  

时隔三年,传统文化赛道顶流李子柒回归!
一人写尽高考作文10大主题,25年高考素材,14个满分文段+多重解读
记得收藏~
(下载方式见文末)



01


李子柒是谁




l 李子柒,微博知名美食视频博主,微博签约自媒体人。被誉为“东方美食生活家”。
l 2016年初,李子柒开始拍摄手作视频。前期视频从编导、摄像、出演、剪辑都由李子柒完成。李子柒的作品题材来源于中国人真实、古朴的传统生活,以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美食文化为主线,围绕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展开。
l 李子柒作品中传达出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态度,及其内容中结合人生经历传达出的独立自强的奋斗精神,曾被共青团中央官方微博等众多主流媒体转发表扬。截止2018年1月,全网粉丝数量近2000万,累积播放量近30亿,被誉为“2017第一网红”。
l 时隔三年,归来仍旧热爱。2024年11月12日下午,传统文化短视频创作者李子柒带着她的最新作品重新出现在大众视野中。



02


高考文段


一、优秀标题
《岁月静好,匠心依旧》
《文化的桥梁,心灵的归宿》
《麒麟回首,万事不愁》
《非遗之美,匠心独运》
《清谈可以饱,梦想皆无由》
《归来依旧热爱,热爱依旧归来》
二、适用主题及参考文段
1.归来的光芒:文化的力量
李子柒的归来,如同一股清流,再次唤醒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向往与尊重。她的视频,不仅仅是美食的制作、手工艺的传承,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展现,一种对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李子柒的视频如同一剂温柔的良药,治愈着人们内心的浮躁与焦虑。她以独特的视角,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如诗如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让人在欣赏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与深度。
2.粉丝的坚守:情感的共鸣
在李子柒停更的这段时间里,她的粉丝并未散去,反而以一种更加坚定的姿态,等待着她的归来。这种等待,不仅仅是对一个视频博主的期待,更是对那份纯真、质朴生活方式的向往。李子柒的视频,如同一扇窗,让人们在繁忙与喧嚣之外,找到了一片宁静与美好。她的归来,让这份情感得到了释放与共鸣,也让她的影响力再次达到了新的高度。
3.品质的保证:匠心的传承
李子柒的视频之所以能够持续吸引观众,离不开她对品质的极致追求。从食材的选择到烹饪的过程,从手工艺品的制作到场景的布置,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她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这种匠心独运的精神,不仅体现在她的作品中,更深深感染着每一位观众。她的归来,带着更多的匠心之作,让人们在欣赏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温度与深度。
4.社会的反响:文化的自信
李子柒的归来,不仅在网络上引发了热议,更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她的成功,不仅在于她个人的才华与努力,更在于她所代表的文化自信与传承。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李子柒的视频,以一种生动、直观的方式,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与多样性,增强了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5.文化的桥梁,心灵的归宿
李子柒归来,依旧是顶流,这不仅仅是一个网络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的体现。她用镜头记录下的,不仅仅是生活的点滴,更是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李子柒的视频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连接着中国与世界,更连接着每一个渴望心灵归宿的人。她的归来,让我们看到了文化的力量,也让我们更加坚信,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些能够触动人心、传递正能量的文化,永远都不会过时。李子柒的归来,是文化的胜利,也是心灵的回归。在这个充满变数的世界里,让我们一同期待,她能继续用镜头捕提生活的美好,用文化之光,照亮更多人的归途。
6.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文化要传承,也要创新。李子柒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为我们树立了典范。她以视频的形式展示了传统农耕生活和手工艺制作,如制作毛笔,从选材到成品,她严格遵循古老工艺,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坚守,正是传承的关键所在。同时,她又运用现代拍摄手法,赋予了这些传统内容新的视觉体验,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这告诉我们,在传承传统文化时,我们既要尊重传统,又要勇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7.讲好中国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需要用心。毫无疑问,李子柒在中国乃至海外的火迅走红让一个立体、多元的中国迅速被世界人民投以艳羡的目光,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被更多人所认可,所接受。与平常的主流媒体围绕高铁、5G、支付宝等新兴技术所展开的中国故事不同,李子柒凭借回归自然,再现旧时中国的耕作生活用她的另一种方式讲述了中国故事并在世界范围内脱颖而出,这不禁给了我们新的启迪与方向:唯有用心,方能讲好中国故事。
8.文明网红,大美中国
一人一机一幅画,一枝一叶阅人生——做文明“网红”,撑起道德的天空。“不言不语早已道尽岁月,不温不火却早已流入人心,述说着中华千年魅力。”这是人们对李子柒的评价。相比那些“网红”乱象,通过拍摄自己的田园生活而向世界呈现中国文化之美的李子柒实为“网红”中的一股清流。这一清一浊、一静一闹昭示我们:做文明“网红”,而传承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定能向世界呈现大美中国。
9.文化自信
一人一座秋干架,一家一国中华情——做文化“网红”,增强文化自信。余秋雨曾说:“文化是一种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娱乐是人的先天本能,而文化其实是沉淀的结果。是的,沉淀。一个视频,一屋俩人,三餐四季,一个普通的女孩子把一件事做到了极致。李子柒学习制作文房四宝的视频拍了近两年;为了酿造传统黄豆酱油,她从种黄豆开始;为了做蛋黄酱,她从养小鸭子开始⋯⋯这个穿着粗布汉服干农活的姑娘,执着于回归万物本质,用一帧一帧的画面,尽显千年中华文化自信。
10.把时代脉搏,筑文娱共同体
君不见,故宫前馆长单霁翔,力创故宫文创产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同传统文化相结合,以现代化的手段,向民众展示故宫文化。君不见,李子柒,利用短视频的现代娱乐手段,躬耕田园,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娱乐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发展,共同走向世界,共同展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还有,拍成MV的《琵琶行》朗朗上口,让学生边唱边记;演绎成综艺节目的《尚书》,让观众增添对传统文化的敬畏。无数传统乐器演奏的天籁之音,经由网游推广;无数经典的汉服款式,经由COSPLAY传播……
11.赓续中国精神
赓续中国精神,就更好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南湖红船的启航,到南昌城头的枪响;从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到二万五千里漫漫长征。筚路蓝缕,永不懈怠是共产党人最好注脚。今天祖国富强繁盛,人民安居乐业,但复兴之路漫漫,仍需栉风沐雨,砥砺前行。万晓白放弃优裕生活,扎根乡村,全职生态修复;王小川带领团队发明搜狗输入法,研发出全球领先的机器翻译系统;李子柒利用短视频的现代娱乐手段,躬耕田园,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娱乐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发展,共同走向世界,共同展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每名青年的使命,我们从中国精神中不断汲取力量,化为支撑前行的精神力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葆奋斗姿态。
12.流量是把双刃剑

流量是把双刃剑。自媒体的悲哀在于,你没有流量,内容再好,也没法变现,养活自己。你有了流量,又会被资本绑架,陷入言不由己、乃至官司缠身的困境里。李子柒不仅是短视频领域的美食博主,而且是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她不仅仅是在国内爆红,而且在国外备受称赞。有了流量后,闻着金钱味道的资本就来了,许诺种种好处,也布下层层陷阱。流量越大的人,盯着你的眼睛也就越多,看你笑话的人就越多,稍有不慎,就会被投诉,就会被禁言,就会被封杀。流量,亦如名利,是把双刃剑。它给你赞美、给你掌声、给你荣耀,把你推到聚光灯下,它也暗藏恶意、诋毁、危机,还有无法预估的风险。

13.智慧传承,勇于创新
追传统之窈窕,成文化之新章。折梅酿酒,采薇烹鲜,染布裁衣……李子柒借助互联网+的新形式,传承中国的古典美、“桃源梦”,这是对“拿来主义”的动人诠释。而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也为李子柒的尝试做了注解。从传统中拿来“采菊东篱下”的性灵之美,从时代里拿来“巡天遥看一星河”的科技之光,智慧传承,勇于创新,传统文化才能风姿窈窕,奏响新章。
14.与时俱进,智慧创新
与时俱进,智慧创新,文化方能跨越历史,打动时代。从中华艺术宫的“电子版”清明上河图到数字化的敦煌莫高窟,科技的加持,减少了文化遗产的磨损,俘获了千百年后的人心,也以动人的方式向世界展示华夏文明的厚重与绚烂;故宫发起的“云游园”,让世界听到了烟柳杏花和朱墙黄瓦的私喁,体会中华文明的深邃绵远;《中华好诗词》《经典咏流传》等文化节目让经典以新的形式绽放李子柒借助互联网+的新形式,传承中国的古典美、“桃源梦”,讲好中国故事。如果故步自封,那么传统文化就会在一汪死水中丧失蓬勃的活力,新鲜的生命。君不见一些“老字号”“老工艺”,不求自新,终致式微,“珠玉毁于匣中”。 



03


她何以走红?

l 近日,知名短视频博主李子柒,再度引发了舆论广泛关注。一则因为她在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贡献,荣膺由成都文旅局颁发的成都非遗推广大使;二则因为她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在海外圈粉无数,激起了许多国家的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甚至还引发了许多网友对文化输出的讨论。
l 毋庸置疑,李子柒的作品具有浓浓的中国风,三月桃花开,她采来酿成桃花酒;五月琵琶熟,她摘来制成琵琶酥,还有养蚕、缫丝、刺绣、竹艺、木工等,无不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意象,加之视频后期制作采用的低沉悠扬的传统曲风,成功塑造了一种诗意的山居生活情境。这些作品可以让人们回味中国古人的衣食寝居,畅想一种超脱于消费社会的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在全球化裹挟的现代性问题席卷世界之时,这种生活方式很容易引起各国网友的共鸣。
l 李子柒的海外走红,与其说是一种文化输出,不如说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输出似乎带有一种预设的目的和动机,带有不同文明竞逐高下的“文明冲突论”意味。李子柒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孩,她没有可能承担起“文化输出”的重任,事实上,她只是抓住了短视频发展历史机遇的一个创业者,用自己的勤奋和纤巧展示山村生活的美好部分,以期获得观众的认可和关注。当然,从结果上看,李子柒的作品很好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地不同文化语境,传递出精致的、文明的、可亲的、具有烟火气和人情味的中国形象,这是一个全媒体时代传承与传播中华文化的生动案例,其中具有值得总结的文化传播规律。
l 文化的融合和文明的传播是一个奇妙的旅程,常常暗合“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的规律。如何让一种文化理想精准落地另一种文化土壤,让不同文明之间实现交融和对话,避免陷入文化的自言自语、孤芳自赏,这需要真正深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在李子柒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剖析出诸多为世界各国文化广泛接受的价值理念,如仁爱、勤劳、勇敢、与自然和谐相处甚至性别平等,这也是她能够受到广泛欢迎的重要原因。 
l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内在的价值理念也具有很多面向,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和发展其中符合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需要的价值理念。楼宇烈先生曾指出,“与西方文化相比,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李子柒的作品不是宏大叙事,其记录的是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但却恰恰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而这正是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对话的重要价值共识。
l 在翻看李子柒的视频时,一个不经意的小细节让笔者印象深刻:她将捕获的小龙虾中还没长出大钳子的小虾扔回池塘。细节之处见用心,短视频内容创业者千军万马,她能从中脱颖而出,想来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04


她经历了什么?

l 李子柒的父母在很早的时候就离开了她,一直由养母抚养。但命运多舛的她并未受到养母的善待,年事已高的爷爷奶奶心疼孙女,最终决定将李子柒接回家中生活。
l 14岁时李子柒只身前往城市打拼,开始了长达八年的漂泊生活。  最初的生活并不宽裕,睡过公园椅子,连续啃过两个月馒头。要强、能吃苦的性格让李子柒迅速在陌生的城市学得一技之长,有能力养活自己和家乡的奶奶。这段工作经历也帮助了她能够将后期的视频效果呈现得尽善尽美。糊口之余她还曾多次与朋友一起尝试创业,希望尽可能改善农村家中的生活条件。
l 2012年的一次变故,让李子柒决心回到了乡下陪伴老人共度余生。那年李子柒的奶奶生了一场重病,她担心如果自己再像以前一样长期不在老人身边,或许自己将来会背上“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念活一辈子。这也是她能成为今天的李子柒最重要的一个人生转折点。
l 2016年参加媒体采访时提起爷爷奶奶和奋斗经历时表示,迫于生计背井离乡,无法留在奶奶身边尽孝一直是心中的遗憾。喧嚣嘈杂的工作环境也让她更加想念曾经深山中的生活,人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有朝一日能够与奶奶一起过上简简单单的农家生活。
l 李子柒视频主要根据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时令节气、传统节日、民风民俗确定选题。选择用简单记录工艺流程或依附一定的人物故事主线两种方式演绎。
l 《兰州牛肉面》中记录的兰州牛肉面被誉为“中国面文化的活化石”,工序繁杂考究,对于操作年限和技术要求极高。李子柒历时近两个月向技艺精湛的老师傅求教,终于以“二细”的标准完成了视频录制。资料查阅、走访调研、深入学习加上独立拍摄、剪辑到最终呈现,前后历时长达整整三个月之久。
l 《秋千沙发床》成片近五分钟,前后累计拍摄素材2000余条。劈木材、钉桩等粗重劳动内容屡次造成伤口,甚至左手无名指曾被几十斤重的木桩砸伤。但由于兼顾摄像职责,为了减少相机损耗,不顾伤口忍痛操作。
l 在2017年5月的致谢视频中,李子柒写道:“2万余条素材,来来回回开关4万次,按每条素材走25步来算,步行约260公里。不求您能喜欢,但求能给努力做内容的自媒体人最基本的尊重。”



05


关于她的评价

l 致敬每一名为梦想拼搏的年轻人,致敬每一名兢兢业业不负时光的少年。祖国因你的勤奋而自豪,奔跑吧。”(共青团中央官方微博评)
l “李子柒凭借品质过硬的视频作品、返璞归真的情感共鸣、特立独行的人格魅力、正能量的自媒体之光,不断扩大影响力。”(新浪娱乐评)
l “这些美食均还原古法工序,应用古朴炊具,散发着淡淡的田园气息,独特的视角配以悠扬婉转的古调,凸显对田园生活的追求,让人过目难忘”(凤凰资讯评)
l “不仅是奔波劳碌寻常人理想生活的代表,更是中华传统文化当之无愧的传承者。”(环球网评)
l “仿若一幅自如闲适的山水画,激发着人们返璞归真的情感共鸣,带有明显的李子柒的个性符号,是她不忘初心、追求美好的真实写照。”(中国日报评)



06


精彩时评


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更多“李子柒”
知名短视频博主李子柒最近成为话题人物。有媒体报道她在国外社交媒体吸粉735万,受到国外观众热捧。李子柒在国外社交媒体发布的内容,与国内网友看到的并无二致,甚至连英文字幕也没有配,但还是“征服”了世界网友。而关于这一现象是否为“文化输出”,也引发热议。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时此刻,也只有这个成语最能概括李子柒了。无论是自己种菜种花、做传统美食,还是酿酱油、熬红糖、编背篓,视频中的李子柒都保持最大程度的语言克制,偶尔会用几句四川话与外婆作简单交流,但粉丝数却呈现直线上升。截至2019年12月5日,李子柒在某境外视频平台上的粉丝数是735万,且这个数字还在飞速增长中。在该平台上,李子柒每个视频的播放量都在500万以上,堪称传奇。
“李子柒现象”是一种文化现象,满足了人们在诗意中寻找文化原乡的精神需求。大凡了解农村生活的人都知道,真实的中国农村生活并没有像李子柒视频描述的那样唯美、典雅,但在现代社会消费文化大潮下,人们开始追求传统、回归自然、寻找乡愁,为日益物化的心灵寻求诗意栖息之所。古色古香的景观、自然采摘的食材、古朴简单的炊具、传统繁复的工序、充满仪式感的手作……李子柒的视频恰恰呈现了传统农耕文化中的三种关系: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关系,满足人们“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情愫。
对李子柒展示的并非农村真实图景而进行非议的人们,不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向世界展示一个什么样的中国?无疑,中国是立体的、多维的,有现代化大都市,也有传统农村。农村生活也是多元的、丰富的,既有沿海地区的新农村,也有西部的偏远农村;有的在工业化浪潮中跨入城镇行列,与城市生活差距不断缩小,有的远离尘嚣,依然保持着农耕传统。李子柒所呈现的,则是中国古代文人向往、讴歌的田园生活,世外桃源式的生活即使不完全是现代农村图景,至少在历史轴线上看,也是真实发生过、非虚构的。用它作为素材,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并没有什么不妥,因为它不是唯一的。当众多中华文化符号像拼图一样拼在一起,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便跃然纸上。
“李子柒现象”还是一个传播学上的“麻雀”,值得传播行业认真“解剖”。草根出身的李子柒,没有显赫的背景和深厚的学识,仅凭个人之力(后期有小团队),短视频产品短则几分钟、长则十数分钟,没有大团队参战、大成本投入的大制作,甚至连英文字幕都付诸阙如,低成本制作却能在海外圈粉无数,能级不比传媒巨头逊色,说明了什么?文化是人类共通的语言。那些充满人性关怀、给人精神愉悦的文化作品,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而这与作品主题是否宏大、制作是否大气并无直接关联。有时候,那些习惯于宏大叙事、满足于空洞说教的大制作,其效果反而不如接地气、有灵气的小制作。“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李子柒作品,胜在人性化与诗意化,而这恰恰是现代人心灵所渴求的。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面貌美丽动人、中国精神气象万千,要让全世界都听到中国故事、听清中国声音,只有一个李子柒是不够的,需要更多“李子柒”脱颖而出,用心讲好中国故事、做好文化输出,让世界真正认识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
  • 别急着否定李子柒也别匆忙定义农耕生活
 在网红经济的时代,争鸣总是不断存在。
近期,关于美食博主李子柒是不是文化输出的讨论,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有人觉得,李子柒的视频总在中国农村的旧式耕作生活上打转转,是展示中国的“落后”,迎合一些外国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是负面文化输出。
不得不说,这个说法也是一种刻板印象,是简单粗暴的贴标签。中国的农耕生活就一定是落后的吗?先不讲人们靠着农耕才能饱暖,就是农耕生活所催生的乡土文化,隽永恒久,显然也和落后挂不上钩。
长久以来,关于乡村的记忆沉淀在一代代国人的血液里。在纸质出版的时代,费孝通的《江村经济》,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梁鸿的《出梁庄记》书写和传播了中国的乡村。
然而,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特别是进入互联网社会以后,关于乡土中国的叙事似乎变少了。这也造就了信息的断层,在很多人的刻板印象里,中国的农村只有破败、古老、落后的标签。
此前,一些残酷的底层物语、回乡记不断冒出,不可避免地带有外力造成的偏见,本质上仍旧是将乡村妖魔化、污名化。
在短视频时代,以李子柒为代表的短视频创作者,将镜头再次对焦到了这片更广袤的土地上。因为具有农村的成长经历和生活经验,这些短视频创作者对乡村题材的把握更加得心应手。中国的农村除了“社会摇”和“土味喊麦”的生猛鲜活,也可以是一人一桌,三时三餐,四季流转的田园诗意。
春华、夏耘、秋实、冬乐,怡然自得。李子柒等人的短视频里记录了古老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式的田园生活,唤醒了大众骨子里的文化基因,让生活在都市丛林中的大众获得喘息。
现代文明与传统习俗之间的淡漠疏离逐渐消融,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与鳞次栉比的白墙灰瓦之间的偏见隔阂逐渐拆解。因此,不管是中国的年轻人,还是外国的网友,被李子柒的乡村短视频吸引,并不让人感到意外。
当然,说实话,将文化输出的宏大概念扣在一名女子身上,显得扣了顶大帽子。文化输出是一个持续的、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仅仅一个李子柒,肯定无法代表全部的中国乡土文化。可喜的是,她的视频语言也是一种传播方式,我们不必急于否定这种多元化的传播。
在信息爆炸的当下,乱花渐欲迷人眼,文化输出再用老套路已然行不通。而以李子柒为代表的短视频创作者,提供了读懂乡土中国的年轻化渠道。这是鲜活的,张扬的,有温度又充满生命力的表达。不同于套路新闻稿,不同于场景宏大的宣传片,这种理想生活的呈现更容易被现代人所接受。
所以,与其纠结于李子柒的视频算不算文化输出,或许我们更该思考一下,怎么样才算是文化输出。或者说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文化输出,李子柒在YouTube平台的粉丝量已经高达735万,这个庞大数字背后是无数个被中国乡村风貌与习俗所吸引的受众。外国网友的追更与喜爱,已经印证了这种方式的成功。
毕竟,如何重新认识真正的当代中国农村,在新时代需要新的答案。乡村的原生态之美,动人心魄,雨后山林、农耕日常、酿酒品茗,是视频,也是现实。我们可以重新发现乡土中国的美好,也可以自信地对外展示中国农村的形象。所以,别急着否定李子柒的文化输出,也别匆忙定义中国农耕生活的落后。
  • 李子柒是一个“生活镜像”而非“文化英雄”
    知名短视频博主李子柒最近成为话题人物。
有媒体报道她在国外社交媒体吸粉735万,受到了国外观众的热捧。而关于这一现象是否为“文化输出”,引发了舆论热议。
李子柒在国外社交媒体发布的内容,与国内网友看到的并无二致,甚至连英文字幕也没有配,但还是“征服”了世界网友。那些不分肤色、语言的人们在其短视频内容的留言中,给予了她足够多的赞叹与祝福。
李子柒“破圈”,源于国外网友的惊诧
这是李子柒首次“破圈”进入公众话题中心。此前她虽然是一位热门博主,但更多时候还是活跃于固定的粉丝群当中,这个粉丝群虽然也足够庞大,但在传播上还是有诸多的限制性。
然而,李子柒在国外的成名,打破了这种限制性,大家发现,原来这位生活在四川大山中的女孩,身上具备了那么多可供挖掘的闪光之处。
但需要特别观察到的一点是,李子柒是因为成功在国外聚集了批量粉丝,才得以拥有了“解读价值”。
在此之前,国内网友更多还是把她当成一名励志对象来看待,童年时父母离异,与奶奶相依为命,但却精通手工、农活,把日子过得充实而精彩。直到被赋予“文化输出”的符号之前,李子柒都还是一名把自己经营得很好的视频博主,而非一位“文化英雄”。
这次李子柒走进话题中心地带,源自眼光的差异。也就是说,外国的网友通过李子柒造茶、造纸、搞活字印刷、织造蚕丝被等,惊讶地发现在一个人身上,竟然可以拥有如此强大的生活能力和不凡的生活追求,而中国的网友在同样被李子柒吸引时,却没有从文化的弘扬与传承等高大的角度去评判。
所以,这次李子柒身上有了“中国的月亮外国圆”的传奇气质,这种传奇色彩,很大程度上是外国网友对中国的陌生造成的。
  • 李子柒是一个理想化的镜像
    从现实逻辑来看,一个人不大可能拥有如此众多的才能,尤其是每项才能的展示结果,都能达到令人赞叹的地步。但视频制作与社交媒体传播,为打造这样的“全能人才”提供了可能。
无论是早期李子柒的单打独斗还是后期摄制团队的参与,都在使李子柒作为一个形象而沾染了程度不同的创作性,网友喜欢看到这个形象与故事,是因为大家在李子柒那里找到了自己愿意看到的外在与内涵。
李子柒是一个镜像,在这个镜像中,她实现了同龄人所没法拥有的梦想。比如,她可以居住在仙境一样的自然环境里,各种美味食材信手拈来、应有尽有,不用长途跋涉穿越城市打卡上班,没有老板的指令与同事之间的压力,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的随心所欲……
但众所周知,每个人呈现出来的生活,与背后的生活真相是不一致的,甚至可能是截然相反的,仅仅凭借李子柒的视频,就将其理想化、完美化,是一厢情愿的。
同样,通过李子柒这个镜像,人们也看到了自身生活的平凡、庸俗、焦虑。但是,李子柒是一个遥远的存在,身份、距离、空间的隔离,使得她并不能成为人们身边一个值得嫉妒的对象,而是一个安全的梦想承载体。
通过追随李子柒、分享李子柒包括消费李子柒,大家都找到了一个合理表达内心的出口,李子柒的出现,使得大家在对这个世界发出抗议声音的时候,也可以不是愤怒的,而是安静的、平和的。
李子柒具有不可复制性。国内视频平台曾有李子柒的模仿者,被讥讽为东施效颦。粉丝在捍卫李子柒的唯一性,如同捍卫童话的纯洁感。这表达出一种隐秘的担忧:事实上我们并不愿意李子柒普遍存在于每一个镇、每一个县、每一个大中城市,当“李子柒”越多,就意味着现有生存方式将会被更大地否定,也标志着人们主动或被动选取的生活方式的失败。只有一个李子柒就够了。
所以,“李子柒”整体看上去更像是一个包装很好的“产品”。李子柒并不直接推销以她名字命名的各类产品实物,而是“生活方式”先行,产品队列随后,但显然前者更具“卖点”。
以李子柒为核心的内容创作,的确是赏心悦目的,但要清楚地知道,这种赏心悦目价值的成立,建立在受众内心的某处空洞被填补的基础上。如果自身拥有或者享受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李子柒的吸引力便会下降不少。
李子柒的作品,相信依然会有人喜爱,因为在她身上,被投射了诸多的希冀,人们需要这种希冀带来的照耀。而因为她作品所独有的特色,她也被附加了很多额外的符号。但我们也无需用这些符号绑架或捧杀李子柒。
让李子柒做李子柒就好了。

  • “不倒翁小姐姐”爆红,和李子柒“异曲同工”
    传统文化不只是博物馆里的玻璃展台,更氤氲着浓浓的烟火气息,在时尚和传统之间架起桥梁,增强公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才能真正让文化走近年轻人、走进现代生活。
身穿华丽唐装、姿势优美、眼神温柔,如贵妃般高雅、又如仙女般轻盈——最近,“一眼万年”的不倒翁小姐姐走红,6000余条表演视频的总播放量超过了15亿次,数据每天还在增长。虽然晚上7点才开始第一场表演,但是从下午的三点钟开始,就有很多游客大排长龙。当地商户从中获益良多,感叹“生意比以前好多了,网红不倒翁确实厉害”。
如今大众旅游迈向新常态,人们对旅游产品的需求正在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对目的地和旅游项目的要求更高也更苛刻。
见惯了俗脂艳粉,突然冒出来一个清丽脱俗的项目,想不火都难。但在“不倒翁小姐姐”的背后,还有大量的景区或目的地在同质化竞争的泥沼里挣扎。这些景区无论核心景点的打造还是包括旅游商品、体验活动在内的业态设计都乏善可陈,“跟风”现象严重。
据报道,“不倒翁小姐姐”走红后,其表演时所用的圆形底座也随之走俏,可以预想到,未来类似的表演会雨后春笋般在各地出现,但影响力一定不复首创者。
这些年,文旅产业走强,这原本是好事;但一些地方虽然古建筑盖得很恢弘,却缺乏运营思维。将旅游产品开发解构为简单的符号化表达和商业的机械化复制,结果往往一哄而上,又一哄而散,徒留一地鸡毛。旋生旋灭的各式旅游小镇、似曾相识的“特色”旅游商品,都是如此。所谓文创产品也难见创意,往往让游客感慨“去哪里都一样”,旅游的体验大打折扣。
“不倒翁小姐姐”的爆红,当然一方面来自演员本身的才华,但同时也体现出运营方难得的创意思维和细节把控,对于其他地方来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样本。
这几年,诸如故宫等的实践表明,传统文化的传播不只靠博物馆里的玻璃展台,更重要的是真正融入现代生活,特别是瞄准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年轻人,关心他们的碎片化需求,在时尚和传统之间架起桥梁,在个性表达和社交平台上做足文章。
要做到这一点,仅靠追加投资不行,仅靠铺广告也不行,要真正摆脱传统文化的“疏离感”,需要特别注重参与感和体验感。不拘泥于传统,大胆地用想象力对传统进行“再创作”。
无论是和观众牵手的“不倒翁小姐姐”还是受到海外网友热捧的“李子柒”,都在悠久的历史文化中注入浓浓的人间烟火气,别有一份闲适自在。犹如一种心灵按摩,抚慰着当下普遍的焦虑感和空洞感,他们的走红,并不侥幸。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故宫、长城、兵马俑等世界级大IP,但更多的则是广泛存在于人们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原子化小IP。可以是舌尖美食,可以是花鸟鱼虫,可以是华美汉服,可以是小曲小调,承载着快乐和希望的点滴美好,其实都是“网红”的潜在基础和素材。可以说,时下很多网红都循着这样的逻辑,他们的走红,红在了细节上的巧思,而不是一味贪大求全的鸿篇巨制。
这也提醒很多地方,文旅产业的发展不只是招商引资、盖楼卖货,创意与运营同样非常重要。要深入挖掘本地文化特色、寻找传统和现代的融合点,并积极借助网络的传播优势,不断创造有特色、有人气、有流量的文化符号。
当然,“网红”是优势,也是责任。在捧“网红”的同时,也要加强旅游市场的管理和服务品质的监督,避免给游客带来负面印象。左手创新、右手服务,旅游市场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声明:本文素材整理于网络。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感谢杨歌等老师的整理。

下载方式:(通过百度网盘的分享)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1HRaFLwGSqckLLorBZq0tg?pwd=98wq 

提取码: 98wq 


— END —

欢迎进入优课PPT知识店铺
(长按扫码即可进入)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知识店铺


语文优课PPT
专业语文教学课件,让您的课堂更优秀,一线教师与PPT设计师共同打造,10W+老师信任的优质品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