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书风暴说明,也许中美可以创造共同的叙事

文摘   2025-01-17 23:58   北京  

Club提要:本周,小红书在美国的下载量猛增,成功登顶应用榜单,成为“TikTok难民”的新去处。大量美国用户涌入该平台,与中国网民交流民生信息,反映了当前两国社交媒体格局的微妙变化。

一个月前,中国社科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国际政治研究部主任、北京对话特约专家赵海在华盛顿发表讲话时指出,中美双边关系的本质实际上是两国国内形势的深刻反映。随着国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两国关系也在发生动态调整。因此,中美两国在这种背景下需要寻求某种形式的互相保证,明确承认并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如果双方无法建立“共同的事实”,那么或许可以创造“共同的叙事”。

AbstractThis week, XiaoHongShu (Little Red Book) surged to the top of the app download charts in the United States, becoming the new destination for "TikTok refugees." A large number of American users have flocked to the platform to engage with Chinese netizens on livelihood issues, reflecting the subtle shifts in the social media landscape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A month ago, Zhao Hai, Director of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s Research Department at the National Global Strategy Institute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and a senior fellow with  Beijing Club for International Dialogue, pointed out in Washington that the essence of China-U.S. bilateral relations is a deep reflection of the domestic situations in both countries. As domestic political and economic environments change, so too does the dynamic of their bilateral relationship.In this context, China and the U.S. need to seek some form of mutual assurance, clearly acknowledging and respecting each other's core interests. If the two sides are unable to establish a "common set of facts," perhaps they can create a "shared narrative."  

本文根据赵海在中美研究中心2024年会上的发言整理:

非常感谢ICAS的邀请,非常荣幸来到这里并与华府的老朋友们见面。很有意思的是,刚刚有专家谈到了“邪恶轴心”,而我昨天参加了一场会议,其中一位前拜登国家情报委员会官员和我发生了争论,他指责中国是“邪恶轴心”的主要成员,并导致了世界上所有的问题。

赵海在中美研究中心2024年会上发言(图源:中美研究中心)

我当时反问他:“你有什么证据?”他滔滔不绝地谈论中国如何支持俄罗斯的战事推进。这几乎就是七国集团和北约的立场,即中国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俄罗斯的决定性支持者。然而,当谈到朝鲜和伊朗时,他的论点明显弱了许多。总而言之,我认为这恰好反映了当前的问题——为何中美无法和睦相处?因为我们对事实的理解存在分歧,甚至是大相径庭的认知。在今天这个充斥着推特和抖音的互联网世界里,没有所谓的“事实”,只有“叙事”,因此要得出一致的结论是非常困难的。中美能否并肩坐下来核查事实、并同意一套共同的事实标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不过,另一方面,这也创造了一个机会。如果我们无法建立“共同的事实”,那么或许我们可以创造“共同的叙事”,这样我们或许能够达成一个临时协议,类似于特朗普所提到的那种协议。因此,虽然我今天来到这里时,对中美关系的未来抱持一种悲观的预测,但我仍然希望提出一个相对积极的方向,以此作为一个起点,让我们思考中美之间是否存在达成协议的可能性。

2019年,中美元首在大阪G20峰会场边举行会谈(图源:路透社)

首先,我的理解一直是,中美双边关系的本质是两国国内形势的深刻反映。我们对彼此的政策,始终反映出各自的问题和发展轨迹。两个月前,我在美国南部各州进行访问时,就意识到特朗普有可能赢得大选。而他确实赢了。所以,如果你与普通美国民众交流,而不是华盛顿的精英阶层,你会发现他们有自己的问题,尤其是通货膨胀,这是导致哈里斯输掉这场选举的重要原因。在中国,我们则面临经济增长放缓的类似问题。

因此,我认为在这个特殊时刻,中美两国都面临着严峻的国内挑战。在美国,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人工智能革命的影响正在酝酿。而中国也面临着一些紧迫的问题,例如我们需要建立更高质量、更加稳固的经济基础,同时还需应对外部市场潜在萎缩带来的挑战。这是我要开始谈论的基础。

正因如此,我认为双方更需要一个协议。尽管我们面临地缘政治挑战,或者各种安全摩擦,例如刚才专家们提及的台湾、南海、朝鲜等发生在东亚的问题,以及全球层面,如中东局势和欧洲的乌克兰问题。我在与美国政府官员和智库人士交流时,他们总是说要聚焦中国,但在实际操作中,他们被其他问题所牵扯,比如发生在中东、欧陆还有乌克兰的问题。

因此,将这些问题综合起来看,如果全球两大经济体不能承担起各自的责任,那么我们将面临全球秩序崩塌的风险,而且没有任何补救措施。我们实际上正在见证联合国影响力的衰退,尽管它的权力本身就有限。此外,G20本应成为更有效的全球治理机制,但现在也没有真正发挥作用。与此同时,随着特朗普重返政坛,人们开始讨论,世贸组织可能会消失,因为它已经不再发挥作用,甚至已经运转不灵了。在这个混乱的世界里,问题并非在于我们是否能够达成协议,而是实际上我们必须达成协议,以稳定双边关系,并寻找共同的解决方案,迎接未来的挑战。

拜登政府曾谈到在气候变化等问题上的合作,但归根结底,双方缺乏互信和合作意愿。尽管在芬太尼等问题上取得了一些小进展,但整体上并未见效。因此,如果我们有达成协议的必要性,那么是否真的可能达成协议?

2021年11月,拜登在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领导人声明活动上发表讲话(图源:美联社)

在中国,有一种普遍的看法,认为特朗普实际上是其整个政府中对华态度最温和的人,因为他的内阁成员候选人更具鹰派色彩。这就带来了一个可能性:如果我们直接与他接触,两国最高领导人或许可以找到某种共同点,达成一项协议。当然,这将是一项“自上而下”的协议

那么,关于协议的可能性,我们该从何谈起?经过几天在华盛顿与各方交流,我意识到,首先,我们面临“第一阶段协议”的遗留问题。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内,我们达成了一项协议。我们现时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鉴于特朗普指责中国未能履行协议,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如何解决第一阶段协议?中国是否需要继续履行那些采购要求?或者,特朗普会有可能修改协议,指派团队与中国重新谈判,换一个名字,达成新的协议吗?有趣的是,特朗普在第一任期时曾通过社交媒体谈到对中国征收10%的关税——他的关注点并非经济问题,而是芬太尼等问题。随后,他提到对中国征收60%的关税,这很可能意味着他会利用关税向中国提出各种要求,无论是解决乌克兰问题,还是在执行国内外做出的政治承诺遇到麻烦时。

2024年11月13日,特朗普在众议院共和党会议上发表讲话(图源:美联社)

因此,在这个层面上,我认为未来我们可以看到的是,通过精细的谈判,达成一项具有创造性的协议,这项协议将结合贸易领域、中国对美国的投资以及一些地缘政治上的让步,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整合。这样一来,特朗普可以一方面向国内宣称,他通过向中国施压,或者通过与中国高层领导人之间良好的关系,成功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取得了所谓的“胜利”。而中国方面当然也可以宣称,通过有效运用元首外交,成功达成了一项稳定双边关系的协议,同时将鹰派的论调及其潜在的政治议程推到一边。因此,如果我们小心地沿着这条道路推进,精心组织和有效沟通,那么最终达成协议是有可能的。

那么最后,我们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这是我想讨论的最后部分。首先,双方必须满足彼此的核心利益,正如迈克尔所说,我们需要某种形式的互相保证,即双方明确承认彼此的核心利益并在行动中予以尊重:美国不会侵犯中国的核心利益,而中国也将尊重美国的核心利益。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先从一些次要问题着手,通过逐步的合作和谈判,逐渐建立更深层次的互信,特别是在两国高层领导之间建立更多的相互信任。

中美专家聚首华盛顿,诊脉“特朗普2.0时代”

“外媒论中国” 第十二期 | 特朗普要加关税?中国升级货币政策

透视特朗普班底:“新贵”取代“老钱”?|多极视角

北京对话Beijing Club
北京对话 Beijing Club for International Dialogue 智库 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