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东区裁判法院对一起涉及虚“假学历”的案件作出了严厉判决,再次引发了公众对香港教育诚信问题的关注。10月17日,一名24岁的内地女子因在申请入境许可时提供虚“假学历”信息,被控一项为取得入境证而安排作出虚假陈述的罪名,最终被判监禁17个星期,并立即遣返原居地。
据了解,该女子在申请过程中讹称自己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并凭借这一虚“假学历”成功获得了香港大学的金融硕士课程录取资格。然而,纸终究包不住火,“假学历”的真相最终浮出水面,该女子也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同日,香港中文大学表示近期已对近五年所有非本地生的申请个案进行了全面翻查,结果发现了一宗疑似虚假学历个案。香港多起“假学历”事件接连曝光,从香港大学的“200万保录”骗局,到经济及工商管理学院的“假学历入学”彻查,再到岭南大学的代考丑闻,这些事件无一不揭示出“假学历”现象的普遍性与严重性。笔者认为这些接二连三的“假学历”事件难免引起外界对香港留学市场的质疑。香港作为亚洲乃至全球的重要留学目的地,一直以来都以其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国际化的教学环境吸引着众多学生,“假学历”事件的频发却容易让这一招牌蒙上了阴影。
就在10月16日,李家超发布了2024年《施政报告》,明确提出要全力推进香港成为国际专上教育枢纽,打造“留学香港品牌”,以吸引更多境外学生来港升学。面对“假学历”风波的频发,如何确保“留学香港品牌”的声誉和含金量,成为了摆在大家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笔者认为,香港要擦亮“留学香港品牌”,首要目标便是从源头杜绝“假学历”现象的发生。
尽管已有不少人因“假学历”事件被捕,但仍有香港中介公司声称能提供“造假学历服务”,并与内地国际考试考场勾结,形成了一条灰色产业链。而这一产业链正是“假学历”现象的源头,这些所谓的留学中介通过夸大其服务能力和成功率,承诺过高或不切实际的留学方案来吸引客户。笔者认为这些黑中介的造假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更破坏了教育的公平性和社会的信任基础。他们通过不正当手段帮助申请者获得录取资格,挤占了真正有才华的申请者,影响留学的整体质量。因此,香港要擦亮“留学香港品牌”打击严查黑中介勾当必不可少。
与此同时,香港高校也需进一步强化对学生学历背景的核实流程。在这一系列事件中,笔者认为,学生个人的责任同样不容忽视。学生更应严格遵守法律法规,通过正规途径进行申请,切勿心存侥幸,试图以假乱真。毕竟,虚假终究无法掩盖真相,一旦被发现,不仅会导致个人声誉受损,更可能面临法律的严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