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巷子里建造一个“ 教育理想国”

教育   2024-11-07 14:47   北京  


宁波市海曙区梅园社区的巷子尽头挂着一块深蓝色的牌匾,上面写着“21世纪车间”几个大字。“车间”里没有轰鸣的机器声,有的是一台不断作业、打磨着板材的激光切割机,木板的焦煳味从室内弥散到门外。


这是一个为当地儿童提供科学启蒙的公益科普实践基地。2020年,宁波市海曙区镇明中心小学的信息科技教师陈少华创办该基地,他解释道:“ 车间本是生产劳动的地方,‘21世纪车间’强调动手实践,孩子们能在亲身体验中学会科学知识。”


助教尤博颢将“21世纪车间”比作“教育理想国”,他说:“不为名,不求利,只为了孩子好,这在浮躁的社会里很难得。”一个“ 教育理想国”的建造,是一名教师的默默付出,也是一个团队以及社会的托举。陈少华说:“一路走来虽然辛苦,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支持车间,我没有放弃的理由。”


种下一颗科学的种子



陈少华从事教学工作30多年,除了语文和英语,其他学科他都教过。2016年,陈少华开始接触、学习STEAM教育,并将STEAM理论融入信息科技课堂。他发现,许多学生缺乏对科学的好奇心,动手能力不强。作为海曙区政协委员的陈少华,在海曙区政协的支持下,于校外创办了“21世纪车间”,以“物联网+人工智能”启蒙为主要内容,每月开展一次科普课程,目前已开设了智能小车、蓝牙复古音响、摸高健身器制作等课程。


陈少华介绍,“21世纪车间”可同时容纳二三十名学生,学生们小到幼儿园阶段,大到小学五六年级阶段。每次备课,他都会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若组装不涉及电线,面向所有年龄段开放;若涉及电子元器件的焊接工作,学生限制在三年级以上。


起初,课程需要居委会动员宣传才堪堪实现满员。如今,经学生和家长的“口口相传”,开课通知一经发布,二三十个名额立马被抢完。陈少华说:“‘ 车间’的微信群已接近满员,有些家长甚至会将家人拉进微信群,每次都是一大家子帮着抢课。”截至目前,“21世纪车间”已举办32次活动,累计服务3000余人。


走进“车间”,85平方米的房间被分成教学区、动手实践区、展示区和直播区。4张长2.4米的大桌整齐排列,正前方是讲台和投影的幕布,侧面是挂满电钻、榔头、螺丝刀等工具和零件的墙,还有一排放满收音机、对讲机等手工制作产品的展示柜,产品上印着小小的“21世纪车间”字样。


科普并非单向的灌输式说教,陈少华希望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科技的力量,在制作过程中慢慢了解原理,进而对科学产生兴趣。“在孩子心中种下一颗科学的种子,说不定以后会发芽”,这是陈少华创办“21世纪车间”的初衷。


临近母亲节的公益课堂上,陈少华将艺术与科学联系起来,教学生制作电子钢琴。一小时的课程,前期准备需要一两周。为了制作电子钢琴,陈少华特意跑到学校的音乐教室观察钢琴结构,量尺寸,并将其等比例缩小设计。画图、切割、组装、试验,有任何瑕疵,都要推翻再来。陈少华称:“ 学生拿到的产品部件,实际上在我们手中已经打磨修改了好几遍。”组装好电子钢琴后,陈少华还要给每个步骤拍照,制作步骤图,画线路图……


一架小小的电子钢琴,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陈少华先向学生介绍原理,再在动手制作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钢琴内部的杠杆传动结构以及什么是电子三极管、电阻、电容等元器件知识。课堂之外,陈少华还要求学生尝试用自己制作的电子钢琴弹一首《世上只有妈妈好》,实现寓教于乐。


将科学教育与生活相融合,是“21世纪车间”最大的特色。陈少华带领学生制作了可以实时收听转播的收音机、能实现远距离沟通的对讲机玩具、会智能识别路障的扫地机器人……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都被陈少华摆上了“车间”讲台。此外,他还组织过多次义卖活动,清明节时义卖清明饺,中秋节时售卖自制龙灯灯笼,学生在体验手工乐趣的同时,还提升了交往能力。


从无到有的建造


从零开始建立一个公益科普基地并非易事。第一次来到“车间”时,陈少华被吓了一跳。身高一米七几的他要低头才能穿过一扇小铁门,房间里黑黢黢的,电线损坏,石膏吊顶脱落,地面锈迹斑斑,一片狼藉。他心想:“无论如何,至少要让灯亮起来。”


刷墙、修吊顶、重新安装电线……陈少华开始了“车间”的建造之路。他从家里搬来3D打印机、电脑,又自掏腰包购买了机器人教学套件、儿童木工机床等设施。但接踵而至的新冠疫情给了陈少华重重一击。“ 车间”地处一楼,阴暗潮湿,关停的几个月里,墙壁发霉,桌子长出了蘑菇,从当地教育局借来的投影仪也坏掉了。无奈之下,陈少华只能重新购买设备,前前后后花费10多万元。


解决资金来源,也因此成了摆在陈少华面前最为现实和迫切的难题。为节约成本,陈少华购买原始零件,自己组装配件。比如,一条排线成品大约5元,自己购买线路组装,成本可以降到1.5元。节流,意味着无数细碎时间将被挤占。以最基本的组装排线为例,陈少华要先用压线钳将金属片压到细线上,压上两次,剪去多余的线条,再将线套到胶壳里。一个胶壳要套三条线,一次活动要套几百条线,大概耗费一两天才能组装完所有的线。久而久之,陈少华的双手磨出了茧子。


“开源”大多依靠陈少华“化缘”。陈少华不放弃任何一次和外界合作的机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曾发起“科学也偶像”的短视频征集活动,他了解后,立马寻找专业摄影团队,耗时一个半月拍摄了一段三分钟的视频,获奖的同时与当地科协建立了联系。在海曙区政协以及科协的支持下,基地获得了一定数额的资助。此外,陈少华还积极寻求企业赞助,他自嘲:“ 有些人一看到我就害怕,因为我一开口就提钱。”


不少家长、小朋友看到“ 车间”的困难,纷纷积极参与捐赠,数额在几十元到几千元不等,有家长为基地捐赠了宽带,甚至有学生拿出5000元的压岁钱捐赠。“东出一点钱,西出一点钱,‘ 车间’才慢慢建设完善。”陈少华感慨道。


人力也曾紧缺过。起初,整个“车间”只有陈少华忙前忙后,随着公益科普课知名度的提升,团队人员渐渐得到补充。除已有的5名公益导师外,街道社区的退休人员、家长、学生、政协委员,纷纷主动申请成为志愿者。只要陈少华在群里说一声,志愿者们一呼百应,承担参与分装、焊接、调试、快递发货、课堂协助等工作。


既是家长又是助教的俞乾文说:“小朋友们都叫陈少华‘ 牛牛老师’,他身上就是有一股牛的犟劲在推着往前走。”正是凭借着这么一股犟劲,“ 车间”步入了正轨。


培养工匠精神



陈少华说:“‘21世纪车间’是培养工匠精神的地方。”何谓工匠精神?他解释道:“是独立思考,在失败中不断打磨、汲取经验的精神。”陈少华观察到,大部分家长习惯了包揽孩子的一切,陪同上课时常常忍不住上手帮孩子。每次上课,陈少华都会多次提醒家长:“你们可以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但是千万不要代替孩子做,千万要忍住。


一遇到问题,学生也常常下意识将教师作为求助的对象。陈少华常常听到学生大声询问:“老师,我的卡扣断了怎么办?”这时,陈少华不会直接给学生一副新的卡扣,而是告诉他:“ 卡扣断了没有办法,我已经提醒过你们要小心组装。科学实验本就不是百分百成功,你们要体会失败,正确看待失败。”


学生曹智源今年读五年级,他常常跟妈妈说:“陈老师的课堂很有意思。”有时还会吐槽自己的电路板焊接得很丑。曹智源妈妈透露,孩子在机构上过乐高课,教师经常会在一旁协助操作,以展示完美成果取悦家长。但在“21世纪车间”,陈少华会培养学生不断试错的能力。“孩子今年参加比赛没有拿奖,他没有特别沮丧,反而是不断给陈老师发信息,询问该如何调试机器。”曹智源妈妈说道。


在“21世纪车间”,失败并不可耻,更为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守住学生的好奇心,启发其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制作智能小车的课堂上,陈少华引导学生们思考车子遇到行人自动停止的问题,有学生提出:“老师,我不想让它停止,我想让它右转,可以吗?”陈少华很是惊喜,不作干涉,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陈少华认为,“21世纪车间”的存在并非功利性地为考试加分,而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让他们掌握基础的科学知识。如今,“如米小”的种子已发芽,有学生在陈少华的指导下,获得了浙江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还有学生申请了发明专利。


让科学的触角抵达更广阔的世界


随着“21世纪车间”的广为人知,受众逐步辐射到宁波市北仑区、镇海区等区域。2022年,“21世纪车间”升级为海曙区政协“ 童心梦课堂”委员工作室,借助社会各界的力量,陈少华的公益科普课走进学校、社区。为了让更多学生受益,陈少华开通了线上直播课程。他说:“时代变化太快了,我们必须与时俱进,让更多人提高科学教育的意识。”


2023年2月,“童心梦课堂”委员工作室联合海曙区教育工会“曙之光”教师公益团队,首次尝试“1个主会场+4个分会场+N个家庭亲子分会场”的联动形式开展风筝制作教学直播课堂,近200名学生在不同场地同时动手制作风筝。近期,陈少华开展“科技点亮童心梦”公益普惠行动,针对智能驾驶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进行系统化线上教学。


对陈少华而言,直播和线下授课很不一样。他的面前不再是好奇提问的学生,而是两盏明晃晃的大灯和摄像头。他要在脑海里想象平常上课的模样,通过更为活跃的语言、表情带动气氛,以完成这场“独角戏”。为此,他特意在纸上写下直播提纲,详细列出步骤。当摄像头亮起,陈少华就专注沉浸在讲解之中,直到结束,才发现自己两眼发花,出了一身汗。


专注“21世纪车间”的同时,陈少华在教学上也从未松懈。随着教材体系的改革,学校科学教育加入了创客操作实践,“车间”的工作经验反哺到了其教学工作中。“车间”制作的人脸识别机器人、指纹识别机器人、声音传感器等产品纷纷走进课堂,陈少华会以产品为例,带领学生一边体验,一边深入浅出地讲解原理。陈少华说:“‘21世纪车间’能够自由开放地引导学生思考,是对新教材的补充和扩展。”


尤博颢表示:“‘ 车间’的教育一方面弥补了学校素质教育相对欠缺的一部分,提升了学生动手实践、应对问题的能力,是对‘ 双减’政策的支持。另一方面,它引导孩子和家长合作完成产品制作,促进亲子交流。”俞乾文称,无论是平常开车送孩子上课,还是在家一起琢磨产品制作,他和孩子相处的时间显著增加,共同话题日益丰富,交流愈发顺畅。


线下,“21世纪车间”链接着家庭、学校的教育;线上,则是将触角延伸至更广大的世界。今年,陈少华所创办的“ 童心梦课堂”委员工作室从区级升级为市级,他希望能够持续唤起社会对科学教育的重视。



—  END  —


来源 | 《教育家》杂志2024年10月第1期,原标题《在巷子里建造一个“ 教育理想国”》
作者 | 粟满莺
统筹 | 周彩丽 
《教育家》杂志投稿邮箱:gmjyjzz@126.com
新媒体投稿邮箱:jyjzzxmt@126.com








好校长,亮出来!丨“寻找中国好校长面孔”活动启动
《教育家》2024新年献词 | 时光不会辜负你的坚持
这份被校长、老师们盛赞的“学习资料”,学校必备!


助推学校品牌推广、内涵提升,助力校长、教师专业成长,尽在这个平台!









光明社教育家
《教育家》是《光明日报》主管的教育周刊。传播有力量的思想,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