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逛超市,很多人都发现了一个现象:超市里的自有品牌,比如牛奶、鸡蛋、意大利面,不仅涨价了,而且涨幅甚至超过了一些知名品牌的商品。比如,一盒自有品牌的牛奶,2020年可能只要0.55欧元,现在却涨到了0.85欧元。而同一时间,某知名品牌的牛奶从1.10欧元涨到了1.30欧元。听起来似乎还算便宜,但涨价幅度可是大不一样:自有品牌涨了55%,而知名品牌只涨了18%。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便宜有代价:成本上涨,便宜货更受冲击
以意大利面为例,2020年,某超市自有品牌的500克意大利面大约卖0.49欧元,现在价格涨到了0.79欧元,涨幅超过60%。而某知名品牌的意大利面,同样的包装,从1.19欧元涨到了1.39欧元,涨幅只有16%。
这是因为自有品牌没有额外的“缓冲成本”。知名品牌的价格里包含很多“隐形”费用,比如广告、包装、品牌溢价。在通货膨胀时期,品牌可以减少广告投入,或者优化供应链,来抵消一部分成本上涨。而自有品牌不打广告,生产成本的增加就会直接体现在售价上。
比如说,自有品牌鸡蛋从每10颗1.20欧元涨到了1.80欧元,而知名品牌的有机鸡蛋从3.50欧元涨到了3.90欧元。同样的食品,涨价逻辑却完全不同。
需求转移:为什么便宜货更容易被盯上?
我们再看牛奶的例子。假设超市有两个品牌的牛奶:
自有品牌牛奶:2020年价格为0.55欧元,涨到0.85欧元,涨幅55%。
知名品牌牛奶:2020年价格为1.10欧元,涨到1.30欧元,涨幅18%。
很多人在通胀时期会从更贵的知名品牌转向自有品牌,因为大家觉得“反正都是牛奶,能喝就行”。商家发现,便宜商品的销量大增,于是对它们涨价更加“大胆”。相反,知名品牌因为销量下降,涨价反而不那么激进。
举个例子,某超市的500克自有品牌黄油2020年售价为1.29欧元,现在是2.29欧元,涨幅高达77%。而某知名品牌黄油则从2.50欧元涨到了3.00欧元,涨幅为20%。
感受与现实:为什么“所有东西都在涨”??
让我们再用鸡蛋的例子说明:
自有品牌鸡蛋(普通养殖):从10颗1.20欧元涨到1.80欧元,涨幅50%。
知名品牌鸡蛋(有机):从10颗3.50欧元涨到3.90欧元,涨幅11%。
日常生活中,我们对鸡蛋、牛奶、面包这样的必需品价格最敏感,因为这些东西买得多、买得频繁。一旦它们价格上涨,我们很容易觉得“一切都贵了”。而像家用电器这样的耐用消费品,我们可能几年才买一次,价格变动就不会被轻易察觉。
根据德国统计局的数据,食品在家庭总开销中占比只有1/8,但它的价格波动很容易让人产生“物价飞涨”的感觉。事实上,从2020到2023年,德国整体生活成本涨幅为16.7%,而食品的涨幅是30%。两者看起来差距大,但并不是所有物品都涨得那么离谱。
结语
通过这些实例可以看出,自有品牌涨价更快并不是偶然。它反映了商家对消费行为的精准洞察和通货膨胀对生产成本的直接影响。虽然自有品牌商品在价格上依然比知名品牌便宜,但两者的差距正在缩小。下次逛超市的时候,不妨多比较一下价格,说不定知名品牌和自有品牌的“性价比”差距,没我们想象中那么大!
十年积累,继续创作优质内容!
感谢鼓励 = 点赞+在看
大家还想了解什么信息?后台留言,我们下期再见!👋
点击关注我们,获取德国KS教育集团最新资讯。学历教育/就业培训/中德经济文化交流/企业形象等诸多信息尽在官方账号。
留学留德|工作
扫码咨询|移民
*图片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