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F寒武纪大爆发,华夏主打一个“生态圈”

职场   2024-11-08 09:25   北京  

这是本公众号年内151篇原创文章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是古生物学领域的一个专有名词。

大约5亿4200万年前到5亿3000万年前,在随后的2000多万年时间,地层突然出现了门类繁多的无脊椎动物化石,而在此之前的古老地层,长期没有找到明显的祖先化石。

这一古生物学的规律,也适用于国内ETF20年的进化史。

从2004年首只ETF成立,到2020年ETF规模首破万亿,用了17年;从1万亿到破2万亿,用了3年;而从2万亿到破3万亿,仅用了10个月。

随着ETF的声响越来越大,当“炒股票”渐渐让位于“投ETF”,一个围绕ETF的生态圈轮廓,也渐次清晰起来。

于是,问题也来了:指数基金,会成为下一个“余额宝”吗?

1、2004年“冬天”,与2024年“立冬”

“你这个产品的名称,又带数字,又带字母的,念读起来咋这么拌嘴啊?”

20年前的冬天,李一梅正在和同事在全国各地路演“华夏上证50ETF”经常收到渠道经理类似的问题。

作为境内首只ETF,这只“破天荒”的创新产品,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

但是,在当时连“基金”都尚未被大众认知的市场环境下,这只中文全称晦涩,英文简称拗口的产品,其发行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2024年11月7日,立冬,北京五棵松。

李一梅站在华夏基金“一年一度指数大会”台上,向来宾分享20年前的“上证50ETF”往事时,台下的听众都在凝神屏气。

比发售更难的是,作为创新产品,ETF开发复杂,专业性、技术性强,面临诸多法律制度和实际运作的障碍。

“不夸张的说,在研发的过程中,我们遇到的各种问题达数百个,涉及产品设立、申购赎回、成分股交易和套利等等。”李一梅说。因为,相比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更难!”

20年前,在当时的《证券法》和《基金法》中,还找不到ETF推出的依据,直到国务院正式同意ETF作为“另行规定”的基金品种,证监会才正式批复上交所推出ETF,ETF的开发才取得法律依据。

20年后,ETF大家庭早已从孤勇奋战的“上证50ETF”,扩围到1004只、总规模3.66万亿元,成为几乎尽人皆知的“国民基金”。

一周前,我在玄奘西行必经的新疆塔县“塔莎古道”,感受其“往返十七年,行程五万里,所历百有三十八国”取经路,在古葱岭蛮荒之地,开山劈路、穿越一道道窄门,也犹如ETF走过的风雨20年。

2、一只宽基ETF的20年,何以根深叶茂?

在百度搜索框,键入“ETF 2004年”,出现的第一条结果竟是:《吉林省2017年基金从业资格考试》的第一题。

答案:“B”。题解是:“本题考查我国首只ETF——上证50ETF。2004年年底我国首只 ETF——上证 50ETF 成立,采用完全复制。”

不过,“上证50ETF”第一次撞击我的小宇宙,却是在2013年的初夏。

那一天,北京中关村一酒店,华夏基金搞了一场“ETF投资讲座”,我和另外几位证券报媒体人受邀参加,尽管当时的市场交易低迷,但前来打卡学习的投资人却挤满了整个会场。

会后,主办方酒店大堂安排了ETF基金经理方军接受采访。

“选中一只大牛股的概率不到0.04%,还有可能遇到地雷股,但选中一个好行业的概率高达10%,因此选对行业才能享受正收益。”方军说。

多年以后,我写了篇《10年修得共船渡,媒体人眼里的华夏基金》,又找到了当年的新闻链接,有一种时空交错的美好。

当李一梅提到“华夏上证50ETF”时,我才从回忆中抽身,并下意识地查了下这只产品的最近数据。

相比2013年6月底131.73亿份的总份额和208.48亿的净资产,截止2024年9月30日,上述两项数字分别为575.72亿份和1650.33亿元,11年时间,增幅分别437%和792%。(数据来源:天天基金网)

从回报率看,华夏上证50ET近十年总回报为96.39%,上市以来(19.9年)总回报为360.7%,折合年化回报率为7.99%。(数据来源:wind)

3、“ETF”这件小事,到底谁说了算?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到底有多少人没听说过“指数基金”?

华夏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轩伟公布了调查结果——只有3%左右的投资者“没有听过指数基金”。另外,还有28%的投资者虽然知道指数基金,但表示“还不了解指数”或“不知道参与的方式”。

类似有趣的发现,《ETF20周年指数基金投资者洞察报告》中还有很多。

比如,作为一位自媒体从业者,我也在这份报告中找到了“存在的意义”。

调查显示,60.5%的人通过互联网平台来了解指数基金,另外还有47.4%的人通过“相关领域大V”,这一比例超专业金融机构官方号的31.6%。

在科普和带货ETF这件小事上,为啥浓眉大眼、藏龙卧虎的金融金机构官方号,还不如“相关领域大V”能量大?

我曾把这一疑惑,抛给不下20位现役或退役的金融从业者,他们的答复几乎如出一辙:严格的合规要求,拘谨的“机设”和“说辞”,让他们在投资者教育等领域“放不开手脚”。

这不,这一届“华夏基金一年一度指数大会”上,就邀请了刘超(“直男财经”主理人)、丸子妹(财经自媒体博主)、梁金鑫(财经公众号梁狗蛋主理人),与华夏基金基金经理荣膺一同讨论。

对此,李一梅是这样解释的——“伴随着ETF数量和规模的提升,媒体对ETF的关注和报道也在增多,媒体小伙伴的加入,让ETF生态圈更为丰富,更具活力。”

当然,这个“ETF生态圈”还包括:为ETF发展“筑基”的监管和交易所;ETF客户培育及服务的主力军券商;不断优化ETF产品和服务的银行、第三方代销机构;当然,最重要还有一路同行的ETF投资者。

4、指数基金,下一个余额宝?

在塔县帕米尔高原景区,还有一个网红地:盘龙古道。

入口处,有这样一句话:“今日走过了所有的弯路,从此人生尽是坦途。”

“ETF走过的20年,从来不是一条坦途,而是突破一道道窄门后的厚积薄发!”李一梅说。

2021年初,在一次投研晨会上,基金经理们正热烈地讨论着新能源车的投资机遇,她听后觉得很受启发,也想知道通过哪只指数,可以参与新能源车产业链的投资机会。

当她打开行情软件的时候,首先搜到了两只指数:CS新能车和新能源车。那一刻,她有一个想法:我们能不能为指数投资者,打造一个好上手、信息全面、专门针对指数投资的工具?

20年的积淀,确实让华夏基金更懂指数,也更懂投资,但这些浩如烟海的资料、经验、数据,如何不打折扣地、以一种没有门槛的方式传递给万千指数投资人呢?

目标渐渐清晰了:做出一个可以随时随地使用,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好用的一站式指数服务平台,进而构建一个指数投资垂直生态。

于是,华夏基金汇集了公司最懂互联网、最懂用户、最懂指数的同事,又花费了超过12万小时的开发调试,1000多个日夜的锻造,90多个正式版本的锤炼,最终设计出红色火箭”这款产品。

单来说,“红色火箭”就像一个功能强大又界面简洁的“选ETF工具”,提供自上而下的宏观视角、自下而上的微观角度,以及横向的技术维度,让任何投资人都能够快速看懂一个指数。

同时,作为立足大众的普惠工具,“红色火箭”将开放给全行业,华夏基金希望通过搭建行业生态,助力理财规划师服务好市场上更多的指数投资者。

“把复杂留给自己,把简单交给投资者,用尽全力让投资者的投资毫不费力。”李一梅坚信,指数基金就是下一个余额宝,它简单、透明、生生不息,可以成为每个投资者的第一选择。


参考资料:

1、《结构行情促ETF投资分化 医药等行业ETF备受追捧》 (作者:陈俊岭;来源:上海证券报;日期:2013年6月14日,链接: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t/20130614/153415794688.shtml?from=wap)

2、《独家对话|华夏基金总经理李一梅:“万亿美元”憧憬如何始于足下?基金经理培养坚定“左侧投入”》(作者:陈俊岭;来源:财联社;日期:2021年8月9日,链接:https://www.cls.cn/detail/808556)

3、《华夏基金数量投资部副总裁鲁亚运:科创50估值尚处“合理区间”》(作者:陈俊岭;来源:财联社;日期:2020年9月22日,链接:https://www.cls.cn/detail/586104)

4、《10年修得共船渡,媒体人眼里的华夏基金》(作者:陈俊岭;日期:2023年4月9日;来源:老陈聊资管)

5、世间哪有什么《繁花》?只不过咬合了“风再起时”!》(作者:陈俊岭;日期:2024年1月18日;来源:老陈聊资管)

6、《当投资人都想“富”起来时,时间就是答案》(作者:陈俊岭;日期:2024年10月28日;来源:老陈聊资管)

7、《上交所暂停500ETF融券卖出如何影响市场?》(作者:陈俊岭;日期:2021年1月26日;https://www.cls.cn/detail/672249)

(风险提示: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基金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

(全文完)



作者简介:陈俊岭,深聊投资人创始人、主笔,曾担任证券报资深记者、公募资管营销策划总监、C联社基金副主编,中基协首任媒体监督员。


老陈聊资管
又名“深聊投资人”。代表作:《基金圈饭局:赌赢了,就收手》、《量化道歉:动了凡心去抱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