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突围开山辟路史:“卷”为表,“稳”作里

职场   2024-11-07 13:35   北京  

这是公众号年内150篇原创文章

引子:和田枣与ETF的商业互照

每年霜降到立冬,昆仑山北麓,数十万亩和田枣园,都会迎来一年最忙的采摘季。

经过8小时长途飞行和转机,我终于赶在天黑前,见到了年近70岁的姑父。他开着一辆行驶36万公里的越野车,疾驰在开往农场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上。

“前几年,新疆有700万亩枣园,现在只剩300多万亩了!”

12年前,上世纪80年代农大园林系毕业的姑父,一口气承包了3000亩沙漠。“种枣”是他的能力圈,但农产品的市场周期,却难以预测。

“援疆政策”利好下,南疆一下子涌入了很多淘金的热钱,但居高不下的栽培和物流成本,也让此类农产品,要么找不到足够多的买家,要么沦落菜市场卖不上价。

“供过于求,只能卷价格,连赔了八九年,直到很多人割肉离场,直到需求慢慢释放,这两年价格才涨上来……”

在市场低迷的至暗时刻,不少资本雄厚的大户,负债累累,另寻它路,而一向稳健的姑父却执念于周期的“反转”。

用户、产品、市场、成本、利润、周期……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农场的这些天,我一直在思考,无论是有形的“枣”,还是无形的“基金”,其背后的公司和行业,都有太多相通之处,也都有各自的商业规则与逻辑。

眼下,距新疆几千公里外,总部位于北、上、广、深的数十家公募基金,正围绕“中证A500ETF”卷到飞起——卷资源、卷渠道、卷规模、卷费率。

过去二十年,从货币基金、“固收+”,从定增基金到跨境ETF,从“饭圈”的基金经理到“收蛋”的债券基金,再到眼下最火的宽基ETF——公募基金产品创新与营销大战,从未有一刻停歇。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基金公司在某一单品的创新和突围,都会带来规模和排名的跃升,但如果失去资产管理的初心和稳健经营的内核,只是一味迎合持有人的短期需求,也可能遭到市场的负面反噬。

1、一款13万亿“爆品”的前奏

历史是一面镜子,照见过去、现在与未来。

几周前,南三环一家咖啡厅,我和前公募高管汪老师一见如故。

过去十多年,他先后在多家公募基金任产品经理,设计和管理过“固收+”、“打新基金”等产品。用他的话说,“曾每年给公司带来1000亿元规模”。

很长一段时间,基金公司与持有人的诉求,并不完全一致——“一个要规模,一个要收益”。汪老师想帮投资者“实现正收益”,但常事与愿违。

非成熟市场的牛短熊长,投资人的追涨杀跌人性,资管公司的“规模冲动”,都促造就了“基金好发时难做,基金难发时好做”的悖论

于是,汪老师反思:“为啥要把贝塔风险,转嫁给基金持有人?”、善于讲故事的人,未必能帮投资者赚到钱”、“你不能拿基民的钱,证明你的梦想”。

复盘基金产品创新史,以“余额宝”为代表的货币基金,是绕不开一笔。

2012年12月的一天,阿里总部高管樊治铭办公室,天弘基金周晓明打算用3至5分钟,向他介绍一种货币基金线上销售的模式:“余额宝”。没想到,周晓明刚用1分钟讲了个框架,就肯定了他的方案。

确切地说,国内最早的一支货币基金成立于2003年,一直不温不火。直到2013年“余额宝”问世,随后各家公司纷纷上线“宝宝类”产品,“货币基金”才迎来井喷式发展,也成为公募基金第一大门类。

中基协数据显示,截止2024年9月底,境内163家公募基金管理机构资产净值合计32.07万亿元,其中货币基金以13.03万亿,独占超4成份额。

截至11月5日,“货币市场型”已成为管理规模前20基金公司的“标配”,而过往“偏科”严重的天弘基金,也在“非货币型”数据上快速“补上短板”。

截止2024年三季度末,天弘基金以3639.23亿的“非货规模”,列全行业第15名。股票型基金、债券型基金、指数型基金、QDII等业务,分别为892.33亿元(第11名)、2327.47亿元(第12名)、1190.34亿元(第12名)和230.73亿元(第6名)。(数据来源:WIND)

在我接触的多位基金持有人中,很多人一开始因为余额宝结缘天弘基金,于是对这家公司产生了信任,后来在天弘APP里买了“指数宝”和“固收+”,甚至,还顺手买了只带“越南”的基金。

来自福建的持有人黄先生说,记不清楚哪年基金仓里就出现了天弘基金,这几年股市走低,组合还行,几年翻滚下来天弘做得不错,特别是过去的三年,真心不容易。

2、“万亿规模”的焦虑与破局

大江大河,开山辟路那一刻起,它也不知道会流经何处,奔流至海。

在复盘公募基金的历史中,我常有这样一个模糊的认识:很多被后人赞叹的产品创新,要么来自穷则思变的外因,要么来自破旧革新的内力。

2016年1月4日,元旦小长假后的首个工作日。基金圈被一则新闻刷屏——“截至2015年12月31日,天弘基金含专项专户,其资产管理业务总规模达10742亿元,成为国内基金业历史上首个破万亿的基金公司。

过,“万亿规模”和“行业龙头”,并不能抚平高管们内心的“焦虑”。反之,给了天弘基金补齐“非货短板”更加决绝和迫切的动力。

2018年初,天弘基金管理层在海南开会确定了“第三次创业目标”:三年内非货规模进入行业前20,而当时排名55,非货规模才200多亿。

回头来看,这一变革的勇气可嘉,但在“时点”上“貌似”并不理想。当年,上证指数下跌24.59%,A股陷入漫长的至暗时刻。

但无论周期如何,天弘一直在研究如何帮助投资者“真正赚到钱”。

为帮助投资者避免频繁择时,更好地“落袋为安”,当年9月,天弘与蚂蚁财富联合推出了目标投服务。天弘基金数据显示,1年后,180万投资人体验了目标投,其中45万人成功实现了投资“小目标”。

2019年,A股走出小阳春,“核心资产”行情高潮迭起。这一年,天弘与蚂蚁财富共创的“收益挑战”项目上线,手把手地“教”大家“战胜”余额宝。

这一年,天弘借力发展向好的场外指数业务,开始布局场内ETF,同时通过发起式的形式对不同赛道、主题、策略的指数基金做了广泛布局,希望做好做好“投资工具提供者”的角色。(Wind及基金定期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6月底,天弘基金旗下指数基金持有人数超1300万,位列全市场第1。)

2020年初,股市暴跌。天弘成立了国内首投资越南场的主题公募基金——天弘越南市场QDII。这只产品,也被人称道:“穿越回15年前,投资当年的中国”。

同年,天弘固收团队创立了“天弘五周期”(宏观经济周期、宏观政策周期、机构行为周期、仓位周期、情绪周期)债券投资模型,在随后权益市场低迷的两年,把握住了债券基金规模增长的“风口”。(Wind及基金定期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6月底,天弘基金旗下纯债基金持有人超550万人,位列全市场第1。)

全面退出刚兑的2021年,天弘推出了固收+业务品牌,为投资者提供稳中求进的理财选择。截至2024年上半年末,天弘固收+已成为305万持有人的家庭理财压舱石。(数据来源:天弘基金半年报)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就这样,基于户体至上的互联网思维和资产管理“受人之托,代客理财”的初心,天弘基金完成了在“非货”领域的追赶。

3、一招致胜,还是稳健发展?

自1998年以来,公募行业发展至今,规模榜单“首屏”的面孔与位次,也从未有一刻停歇——有“老十家”掉队的,也有异军突起的。

过去十年,公募规模排名的“中场战事”,先有天弘凭余额宝逆袭,后有易方达弯道超车,中间还有汇添富、富国等“权益黑马”次第生花,这两年又见华泰柏瑞凭沪深300ETF迎头赶上。

不过,也有凭过往“一招致胜”,后又淡出榜单的案例。

资本市场的高波动性与居民理财需求的多元化,都倒逼原本走“特色化路径”的基金公司,不断补齐“产品线”,走综合化、均衡化的发展道路。

复盘天弘基金过往20年的“上下求索”,除“余额宝”一招致胜外,在权益基金方面,也曾得到过“幸运女神”的惠顾。

2017年初,天弘永定价值成长以“黑马姿态”拿下了2016年度偏股型基金。尴尬的是,年初天弘股票型基金规模143.41亿元,到了2017年年底,股票型基金规模却未有明显增长。(银河证券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30日,天弘永定价值成长年内净值增长率为17.46%,在同类可比的372只偏股型基金中排名第1)

这让天弘基金的管理层意识到:光靠一个明星产品,并不能真正改变权益基金的“软肋”。

因为,每年的股基冠军有一定“偶然性”,他们需要的不仅是下一个“天弘永定价值成长”,而是一个培养优秀基金经理的机制,是能够实现优异的、可复制、可持续的业绩的长效机制。

或许,也正是当时的深刻反思,在明星基金经理风靡的2019-2021年,天弘坚持不走“明星基金经理路线”,坚持相信只有组织整体稳健的进步,才会有可持续的投资业绩和业务的长期发展。

“稳健发展”,并不止公司的经营战略层面,还包括投资风格和理念层面,而不是为了短期“上规模”,忽视投资人的中长期利益。

2022年,债券牛市走到顶峰,短债基金规模从年初的4000亿元增至9000亿元,但天弘基金旗下多只产品公告“大额限购”。

后来,天弘固定收益部负责人姜晓丽回忆称,“客户需求非常大,销售也不理解,一直要求我们放开限购,但我们还是坚持了下来。”

抑制“规模冲动”,投资人利益至上,这也是监管导向所指。

在中基协基金销售业务委员会近期举办的2024年工作会议上,与会人员一致认为:公募基金应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牢固树立投资人利益优先和长期投资的经营理念,处理好功能性和盈利性关系。

后记:无惧险阻,走出向上的线

一周前,在和田开往喀什的绿皮火车上,我不经意间刷到了天弘基金20周年宣传片:《走出向上的线》。

“这条线不是风景线,但我们选择向上走。突如其来的寒意,让一切重回起跑线,在波浪线里,摸着石头过河,深一脚,浅一脚,看不清底……”

砂石、泥泞、急流、险滩……140秒的短片,字字不提资本市场与资产管理,但懂得人自然会懂,其中的艰辛与喜悦。

几天后,我在喀什租了一辆车,经过白沙湖、帕米尔之眼,又全程在无氧状态下,艰难抵达海拔4688米的慕士塔格1号冰川。

过去十几年,我曾十数次到访天弘基金所在的月坛大厦,与公司高管、投资总监、基金经理,进行过深入访谈和交流,自认为对这家公司再熟悉不过,但在构思和写作这篇文章过程中,仍感觉力不从心。

记忆中,无数的信息碎片在翻滚;闭上眼,很多熟悉面孔在晃动;如何用几千字,讲好一家公募基金的跌宕和向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昆仑山北麓的和田地区,“和田玉”和“和田枣”,是当地最出圈的两大特产,很多内地淘金的商人,都抑制不住跨界经营的冲动,但成功者了了。

大半生与农林打交道的姑父,对商业社会和能力边界,都有清醒的认知。接下来,如何提高枣品指标和亩产效率,仍是他最在意的事情。

“在一个细分领域做深、做细,就是最好的策略!”临走前,姑父说。

或许,我们选择的这条路,并不是热门网红的“风景线”,但只要努力向上走,沿途的风光也足够美。


参考资料:

1、《从货基比例超98%到非货2000亿,万亿天弘基金的十年“公募江湖”和它的“新舞步”》 (作者:陈俊岭;来源:财联社;日期:2021年8月19日,链接:https://www.cls.cn/detail/816000)

2、《不走寻常路:小基金公司转型经典样本》(作者:陈俊岭;来源:上海证券报;日期:2016年3月7日,链接: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6-03-07/doc-ifxpzzhk2379219.shtml)

3、《65分钟对话前公募高管:“别拿基民的钱,证明你的理想!”》(作者:陈俊岭;日期:2024年10月10日;来源:老陈聊资管)

4、《协会召开基金销售业务委员会2024年工作会议》(来源:中基协;日期:2024年10月23日)

5、《“价值捕手”肖志刚——深入研究充分理解市场》(作者:陈俊岭;来源:上海证券报;日期:2017年1月9日,链接:https://news.cnstock.com/paper,2017-01-09,766093.htm)

(风险提示: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基金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

(全文完)


(陈俊岭,深聊投资人创始人、主笔,曾担任证券报资深记者、公募资管营销策划总监、C联社基金副主编,中基协首任媒体监督员)


老陈聊资管
又名“深聊投资人”。代表作:《基金圈饭局:赌赢了,就收手》、《量化道歉:动了凡心去抱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