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马荡1月3日天气
轻度雾霾
-1-8℃ 东南风1级
流水镇海拔只有四百多米,向姐开车经过市里再到苏马荡要走近两个小时,往年高速公路未开通时,翻山越岭去来要走四个多小时,甚至半天以上。向姐当初听说路途远、路况也不好,开车去人很累,虽然丈夫提了几次,也不愿开车上去。张久明本想搭程老师的车上去看看,一看就对山上的环境喜欢得很,当场在程老师所住的小区买了一套。向姐娘家还有兄弟两人,一个妹妹,二十多年前都从流水镇中学陆续考学出去,目前都在市里工作生活。那些年流水中学是市里的重点中学,每年考入名牌大学的学生人数多,在市里排名靠前,没想到现在因生源不足被撤并。二弟看到大姐在苏马荡山上的避暑生活,尤其是自然环境,自己开车上来买了一套,每年夏季让母亲到山上住一段时间。
张久明回到家,冰箱里有两个西红柿,四个土豆和几根小葱。这西红柿和土豆从苏马荡带回来,这些天吃得只剩这几个,几根小葱是前天镇上赶场时在马路边买的,还有一碗昨晚蒸的米饭。他决定中午炒鸡蛋蕃茄饭,晚饭下碗小面将就,明天赶场时多买点青菜回来,冷冻室里还有肉和切成小块的排骨,老婆上山避暑时专门留在冰箱里,让他一个人在家弄来吃。可他这些天不想吃肉,也许是天气太热,也可能是一个人懒得弄。
第二天一大早,张久明来到镇农贸市场,买了一把莴笋叶,一把藤藤菜,两斤西红柿,两斤本地产的青李子,感觉可以应付到下次赶场。
张久明提着蔬菜水果径直往家里走,在楼道碰到学校退休多年、快满八十岁的丁老师。丁老师女儿一边吃力的搀扶着父亲往前移,一边告诉张校长父亲昨晚就不舒服,今天早上吃完早饭开始呕吐,把吃的东西都吐了,现在要把他送到楼下不远处的卫生所看看,很可能是中暑了,因为天气热,他晚上从不吹空调。张久明赶紧把几个塑料袋放在过道墙边,上前用力搀扶着丁老师往卫生所走。
张久明从卫生所返回来,全身发热,白色衬衫背心已湿透,心里想着小时候在学校读书时的情景。那时丁老师既教语文又讲萛术,还兼美术和体育课,现在住在一幢楼里,一天天看到他变老又生病的样子,心里有些伤感。回到三楼家里,看到冰箱才想起买的蔬菜水果,赶紧下楼在过道墙边提了塑料袋回来,在厨房把蔬菜水果清洗后放进冰箱冷藏室里,淘好米放在电饭煲里蒸,躺在客厅沙发上看电视。快到中午时张久明从沙发上起来,关上窗户,打开客厅空调,在厨房里烫了几片早上买的莴笋叶,舀一大碗米饭,把烫好的莴笋叶放在米饭上,从冰箱冷藏室里取出一瓶老干妈豆鼓,放在茶几上,坐在沙发上茶几前,边看电视边吃午饭。
吃完饭收拾好碗筷,从冰箱冷藏室抓出几个李子放在茶几上,吃完一个李子,正准备躺沙发上睡午觉,老婆电话打过来,让他下午坐中巴车到市里,然后搭妹夫的车上苏马荡来。幺妹俩口子听说母亲要等山下温度降下来才从苏马荡回家,决定开车上去住两天,看望一下母亲,幺妹已快三个月没见到母亲。下个季度按向姐弟妹四人往年商议,母亲在每个子女家住一个季度,就该轮到幺妹家里照顾,到年底又轮到向姐家,然后是两个兄弟。这个协议是父亲去世后四个子女达成的共识,多年来执行得很好,无论住在谁家,其他人都会来看望,尤其是节假日还会聚在一起。父亲在世时曾明确提出,无论自己先走还是老伴先走,剩下的都不能去敬老院。父亲的意思也是母亲的意思,在老人心里生儿育女养老送终是传统,只有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才去敬老院。
镇上唯一一个敬老院在滨江大道尽头、镇里最西边,一个白色院墙围起的两个小平房。敬老院原来是镇政府安置生活极度困难不能自理的孤寡老人,后来国家民政政策扶持,市里来人在原址扩建成一幢四层三个单元两部电梯的楼房,目前有三十二个标准床辅,九个高级床辅,除南面花园临江,其他方向仍用白色院墙围住,也不再叫敬老院,取名“天水一色养老院”。养老院大门朝坡上,左前方是大片坡地树林果林,背后面江,离流水镇医院有一公里多的距离。开始镇上的人以为这个养老院不会有那么人来住,虽然从敬老院到养老院只改了一个字,却对人们心理带来很大冲击,一年后整个床辅都已住满,还有邻镇的人、外面的老人来这里,镇上许多人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天水一色养老院院长叫王恒益,很小时随父母从流水镇出走,大学从市师范专科学校物理专业毕业,分配到市三中教初中物理,后辞职与朋友合伙搞建筑与建材,有自己的建筑建材公司。王恒益回到流水镇建养老院,让镇上一些上岁数的人,尤其是七八十岁老人有点吃惊,因为他们对解放后老王家在镇上的情况有些记忆。王恒益在家里排行老五,是最小的儿子。他父亲曾在镇流水中学当校长,文革前被打成右派,在镇里大罗东村下放劳动。王恒益的幺舅向前进当时是大队书记,据说为了不影响他的政治前途,文革中王恒益父亲一家人背井离乡迁徙到市东郊长云镇白华村,父亲在镇二小教书,直到文革结束平反落实政策,一家人回到市里,回到市里第三年,王恒益母亲因这些年积劳成疾去世。
母亲去世前没再回流水镇,但她心里很想回去看看。母亲的想法虽没说出口,儿子王恒益心里明白并铭记在心。多年以后,沿江高速公路通过流水镇,沿江高铁也正在筹建中,交通逐渐方便,镇政府按市里统一安排,把规划保护文化古镇提上议程,王恒益从中看到商机,觉得以这种方式回到流水镇,也是还了一个心愿。在外打拼多年,王恒益逐渐相信因果轮回了,好像有什么东西在牵引着、安排着自己的事业与生活,用语言表达不清、表达不出来。他觉得与大部分人纠结于名与利,追求丰富物质生活和生活环境的不同,人一生其实只有三件份内事:给老人送终,古人叫孝顺;使子女成家立业,古人叫慈爱;自己无疾而终,古人叫福报。做完这些事就画了一个圈,对家庭与社会都有了交待。年前参与几个大学同学聚会,有两人毕业后二三十年没见面,谈到各自己现状,都说现在经济科技发展到一定层次与阶段,发现无论工作收入家庭生活子女就业婚姻都卷得不行,没有上一代多子女家庭那么顺其自然,好像这个圆圈没原来那么好画了,身心总被什么东西或事情纠缠束缚与困住,表现在外面就是许多年前吃着稀饭馒头还兴高彩烈,现在即使吃着大鱼大肉却心事重重高兴不起来。(待续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