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现在我都不明白,为什么喜欢做琴鼓捣琴的人里边有那么多贝斯手,感觉就算不到一半也得有1/3吧,反正是远远高于贝司手相对吉他手的比例。我对这事儿一点儿恶感也没有,只是实在想不通。
虽然我也总黑贝斯手取乐,但是必须得承认他们可能才是狠角色。想当初,如果你弹琴是为了玩乐队,弹贝斯成功率肯定要大得多——让吉他手们站一排隔一个毙一个,摇滚乐也不一定会更不景气;好贝斯手则一直是稀缺资源,你要是觉得自己行可以录个视频给我,我发个朋友圈估计半天就能给你搭个乐队。
高科技人才鼓捣琴的也不少,Charles Kaman(Ovation)、Ned Steinberger、Ken Parker等大仙都曾经叱咤一时。在吉他市场基数还足够大的时代,他们的确都算是成功的另立了各自的审美。随着市场的变化,这些前浪最终还是被拍在了沙滩上,但不是因为他们的琴不行,而是再也没有Jimi Henderix那种能真的让人们爱上一种新音色的大师了。
那喜欢鼓捣贝斯的高科技人才呢?今天抓到一位:Heiko Hoepfinger
我以前并不知道这个帅大叔,前几天看到一篇他的文章才去搜了搜。Heiko Hoepfinger是一个德国物理学家,贝斯手,摩托车爱好者,曾参与过欧盟Hermes近地轨道滑翔机项目的设计工作,后来创建了BassLab乐器品牌,做新材料空壳结构吉他贝斯。
文章篇幅不长,很容易看懂,这里就不逐句翻译了,只引述一下大概的意思: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这里查看原文:https://www.premierguitar.com/articles/30868-Does-a-Solidbody-Bass-Unplugged-Tone-Matter-Bass-Bench
Heiko Hoepfinger认为,对一把实心琴来说,拨动琴弦产生的动能只有极小一部分会传到琴体;之所以实心琴的延音比空心琴更长,根本原因就是实心琴体吃掉的动能更少,也就是说有更多能量被留在了琴弦上。
听音时耳朵与琴的相对位置、持琴姿势、大面积护板覆盖电路仓形成的空腔效应以及琴体减重腔等等等等都会显著影响一把琴的声学/不插电音色,你也总会出于直觉基于声学/不插电音色去形成对这把琴插电音色的预期,而这种预期是一种心里暗示,会影响你真正听到它的插电音色时的判断。
为了治好咱们的脑残,Heiko Hoepfinger选择了物理学家的方式——实验。
找一把电吉他弹个E和弦,用麦克风拾音分析一下频响。上图中红色虚线是这把琴常规状态的干琴音色,黑色线则是把琴体顶在一个盒子上演奏得到的频响。这张图反应了你的真实听感,因为麦克风就相当于你的耳朵。很显然把琴体顶在盒子上弹会造成音色的显著变化。
有意思的是下面这张图:
黑色线仍然是琴体顶在盒子上,红色虚线也仍然是不接触盒子的常规状态,那差别怎么没了呢?因为这次是插电测得的频响,或者说是电吉他拾音器输出信号的频响。
意外吗? 如果说把琴抵在一个盒子上弹带来的音色变化都不能对拾音器输出的音色有多大影响,那不同的琴体木材真有那么重要吗?承认吧,也许一把实心琴的声学音色的确在音乐表达层面上会带给你某些灵感,但是它的拾音器输出的音色的确跟声学音色没那么大关系。
那么我的意见是什么呢?
我没什么意见。
也许有朋友发现了,这两年,老赵的确是越来越怂了,以前还经常愤青一下骂骂国产吉他和琴行,现在已经进化或者退化成了一颗温顺的韭菜。
我哪敢有什么意见。
顺着Heiko Hoepfinger的科学实验路线证实或证伪他的说法还是留给年轻人吧,或者等我有空时候再说。
这里只简单说说我觉得什么是好琴:
能让你总想拿起来弹的,就是好琴。
仅此而已。
所以外观重要吗?如果一把琴难看到我觉得背上它就跟傻缺一样,它音色或者手感再好又怎么样呢?或者Custom Shop、Master Built、Private Stock真就比普通量产型号更能让你做出来更好的音乐吗?
打住,开放式结局,评论区见。
九河Bigsby公开课讲稿(三)
九河Bigsby公开课讲稿(四)
Joe Satriani - Starry Night 翻弹手册
九河长测:20个月后再谈Yamaha SLG200n静音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