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出海踩坑”大事件解析|多极视角

文摘   2025-01-28 13:53   北京  

Club 提要:2024年,“出海”已经成为企业全球化领域的“热词”。越来越多的中国民营企业从单一的出口贸易转向品牌、设计、研发和生产等全方位国际化布局。随着中企海外利益扩大,围绕劳资关系、股权争夺、文化冲突以及“国家安全审查”等,各类纠纷也随之而来。这些问题不仅加深了外界对中企的误解和质疑,也对其国际化战略提出了更高要求。


本期内容回顾了过去一年主要出海目的地的热点“公关大事件”,为中企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同时为相关利益方提供客观、多维的洞察。


文中分析了印尼镍矿园区安全事故、比亚迪巴西工厂的劳工争议、天齐锂业在智利的股权纠纷,以及传音在非洲与新兴市场的竞争挑战等典型案例,揭示了中企在资源开发、生产管理、跨国并购及市场拓展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多重隐患。这些事件突显了新兴市场的制度虽然“模糊”,但依然具有实际效力,中企在开拓这些市场时需充分评估潜在风险,避免被抓住“把柄”。


此外,TikTok禁令、《黑神话·悟空》的“政治正确”风波、美国《生物安全法案》的发酵、欧洲电动车出口关税争端以及中德碳汇欺诈案件等,展示了中企在欧美市场面临的日益严格的监管压力和地缘经济挑战。其中,碳汇骗局反映了监管不力对全行业的信任危机产生的广泛影响。


随着大国地缘竞争加剧,出海无疑伴随着更高的风险,但其中仍蕴含巨大的潜力。与其回避问题,不如提前布局:欧美市场利润丰厚,企业应借助其成熟市场的法律体系和游说产业,积极建立合理的利益伙伴关系,以争取相对稳固的政治地位;而在制度较弱的新兴市场开拓时,除了保持产品和技术的核心竞争力外,还应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为其他利益相关方留有余地,推动区域整体发展。 

这是北京对话新栏目“多极视角”的第7篇内容。该栏目聚焦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的重要议题,梳理最新的域外报告和深入分析,旨在帮助读者迅速掌握“第一手”信息和研究资料。


“多极视角”将以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本土视角,选取不限于“主流”英文媒体和智库的评论和资讯,还包含“小语种”报道和研究,以期展现一个更加多元和真实的全球图景。


如下内容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供读者参考。

一、全球南方“灰色多”:独自于“无人区”开拓,更要多加谨慎小心

“全球南方”在中国上市企业的海外收入比重已显著提升;图源:The Economist


一、全球南方“灰色多”:独自于“无人区”开拓,更要多加谨慎小心


(一)中-印尼合资产业园事故频发,引发外媒再炒作“强迫劳动”


近年来,印尼凭借全球最大的镍矿储量持续巩固市场地位,2023年占全球镍产量的40.2%,预计将于2030年达到75%。印尼莫罗瓦利青山工业园(IMIP)正是该国镍工业崛起的象征,年产镍铁420万吨。自2015年成立以来,在印尼镍矿出口禁令的推动下,包括青山集团、华友钴业和宁德时代在内的众多中企来此投资,并配合印尼逐步扩大在电动车/电池产业链上的扩张。


然而,狂飙发展伴随严重的安全问题和事故。有数据指出,2015年至2024年6月,印尼镍矿设施共发生百余起事故,导致三百余人伤亡,其中IMIP占据主要比例。2023年12月IMIP爆炸事故导致造成数十人伤亡,成为园区“最严重事故”,受到全世界广泛关注。欧美和印尼当地媒体指出,频发的安全事故源于园区“先生产、后安全”的文化,“非致命事故几乎每天发生,分包工人的权益保护尤为薄弱”。  


对此,美国劳工部已将印尼镍矿列为涉嫌所谓“强迫劳动”的商品,并声称“当地劳动者面临欺骗性招聘、强迫加班等问题”。媒体和相关智库将此事与其他所谓“人权问题”联合炒作,严重损害中国国际形象,并煽动当地民族紧张局势和社会矛盾。起初印尼政府并不承认监管失当,但在多方压力下承诺整改,包括对2023年爆炸事件的中国管理人员提起刑事诉讼,并借机向中企施压以获得更多产业、技术和资金支持。

来源:China Global South Project, Jakarta Post, Kompas, Bisnis Indonesia, CELIOS Indonesia


(二)比亚迪巴西工厂遭“劳工调查”:投资建厂都欢迎,“996”推广需慎行


2024年12月,比亚迪巴西工厂事件因“文化差异和语言误解”引发误解,导致巴西劳工部指控其劳工环境恶劣,并暂时封锁工厂。实际上,护照扣押等指控源于为工人办理临时身份证的程序失误,但此事被“别有用心者”夸大成“限制人身自由”。事件使比亚迪价值45亿元的工厂建设计划受阻:该工厂预计2025年投产,将为巴西创造5000个就业岗位,具有重要经济和战略价值。


此事件凸显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海外面临的风险。全球对劳动保障和环保要求日益严苛,中资企业稍有不慎即可能遭遇“强迫劳动”等批评,面临调查和市场禁售,甚至对行业整体声誉和出口战略构成打击。外交部对此事的回应反映了其国际影响力之大。


近年来国际社会对中企出海关注增加,而劳资关系是重要内容。对此,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选手”更应加强对海外法律法规和文化的理解,杜绝国内“996”等不规范管理方式。此外,欧美对华供应链尽职调查要求更加严格,中国车企需在产品品质与社会责任上同步发力。有分析指出,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可借鉴过去的日本“丰田模式”,不仅通过垂直整合降低成本,还需提升员工福利与工作环境,以应对国际竞争和规范挑战,为产业长期发展奠定更牢固的基础。

来源:O Globo, Folha de Sao Paulo, G1 by Globo, O Correio Brazilense, TV Brasil


(三)天齐锂业与智利SQM股权纠纷:新兴市场也讲“法”,步子太大易“埋雷”


2024年,公司预计亏损71亿至82亿元,除锂价周期外,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SQM的业绩下滑及对该公司股权价值的重估。这一状况将直接影响天齐锂业的财务健康,并可能导致其长期股权投资的价值。


天齐锂业与智利SQM之间的股权纠纷由来已久。天齐锂业于2018年以40.66亿美元收购了SQM约23.77%的股权,成为其第二大股东。然而,这笔并购交易引发了巨额债务危机,并导致天齐锂业无法偿还部分贷款。为此,天齐锂业不得不通过出售其部分股权来缓解财务压力,但这只是暂时解决了问题。2023年底,SQM与智利国有企业Codelco签署了一项合作协议,预计将会影响天齐锂业的投资收益。根据该协议,Codelco将在未来几十年掌控SQM在阿塔卡马盐湖的锂资源开发,进一步削弱天齐锂业的股东权利。


然而,多篇分析显示其在这场股权争夺战中处于不利地位。主要因为其仅持有SQM的少数股权,且无法直接控制公司决策。尽管天齐锂业曾尝试通过法律手段保护其利益,但多次诉讼均未获得有利结果,且在SQM与Codelco达成协议后,天齐锂业对SQM的投资收益和控制权大幅缩水。


这一事件将为其他中国企业在新兴市场进行海外收购并购提供了重要的启示:首先,收购过程中的股东权益保护至关重要,特别是在与当地国有企业的合作中。其次,收购后的管理和控制权的保障需要在收购协议中明确,以防未来出现不利变动。此外,跨国并购的法律和文化风险也必须预见并妥善应对。

来源:El Mercurio, La Tercera, Diario Financiero


(四)传音业务突破“瓶颈乍现”:从非洲市场升维,或许难度翻番


2024年,传音作为“非洲智能机之王”,在非洲市场竞争压力激增,尤其是来自小米、OPPO和Realme等其他中国厂商的挑战,使得其市场份额从47.5%下降至41.2%。此外,经济压力如组件成本上涨和供应链问题也影响了其盈利能力,2023年收入同比下降7.2%。同时,法律纠纷(如其CFO在国内被立案、印度的专利侵权调查、关税以及“避税”等问题)增加了不确定性,而非洲市场逐渐饱和也让传音的增长变得更加困难,造成国内股价波动的同时,也引发其非洲利益相关方的广泛关注和部分担忧。


然而,向其他市场拓展,传音还将面临更大的挑战。首先,在东南亚、拉丁美洲和中东等新兴市场,除了三星等老牌厂商,更多中国品牌也在积极出海,竞争愈发激烈。其次,全球化扩展要求传音适应各地的文化和消费偏好,而这恰好与非洲市场显著不同。此外,传音深耕非洲积累了的独特“技术创新”,但在先进专利、技术和功能方面与其他厂商的差距也逐步拉大,可能影响其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有分析指出,传音当前的“困境”似乎也表明,从非洲市场“升维打击”或许困难会比从其他地区“降维打击”难上数倍。

来源:Africa Business, Africa News, Tech in Africa, Financial Times, Bizcommunity



二、欧美市场“更敏感”:严守法律底线,还要有地缘政治“嗅觉”

TikTok的支持者在美国国会大厦外“自发”游说;图源:BBC


(一)TikTok禁令:上亿美元法律战“完败”,千万级游说却“成果显著”


面对“出售或被禁”的法律,TikTok曾以侵犯1.7亿美国用户的言论自由为由提出法律挑战,但屡次被驳回。尽管TikTok投入上亿美元法律资源,更换多家律所和公司法务,甚至诉至美国最高法院,仍未能改变局面。然而,随着近年来游说力度持续加强,2024支出达到TikTok历史最高的1000多万美元(2020年仅为258万美元)其在政治层面的回报似乎更为显著——收获了特朗普的多次背书及75天宽限期,并有望继续进行谈判以保留部分权益。


如今,美国科技界或面临法律与政治的两难困境。科技公司在TikTok禁令下的反应不一,苹果和谷歌选择遵守法律,下架了TikTok应用,而甲骨文等公司则继续支持TikTok,部分原因是担心经济损失,也出于对特朗普政治权威的“信任”。许多分析指出,在“特朗普2.0”时代,行政执法部门地位将进一步提高,而游说可能成为科技公司应对政策风险的重要手段。

来源:Lawfare, The Daily Dot, New York Times


(二)《黑神话·悟空》创记录:文化出海必引争议,商业成功仍可畅行


《黑神话:悟空》在国际游戏界取得了瞩目成就,同时也引发了关于多样性和文化传播的争议。由杭州游戏科学公司开发的这款游戏,凭借精美的艺术设计和出色的玩法,2024年拿下2800万销量和破90亿元销售额,并在全球多个平台收获高分评价。然而,其文化背景和叙事风格也引发了关于多样性及政治正确的讨论,并在游戏圈外持续发酵,甚至变成了左右翼观点对垒的载体。


许多海外网友和分析人士指出,“悟空”有关许多争议已经同游戏无关,反而是欧美自身舆论争斗的投射。此外,与韩国等邻国相比,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常面临信任缺失和舆论攻击的挑战,因此会放大相关的讨论烈度,甚至被一些利益群体利用(如有报道某政治正确团体曾向游戏科学团队“勒索”数百万美元“咨询费”)针对这种困境,中国的创作者与其试图通过说教参与西方复杂的舆论争斗,不如专注于提升产品力和商业影响力,以卓越的品质和普世的审美打动全球受众,赢得自然传播的效果。

来源:VOX, Steam Community, Niche Gamer


(三)美国《生物安全法案》:关系绑定足够到位,反促美企加大来华投资


2025年,美国对中国生物医药领域的围堵可能会随着《生物安全法案》(BIOSECURE法案)的推进进一步升级。该法案在2024年已通过众议院,并可能在参议院获得更严格的修订,强化对中国企业的监管,包括在增加更多关注名单上的公司,如金斯瑞、百济神州、远大医药等“暂未上榜”企业被反复提及。法案旨在遏制中国投资对美国生物科技初创企业的渗透,同时加强对外资参与的学术研究和人才招聘的监管。目前,众议院版法案已经对点名企业产生实质影响,例如药明康德为规避风险出售了部分业务。


与此同时,在多方游说努力下,当前法案版本允许在2031年前完成切割,为更多交易运作留有空间。并且许多美国药企并不愿彻底脱钩,反而加大了相关领域的对华投资。中国提供的低成本临床试验、可靠数据及友好的政策环境,吸引了包括贝恩资本、RTW投资等在华设立新公司。例如,Kailera Therapeutics已在中国以外地区开发恒瑞医药的产品组合。此外,中国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研发投入和技术转移,融入国际药品监管体系,使其对生物制药合作更具吸引力。抗体药物偶联物等领域的交易活动频繁,反映出中国正成为全球制药业的重要伙伴。

来源:BioSpace, Tech Times, BioPharma Dive, Fierce Pharma


(四)中欧关税摩擦:电动车“谈判解决”有参照,但2025年或有更多争端


2025年,欧盟对中国制造的电动车加征关税的举措持续引发争议。根据最新规定,比亚迪、吉利和上汽等企业分别被征收17%、18.8%和高达35.3%的关税,远高于欧盟商品平均进口关税10%。尽管关税政策于2024年10月生效,中国电动车对欧出口量在12月意外增长至32,849辆,同比增长8.3%。这一增幅扭转了此前连续两个月的销量下滑,但整体年度进口量同比仍减少6%。


面对高关税压力,中国企业迅速调整策略,通过增加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出口规避关税限制。这类汽车在2024年前11个月的出口量增长了两倍。此外,一些企业加快海外布局,以规避贸易壁垒。例如,奇瑞已在西班牙工厂投产,比亚迪计划在匈牙利和土耳其建厂,上汽集团也在考虑在西班牙、匈牙利或捷克建设新工厂。这些措施帮助中国车企保持了一定的出口增长,2024年电动车出口量同比增长7.2%,尽管出口总值下降了6.3%。


有分析认为,中欧电动车争端依然有望通过谈判解决,例如参照此前光伏贸易争端,实行出口配额和最低价格机制,同时推动中国企业加大在欧洲投资。然而,2025年中欧贸易摩擦可能还会延续:风电涡轮机和政府采购争端尚未完全解决,医疗器械的调查结果和处理方式也将公布。

来源:Autoblog, Carscoops, EuroNews, Reuters


(五)中德企业联手“碳汇骗局”——双方监管漏洞


今年9月,德国爆发了一起涉及碳信用额的巨大欺诈丑闻。调查发现,中国的66个气候减排项目中,有45个通过虚假申报和数据夸大,骗取了欧盟的减排证书,价值约15亿欧元。该欺诈行为利用了碳市场中“上游减排”机制的漏洞,通过伪造项目、篡改数据等手段获取不应得的碳信用额。在Beijing Karbon和德方有关企业的串通下,部分中国企业的名字被用作名义上的运营方,未被告知其项目已被虚假申报。此外,德国知名审计机构如TÜV莱茵和Müller-BBM Cert等,也因未能严格履行审计职责而卷入其中。


虽然这一丑闻并未涉及中国的监管部门,但它对中国新能源行业、企业形象以及国家声誉产生了负面影响。大量海外批评借题发挥,认为中国已形成一个“碳排放造假”的庞大市场。事件发生后,国际社会尤其是在欧盟等市场对中国的碳市场和项目审计的信任受到损害,并将影响到中国企业后续在国际碳交易中的参与,以及如绿色氢能等其他清洁能源项目的可信度。

来源:DW, ZDF, Reuters, Bloomberg, Semafor

■ 北京对话 Beijing Club






北京对话Beijing Club
北京对话 Beijing Club for International Dialogue 智库 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