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已做好应对“特朗普冲击”准备

文摘   2024-12-26 20:03   海南  
Club提要:中国建设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北京对话特约专家余翔日前指出,美国加征关税对中国影响有限,中国通过内需扩大、财政政策、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应对外部压力,保持稳健增长。
国家统计局数据12月1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1月份,宏观政策组合效应继续显现,工业服务业较快增长,就业物价总体稳定,社会预期有效提振,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国民经济延续9月份以来回升态势。‍‍‍‍
Abstract: Yu Xiang, Senior Fellow of China Construction Bank Research Institute, argued that the impact of United States' imposed tariffs on China is limited. China has maintained steady growth through the expansion of domestic demand, fiscal polic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to cope with external pressures.

The data released by the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n December 16 shows that in November, the combined effect of macroeconomic policies continued to manifest, with rapid growth in the industrial and service sectors. Employment and prices remained generally stable, social expectations were effectively boosted, new productive forces steadily developed, and the national economy continued its rebound since September. 

余翔(图源: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

01 贸易政策影响:美国加征关税是一把双刃剑
市场对“特朗普冲击”最直接的担忧是他会再次高举关税大棒。事实上我们对此已有感知。
特朗普在竞选中表达了对美国第25任总统威廉·麦金利(William McKinley)的钦佩。而麦金利正是以保护主义关税著称。他在任期内通过的“麦金利关税法”将进口商品关税提高到平均48.4%,这在短期内保护了美国部分工业,却也导致物价上涨,并引发了欧洲国家的报复性关税。类似地,特朗普在其第一任期内就曾扬言对中国商品加征更高关税,甚至提议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60%的关税。尽管初衷是削弱中国出口,但实际效果未达预期。以2018-2019年的中美贸易摩擦为例,中国通过调整出口市场、提高产品附加值、布局多元化,成功缓解了关税带来的压力,同时,特朗普政府加征的高额关税也开始转嫁给美国消费者,导致美国物价上涨并加剧通胀压力,美国民众对高企的通胀叫苦不迭。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对特朗普关税政策的影响进行了评估。相关评估结果显示,与不加征关税的情况相比,美国2027年国内生产总值(GDP)预计将被拉低1.1%。矿业和农业各自的GDP将分别被拖累1.5%,所受影响较大(图源:央视新闻12月17日报道)
02 供应链调整:中国产业链优势难以替代
特朗普的贸易政策和盟伴体系可能促使美国加速推动供应链去中国化,然而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优势地位依然明显。无论是完善的基础设施、庞大的市场规模,还是高效的物流和生产能力,都使得中国在短期内难以被替代。尽管一些企业将生产线转移至越南、印度等地,但这些国家在配套设施和产业链整合方面仍与中国存在明显差距,导致企业在转移过程中遭遇成本上升和效率下降的问题。同时,中国一直在不断优化国内营商环境,精进国内各项产业链升级迭代,这将让中国市场更具吸引力。因此,供应链的全面脱钩在短期内既面临成本压力,也缺乏实际可行性。

03 内需市场的潜力:扩内需的财政保障

中国近年来积极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内需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逐步显现。为进一步挖掘内需潜力,政府发布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通过优化市场结构、提升消费能力和激发市场活力来增强内需的经济支撑作用。2023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47万亿元,达到471495亿元,比上年增长7.2%,显示出消费市场的稳步增长。近期,财政部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包括地方债务化解支持、发行特别国债等,加力推动经济增长和防范风险。财政部长蓝佛安指出,中央财政具有较大的举债空间,这意味着未来中国财政在稳增长和支撑内需方面仍有充足的操作空间。

10月11日,市民在贵阳市选购以旧换新商品(图源:新华社)
上述形势推动投资者对华预期朝积极方面发生改变。2024年1月至9月,中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2108家,同比增长11.4%;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406亿元人民币,虽然同比下降30.4%,但其中,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1792.4亿元人民币,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4461.3亿元人民币。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771.2亿元人民币,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的12%,较去年同期提高1.5个百分点。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专业技术服务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增长57.3%、35.3%和29.2%。从来源地看,德国、新加坡实际对华投资分别增长19.3%、11.6%。上述数据表明,尽管整体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有所下降,但高技术制造业和特定领域的外资增长显著,显示出引资结构的持续优化。此外,主要投资来源地对华投资仍保持增长,反映出国际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信心。

2024年9月份出台的一系列提振中国经济的增量政策进一步推动国际投资者对中国经济的预期向积极方向转变,国际投资者加大了对中国资产的持仓量,提高了中国资产所占比重。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11月8日批准的《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议案》提出增加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

此次大规模增加债务限额和资金投入,上述举措与此前政策一脉相承,与之前政策将产生协同效应,体现了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中国在宏观上将继续采用积极财政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的决心和实际行动。通过增加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中央政府旨在化解地方政府债务压力,优化债务结构,降低债务风险,释放更多资金用于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这将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改善市场预期,增强企业和居民对经济前景的信心,进一步增大中国资本市场的吸引力。

2024年12月9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进一步提出将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打好政策“组合拳”,向外界传递了政策层面有丰富政策空间和保持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坚定信心。

随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5年经济工作做出宏观部署。从工作部署内容上看,相较2023年呈现出多方面显著变化,展现了更大的政策力度、更深层次的改革举措和更明确的战略导向。明年,政策力度上,将通过提高财政赤字率、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等积极举措,增强经济支持力度;改革举措上,将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提升消费能力、意愿和层级,强化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和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具体如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和推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科技与产业升级方面,人工智能和未来产业发展路径进一步明确,科技创新将引领经济发展;风险防控上,对房地产市场、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管理将进一步精细化;同时,绿色转型与人口政策成为首次重点强调的领域,提出建设零碳园区和制定促进生育政策。这些变化体现了中央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深刻判断,以及通过积极政策与长期规划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考量。

国际经济学家毕斯瓦指出:“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绿色能源转型的高科技产业方面,如新能源汽车和可再生能源发电增长非常迅速。当全球投资者为其投资组合资产配置寻找长期增长机会时,中国仍将是他们关注的焦点。”(图源: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
04 科技创新的驱动:自立自强推动高质量发展
面对外部技术封锁和贸易限制,中国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自主。在半导体、新能源和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多项突破。2023年,中国成功构建255个光子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三号”,刷新了光量子信息技术纪录,为高性能计算和信息安全提供了新可能。此外,中国空间站进入应用阶段,提升了中国在航天产业的国际地位并带动航天产业链发展。在新能源领域,全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的高效率技术突破助推了清洁能源的广泛应用。这些科技成果不仅展示了中国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领域的实力,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动力。

05 国际合作的深化:多元化市场布局分散风险

尽管中美关系面临挑战,但中国积极拓展与其他国家的经贸合作,形成多元化的市场格局。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中国与中亚、欧洲和非洲等地区的国家建立了紧密的经济联系,东盟已连续多年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
9月8日,客商在第二十四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投资中国”对接专区参观(图源:新华社)
2024年9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宣布将中非关系提升至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双方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和行动计划,涵盖基础设施、贸易、投资等领域,进一步深化了中非经贸关系。
此外,中国与拉丁美洲国家的合作也在不断深化。通过中拉论坛等机制,中国与拉美国家在能源、基础设施、科技等领域的合作持续推进,双边贸易额稳步增长。2024年11月中国领导人在参加APEC和G20峰会期间,对拉美进行的国事访问,开启了中拉合作新纪元。

上述多元化的国际合作,有效降低了中国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分散了全球经济波动给中国经济带来的风险。

综上所述,特朗普上台可能为中国经济带来一定的压力,但中国经济在内需、财政、科技创新及国际合作方面已建立多层次的应对和防御机制。未来,中国可以通过进一步扩大内需、发挥财政政策优势、推动科技创新和深化国际合作来应对外部不确定性。如果中国能有效利用这些优势,将有望在“特朗普冲击”下保持稳健增长,实现更加自主和可持续的发展。
西方制裁下的“隐秘交易”和“西方白手套” |多极视角
“外媒论中国” 第十二期 | 特朗普要加关税?中国升级货币政策

北京对话Beijing Club
北京对话 Beijing Club for International Dialogue 智库 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