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教育实践中,践行“学生首位”理念,并将其确立为学校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是高品质学校的核心标准之一。“学生首位”要求教育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高度关注并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帮助学生清除心灵世界的杂草,为学生构筑山清水秀的精神家园。
“学生首位”是尊重而不是漠视。好的教育,从尊重学生的情绪需求开始。近现代教育家梅贻琦在《大学一解》中强调,教育应使学生“意志须锻炼,情绪须裁节”,使其成为“持志坚定而用情有度之人”。无论是积极情绪还是负面情绪,都是学生内心需求的表达,都是教育者观察学生真实内在需求的窗口。课堂不应有“被忽视的角落”,教师应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情绪感受。唯有如此,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才能实现真正的情感共鸣。学校探索“对分课堂”,以生动、互动、活动的课堂,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转型,满足每位学生分享表达的需求;求益楼和正谊楼的校长信箱,收集学生各类需求;光焘楼的晨会反馈,实现师生沟通双向奔赴;金庸楼的学生法庭,让学生投诉有门、求诉有道。学校时刻将学生的情绪需求装在心里、放在首位,做到事事回应、即时回应。
“学生首位”是服务而不是压抑。服务学生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教育作为一种广义的服务,其目的是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更是教育服务的接受者和评判者。因此,学校需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急学生所急,虑学生所虑,思学生所思,想学生所想。学校安排野鸭、锦鲤、羊驼、山羊、梅花鹿、黑天鹅等“萌宠”,提供积极的情绪价值,缓解学生焦虑的情绪;增设风味特色档口和夜宵特色档口,改善学生用餐体验,满足多样化需求;在校门口设置家长驿站,便于学生与父母沟通;增设校园复印机、运动场直饮水、球类寄存柜等设备,看见学生每一个细微需求。“凡有需求,必有响应”,学校精准对接学生需求,坚持“学生需求在哪里,服务的力量就沉向哪里”的工作导向,把钱花在距离学生最近的地方,变“急难愁盼”为“满意清单”,服务学生,传递温暖。
“学生首位”是激励而不是强制。教育如何把握学生需求,推动学生个性化成长,关键在于学生的潜能能否得到适当且充分地开发。教育工作者要像根雕艺术家一样,发现学生的优点,顺势而为;将学生的缺点看作其发展的起点,因材施教。坚持“学生首位”,满足学生“成长需求”,不是要人人都成为全能的人,而是激发潜能,让不同的人都有发展的机会。学校坚持“ 用多把尺子度量学生”,以学生荣誉体系引导、激励学生行为,结合学校文化传统,设立敦品、励学、身健、行优和一诺千金五大系列奖项。每个系列奖项均有积分对应,不设名额限制,评价角度多元,充分激发学生内驱力。学校还搭台举办体育项目联赛、学科素养大赛、生训体系争霸赛等活动,鼓励学生各尽其力,各显所能。
“学生首位”没有终点,只有持续不断的新起点。坚持“学生首位”,让学生生活在一所“懂学生”、有温暖,“宠学生”、有人情味的学校,身心愉悦,实现自身成长。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将学校给予的爱和温暖传递给他人,奉献社会,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