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娃” 现象盛行,许多家长给孩子安排了满满的学习任务,没有娱乐时间。
然而,这种过度 “鸡娃” 的方式可能会适得其反,消耗掉孩子自我成长的能量。
我们看到现下很多年轻人总是颓靡不振,做什么事情都兴致缺缺,没了人监督,就难以推进学习进度,更不会主动探索新领域。
这其实是心灵能量很低的表现。
原因就在于,在过去的生活经历中,他们总是被各种压力追着跑,比如同龄人的压力,成绩总是比不上同学;学业上的压力,数学题怎么写也不对;家庭中的压力,爸爸妈妈问为什么考试考得这么差;未来的压力,现在这么努力学习未来可以做什么事呢?
无时无刻的压力压垮了孩子,他的生命能量一直处于被消耗的状态,最终使他停下来的时候只想 “躺平”。
想要保持孩子的生命力,我们就得学会给孩子“充电”。
01
自我成长的动力
源自于成长的正反馈
自我成长的动力源自于成长的正反馈。
当一个人在自我提升的过程中取得进步,比如学会了一项新技能或完成了一个艰难的项目,他们通常会感受到一种内在的满足和成就感,激励他继续努力,追求更高的目标。
孩子会自发学习、运动、社交,乃至于做其他事,抱有积极主动的态度,和他从这些事情上获得的正反馈相关。
从孩子小的时候开始,我们就可以有意识地为孩子培养运动、阅读、探索、社交等方面的习惯,帮助孩子从种种挑战中获取成就感。长大后,他就更有动力去生活、拓展自己的人生边界。
01/ 帮孩子建立运动的习惯,从自我征服当中获得积极的反馈,并认识到自然的多姿多彩
孩子生来好动,只要我们没有总是挫伤孩子运动的心,每当我们提出建议,比如说和孩子一起出门逛逛,或者做一些家庭小活动,像捉迷藏、跳格子之类的,孩子通常都很乐意。
不过,为了培养孩子的运动兴趣,并使之形成习惯,我们就要有一些策略,首要的就是发现孩子在运动方面的兴趣:
选择孩子喜欢的运动项目
参与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可以增加孩子的运动积极性,提高运动的持久度。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试试不同的运动项目,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运动。
设定定期的运动时间
定期的运动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运动习惯,提高身体素质。
设置合理的运动目标
为孩子设置合理的运动目标,既可以鼓励孩子积极运动,也可以帮助孩子学会计划和管理。
喜欢运动的孩子更能够释放压力,调节自己的情绪。好的身体,是好好生活、不断学习的本钱。
02/ 发掘孩子的兴趣,让孩子和这个世界产生更多的联系
如何发现孩子的兴趣,大多数父母都能察觉,但是我们要注意,一时的好奇心和长期的兴趣是有区别的。
好奇是把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以后就不想再参与了,是短暂的。兴趣则是可以长时间并且保持快乐的去做这件事情。
当然,我们也不能要求孩子一辈子都对这个事情感兴趣,在孩子不同的阶段可能会有不同的兴趣。
观察
看看平时孩子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特别的专注,特别的投入,这个有可能就是孩子的兴趣点。
体验
多带孩子看看外面的世界,体验尝试不同的项目,才能找到孩子的兴趣点,因为每个孩子的兴趣点是不一样的。
了解
善于发现孩子的优势和性格特征,顺势引导他。我们并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他,给孩子空间,让他可以自己选择,做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事情,这样他会更加主动。
鼓励
父母的陪伴和鼓励是孩子最大的动力。如果孩子对哪方面感兴趣,父母一定要给予鼓励,让他有成就感。
03/ 帮助孩子广泛交友,从良好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心灵支持。
孩子从小就学习如何与他人交往,这不仅是社会化过程的一部分,也是他们情感支持和自我认同感形成的基础。
通过与不同背景的人建立友谊,孩子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感。
此外,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孩子提供了情感上的慰藉,在他们遇到困难和挑战时,朋友和家人的鼓励和安慰能够提供必要的心灵支持。这种支持有助于孩子应对压力,减少孤独感,有利于心理健康。
正确引导孩子的社交技巧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不仅仅是孩子 “看” 世界的窗口,还影响着他的社会行为。
父母要用心与孩子沟通,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让他从底层感受到安全感,并在内心感到自信和快乐,这样孩子就会大胆地和外界接触,和不同的人们交流。
随着更多的接触,孩子将自然地学习适合自己风格的人际交流方式和方法。
鼓励孩子合作游戏
鼓励孩子们学习游戏,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游戏最能使不同的人们融洽相处,孩子们也不例外。
在游戏中,孩子们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并适应每个角色。让孩子学不仅可以会从他人的角度观察自己的行为,也学会思考他人感受的能力。
02
耐得住性子
保护好孩子的生命活力
想要陪孩子养成健康的习惯,就要耐得住性子,努力给孩子做好榜样,和孩子一起养成好习惯。
像教育专家尹建莉所说,父母必须要把孩子当做一个 “人” 来平等对待,而不是当做一个 “弱小的人” 来征服。
没有耐心的父母,只要孩子犯点错、闯点祸,马上就能一顿批评。他们很少过问事情的来龙去脉,在这样的父母身边,孩子往往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家长的没耐心会显得家长不愿意和孩子沟通,孩子有了这样的感受后,也会变得不愿与父母多交流,亲子关系会越来越远。
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变得自卑、没有安全感,甚至孤立自己。
爱孩子,耐心对待孩子,陪孩子从生活的挑战中不断获得正反馈,让自我发展变成孩子的习惯。
01/ 环境是好习惯的土壤,想要保护好孩子的生命力,就不能用打压孩子的方式
孩子如果不爱整理,父母可以从自身做起,保持家庭大环境的整洁,让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秩序之美,从而不好意思去破坏这份整洁。
当孩子沉迷手机时,父母要帮助孩子分散精力,可以带孩子去参加户外活动,或者一起阅读有趣的书籍,让孩子从手机的虚拟世界中脱离出来。
如果孩子贪吃零食,父母可以把零食收拾好,放在孩子不容易拿到的地方,或者规定孩子吃零食的时间和数量。
同理,若想培养孩子读书的好习惯,可以把书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让孩子随时都能拿起一本书来阅读。
如果希望孩子专心学习,就为孩子创造一个安静的区域,把容易让孩子分心的东西撤离视线,如玩具、电子产品等。
改变环境比改变孩子容易得多,清除环境中的障碍,能让孩子在良好的环境中得到最初的熏陶,为养成好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
02/ 好习惯需要简单易行的开始,让孩子体会到好习惯带来的好处
培养孩子习惯之初,第一步一定要简单易行。
很多家长在培养孩子阅读习惯时,一开始就买很多书,期望孩子能立刻爱上阅读,但往往事与愿违,孩子可能因为书籍过多而产生压力,读不进去。
正确的做法是从绘本入手,绘本通常画面精美、故事简单易懂,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从简到难、由浅入深,难度递进,一些经典名著可以从每天读完 1 个章节、几页开始。
把计划分解成小目标,孩子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家长就多加鼓励,增加孩子的成就感。
好习惯能创造自由,家长可以通过生活小事让孩子体会到这一点。
想让孩子按时起床,可以说现在起床就能吃到最爱的小馄饨;想让孩子出门不磨蹭,可以说现在出门去游乐园不用排队能多玩会儿。
这种表达比直接催促好,能让孩子意识到在规定时间完成事情有好处。
好的生活习惯,可以帮孩子和世界建立良好的互动,不断获得正反馈。
03/ 不要为孩子包办所有事,让孩子独立自主,体验成就感
中国家长的唠叨往往会给孩子带来很多负面情绪。不断地纠错和讲道理,会让孩子感受到成人没有边界的控制,孩子第一个念头不是判断父母讲的话对不对,而是要捍卫自己的自主权。
孩子亲自体验一次,比父母唠叨 100 次都管用。不要包办孩子的一切,要忍住插手孩子自己的事,让孩子尝试自己克服困难,从中获得成就感。
这样,当孩子面对未来的风浪时,就会更有勇气和信心。
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和付出努力的过程。
然而,这个过程所带来的回报是巨大的,它将为孩子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让孩子受益一生。
父母要以身作则,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用爱和理解陪伴孩子养成一个个受益一生的好习惯。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茁壮成长,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本文图片来源自 深圳·笑眯眯蒙特梭利儿童成长中心,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