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市场极度低迷,暗藏玄机。上个月的观点是“上半年指数都爬不回去年收盘价的观点不变,后期情绪偏多,现在一直处于市场底,只是很多人思维固化觉得市场底永远比政策底位置低。”结果自己脸被打肿,从4月21日开始大盘一路南下,市场底终于还是比政策底低,这个历史经验依然具备有效性。截止本月发文日,虽然指数已经有缓慢北上趋势,但看错了得认账,我低估了市场底部区域疑似融资盘被强平的威力。4月的经济数据出炉后一片惨淡,疫情对于经济的影响只会迟到但是不会缺席。我们似乎陷入了政策两难,货币政策效果不明显,财政政策效果未呈现。①银行间市场不缺钱,银行的投放指标无法完成,典型资产荒。②正经企业生产成本激增,需求不旺盛,逆市扩张容易被市场出清,选择躺平发育;还有部分企业生产成本可控,信贷需求强烈,营业收入不依托经营性现金流,随着各大商业银行贸易背景真实性核查的趋严,在信贷市场屡屡受挫,不得已也选择猥琐发育;有真实需求的中小企业逆风飞翔的梦被现实击碎,银行不可能无底线资质下沉,在投放不足和不良资产之间只能选择一个,有经验的人都不用教。最后这三类客户形成合力,将流动性挤压在了银行间市场,社融数据就成了现在的模样。①原因之一是“勤俭节约”。国人的习惯是经济下滑勒紧裤腰带,家里屯粮准备过苦日子。但财政政策减税降费前提是企业有营业收入,居民消费不旺盛抑制了财政政策效果。美国人在这种时刻选择了直接发钱,刺激消费。本就是消费习惯前置的民族,你发钱他们真的会去消费,因为没有未雨绸缪的习惯,储蓄少,不花钱就挨饿。但是在国内如果选择直接发钱,大家的选择大概率不是消费,伴随着赌博、储蓄、投资等行为的对冲,发钱刺激消费的政策计划会在前端流产,并且极大地激发一部分人的惰性,透支未来的失业率,所以国内选择了消费券,刺激真实消费,抑制惰性因子。②原因之二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财政也想加大力度调节,但仅靠卖地的微薄收入已经难以维系抗疫支出和各项纾困救助,每个平台公司都是亲儿子,一碗水端不平最后哪个儿子碗里都没水。既然赚不来钱,那么就只能借,“2022年1~4月,全国发行新增债券16909亿元,其中一般债券2890亿元、专项债券14019亿元。”时间换空间而已。政策两难的困境不会持续太久,以上因素之一若出现变化,现在的两难局面就会缓解形成政策合力的戴维斯双击,击碎中国经济的大部分空头,还有少部分空头本来就是见风使舵的买盘,一生只信仰收益。我不是盲目乐观,只是赌国运这件事,我历来非常坚定。现阶段我对后市的观点是:上半年指数都爬不回去年收盘价的观点不变,后期跌不到今年低点,情绪不应过空,区间收敛变窄。
每个月写时事,我都希望有点儿新颖的素材,无奈两年多过去了,除了病毒一直变异给人惊喜外,一切都显得乏善可陈。受疫情持续影响,现在部分人对于疫情的观点很复杂,殊途同归意思差别不大:以全世界范围康复患者和身边康复患者作为样本观察,既然躺平就可以康复,而且也没有看到有什么明显后遗症,有必要花这么大成本,甚至牺牲经济增速去硬刚病毒吗?
我觉得这是个好问题,但是会派生出另一些问题:
①以一个普通民众视角都能看出来的问题,难道智库的大佬看不出来?
②观察样本选康复患者本身是选择性偏差,重症久治不愈患者、康复后复阳患者、重症死亡患者是基于什么逻辑不被考虑?
③病毒持续变异,观察样本中的康复患者是不同种病毒中的康复患者,影响样本的参数不一致,去分析感染未来变异的病毒有无后遗症有意义吗?
诸如此类的问题数不胜数,为何人们排除考虑这些问题而质疑政策选择,答案大概率是疫情侵蚀了每个人作为自由个体的便利性,自身的欲望蒙住了双眼。我猜测人们内心真正期盼的是,别人躺平别乱动,自己乱动不得病,到头来只要自身便利没有受到疫情影响,自己乱动没有触碰任何禁止性规定,那么自己就像在宇宙看地球一样,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然而事与愿违,既不愿屈服于现实,又无力改变现状,只能反复斟酌政策可行性。
疫情中的众生相,本就是风险和收益权衡的结果,选择自由追逐市场经济高利润,则必然拥抱不可抗力风险,待周期轮转疫情退散,重整河山便是。现阶段我们能做的选择极为有限,只是我们知道,疫情终将结束,在这未知长短的时间里,我们的敌人除了病毒,还有自己的心智。或许若干年后,我们终将怀念这几年,又或许,此生我们都在怀念。
这个月让我产生思考的词是“文化”,以前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为什么欧美剧大多数都分季播出,故事每季小而精。充分激发观众口味并立即满足观众“味蕾”;但国产剧大多数都分部播出,故事大而糙,很多剧开始就能猜透结局但是一直吊着观众的胃口。与之相反的是,中国很多小说言简意赅不失生动,让人看起来十分上瘾;但国外很多小说事无巨细鸿篇巨作,不分主次地透支精彩,给读者带来了阅读疲劳。抛开商业因素和营销因素,换个视角观察。无论是欧美剧集也好,国内小说也罢,能通过精炼和简洁向人展示的前提是熟练。文化的输出需要底蕴作为支撑,这种底蕴是支撑文字作品和影视作品观赏性的底层逻辑,需要深厚的积累和沉淀。作品越精炼需要的文化底蕴越强,正如写短篇小说难度较长篇小说更大,短篇小说需要作者高度专注,将微观洞察力宏观呈现,注重即时反馈,让读者短时间内体会快感;而长篇小说则是有一种“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意境,只要让读者沉醉其中,作者便已退场,读者会自己创造快感。汉语的出现比英语早了上千年,因为文化底蕴深厚,作者能熟练运用,所以基于汉语文字呈现的文学作品就会趋于简洁、精准。随着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人群比例的提升,读者的接受能力也越来越强,而接受能力的提升又反作用于文学作品,让二者共同迭代升级。英语文化底蕴较汉语浅,文学作品惯用复杂的叙事手法铺垫,以加深读者的理解。被翻译成中文后,对于文字理解能力偏强的中国人来说就显得冗长,很多情节描述很难定位它存在的价值。影视作品反则反之。欧美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迅速崛起,对于影视作品的拍摄早已熟能生巧,可以用简短剧集呈现完整效果,并瞬间抓住观众的眼球;中国的影视作品创作起步太晚,受拍摄条件和技术手段有限等因素影响,无法用精炼的剧本呈现画面感,便只能通过冗长的情节铺垫作为场景带入。基于以上逻辑呈现的现状就是,上世纪60年代左右出生的这辈人,更多喜欢看国内长剧集和长篇小说,因为贴合现实,剧情延展性好,欣赏完一部作品不需要太多的逻辑推理和知识体系作为支撑;而他们的孩子,80后和90后这辈人,更多喜欢看欧美短剧、短篇小说、多独立故事场景的长篇小说,因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已经帮他们形成逻辑思维体系,认知能力较上一辈有了大幅提升,更喜欢简洁和精炼,实际彰显了人类思维进化的历程。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短视频app会风靡全球,优先偷走年轻人的时间,为什么国内剧也开始有向短剧集转变的趋势,因为及时反馈快感和简洁完美契合了当代年轻人的“快餐”文化需求。这也让我将这个时代写作存在的意义看得更加透彻。或许是在自己思想迭代的同时,用线性的文字有限地记录非线性地迭代过程,并让读者享受一些思想碎片的温暖,如此足矣。愿疫情消散,国泰民安。为充分贯彻落实一号文件,篇末有个助农彩蛋。
个人转载本公众号内容至朋友圈和群聊天,无需特别申请版权许可。
公益推广,魅力助农,北海涠洲岛野生香蕉,详情识别下方图片二维码。
创作不易,点“赞”“在看”鼓励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