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家就是一个无敌破坏王。新买回来的玩具不到几天,就在家里的各个角落里发现它的部件。玩具熊占领了恐龙的收纳箱,恐龙凭空降临在电视柜,孩子走到哪儿,玩具就落到哪儿,真的让父母很抓狂。
如果家里养了宠物,或是有玩具娃娃,那么它们也逃不开娃的折腾,扎辫子、涂口红,分享食物、一起躺在地板上……孩子的脑袋里充斥着千奇百怪、天马行空的主意,而且很热衷于实践,如果被强硬阻止,还有可能发脾气、闹别扭、不肯吃饭。
孩子好像也总是听不懂爸爸妈妈想说什么,只理解字面意思。家长说”葡萄不能吃太多!“,孩子却有可能只理解到”不能吃“,于是洗好的葡萄一动也没动。有时候,玩得上头,孩子也不会理会家长的话,比如玩水,水哗哗地流,孩子在洗手池里搅来搅去,弄得满地都是,家长说多少次都不理会。
最让人苦恼的,无异是孩子突如其来却又无时无刻的情绪崩溃。挪不动椅子、面包掉到地上、暴龙嘴巴咬不住乐高等等情况都可能让孩子大哭。
毫无预兆、不讲道理,孩子的情绪就像暴雨,说来就来。这种迷惑行为,总是让家长身心俱疲。学了很多育儿理论,了解了很多儿童心理,本以为无论孩子作出什么情况,都能心态稳定,理解孩子,但是一实践起来,哄也哄不住,让家长一秒破功。
育儿这件事,最重要的,还是心态要稳呀!
01
养娃心态要稳
首先要了解孩子的成长情况
就像我们所列举的种种令人抓狂的行为,孩子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不一定是故意要捣乱或闹脾气的。
01/ 天性爱模仿
蒙台梭利博士认为,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是通过模仿来学会各种生活技能的,就像是说话,孩子不是凭空就能张嘴说话的,而是通过学习爸爸妈妈的嘴型和发音,不断地练习才学会的。
在模仿的过程中,孩子就会闹出各种事故。摔了水杯、忘关水龙头、模仿爸爸妈妈照顾自己那样照顾宠物或娃娃,把环境弄乱等等,都是因为模仿和练习。
所以,我们看孩子捣乱的时候,不能光看到结果,也要关注孩子的行为状态,想一想孩子这样做到底是出于什么样的需求,进而找方法帮孩子学会正确的方法。
比如孩子拿着扫把玩,很有可能是看了动画片里的人物在耍棍子,他就想用扫把来代替,我们要及时告诉孩子,扫把的正确用途,并鼓励孩子,能够把地面清理干净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能让大家生活在一个舒适的环境里。
02/ 孩子年纪小,大脑发育正处于高速期
0-6岁是儿童大脑发展的高速期,从认识具体事物开始,逐渐通过归纳和总结理解抽象概念。在成长的初期,孩子往往只能理解直接的意思,还没学会拐弯思考,有自己的逻辑。
学前儿童具体形象思维具有只根据具体事物或表象来思考的特点,他们往往只能理解事物的表面联系,难以理解隐晦的语言和抽象的概念。
孩子不理解大人的指令,就是因为他们处于这个特定的思维发展阶段。比如 “葡萄不能吃太多”,孩子可能难以理解“吃太多”的意思,要么”吃“,要么就”不吃“,这是他们按自己的直接认识去思考,而不是像成年人那样具备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思维逻辑。
03/ 心智自我发展的需要
孩子在玩玩具的过程中,比如将玩具进行各种意想不到的组合和放置,实际上是在通过不同的形状、颜色和大小的组合,发现不同细节,并学会通过观察来解决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也锻炼了手眼协调能力,通过反复操作玩具,提高自己的创造力。当玩具较少时,孩子会更长时间地停留在每个玩具上,创造出更多的创意用途。
04/ 秩序敏感期使孩子特别关注生活程序
一言不合就崩溃,是因为孩子在1岁前后,进入到一个 “心里有一套不容破坏的固定程序” 的阶段,也就是秩序敏感期。
孩子会要求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按照他所习惯的方式进行,进而构建出自己的秩序感,包括内在秩序感和外在秩序感两方面。
当事情没有按照他们的想法进行,顺序被打乱时,他们就会哭闹。这就像孩子一定要自己把东西排队,或按一定分类摆放,上完厕所要自己冲厕所等,否则就哭闹一样。
从小没构建好秩序感,就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发展,出现思维、感觉、情绪和心理上的混乱,带来严重的不安全感。所以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帮助孩子建立秩序感。
02
了解孩子的心理,才会更宽容
因而我们更能包容孩子
面对孩子的这些行为,家长需要保持稳定的心态。
01/ 接纳孩子,与孩子共情
站在孩子的立场,多一点耐心,想一想孩子有可能会感觉的无助,毕竟你是世界上最爱他的人。当孩子因为玩具被弄坏而伤心时,不要责怪他们,而是理解他们对玩具的喜爱和珍惜。
当孩子只听字面意思而做出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时,不要生气,而是耐心地指出你想要孩子做到的事情。
还有很多在大人眼里不值得一提的小事,换在孩子眼里,就变成了天塌了的大事。孩子的生活经验不足,总是觉得不按照他以往的经验去做就糟糕了,所以总是容易崩溃。
我们要感知到孩子的情绪,但是不必追求一定要问个清楚。就像孩子早上早起去幼儿园哭个不停,无论问什么都一言不发,只顾着哇哇大哭。其实,在这个时候,只要慢下来,让孩子静静哭一会儿,说自己在椅子上安静一下,慢慢地孩子就会好起来,只要不再次刺激孩子的情绪。所以,接纳和包容、陪伴,就是孩子最想要的。
02/ 做好自我调整,心态要稳
尽管我们总是说要理解孩子,但是有些时候,我们总是会因为各种情况而失控,因此,个人的情绪管理也成为做家长的一个重要难题。
在日常生活里,我们可以通过练习深呼吸练习、瑜伽、冥想等,缓解焦虑,学会放松,保持平静心态应对育儿问题。
倾听孩子需求,表达自己焦虑感受,寻求家人朋友支持。多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同时也可以将自己的焦虑感受告诉家人和朋友,获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
调整心理预期,接受孩子正常发展过程,避免过高期望带来焦虑。不要对孩子要求过高,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节奏,接受他们的不完美。保持良好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和休息。家长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才能有更好的精力照顾孩子。
本期图片来源于 深圳·沛狮蒙台梭利托育中心,感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